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43700700000070

第70章 人太老实缺乏手段

做人金典:理想是美好的,但要把这种“美好”转化为现实,在现实中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要首先遵守社会的运作法则,理解并掌握其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处世技巧。

太老实的人以一种教条化的方式坚持和贯彻道德标准,对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态度。他们往往不能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太老实的人坚持原则,认为道德是至高无上、不可违背的,这在一般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德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并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曲折才能够企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融入现实,学会以一种策略的方式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技巧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而这些手段和技巧,往往不可避免地与道德标准相背离,太老实的人也正是因此而对技巧和手段持一种激烈的否定态度。

其实,这是太老实的人所共有的认识误区。他们其实是在以一种机械的、教条的方式来坚持道德标准,他们不懂得以一种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对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进一步讲,他们对下列这两个问题没有很清楚、很明确的认识。如果能比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问题,势必会使太老实的人在心理上产生某种质的更新。

在太老实的人看来,世界非黑即白,是截然对立的,他们往往不能看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手段和技巧,虽然从一定时间和一定角度来看有悖于道德准则,但却是实现道德目标所不可少的条件。

这个道理听起来有些怪,不道德的手段怎么可能产生道德的结果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战争”这个人类现象,战争残害生命、毁灭家园,给社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是所有善良的人们的共同要求。但是,当邪恶势力肆虐,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和平的手段又无法取得成效时,我们只能采取战争这一恶的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

道德标准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想实现它,必须首先要将之落实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些具体的目标,又必须扎根于客观的现实当中。而现实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做成某些事情,就必须要学会容忍这种不完美,而且还要学会适应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运作法则,因为如果我们不能融入现实,那么也就无从谈起改造现实,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下面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随机应变的技巧对我们是多么的有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带领的一支小分队遭遇敌人的大部队,粟裕看实力相差悬殊,便带着小分队迅速转移。

敌人拼命朝粟裕转移的方向追去,由于南方山区的地形所限,粟裕及其小分队被敌人追到一条山沟里,两面是大山阻隔,前面是敌人一个据点挡住了去路。可以说,粟裕已经处于无可奈何的绝境。

怎么办?战士们看着粟裕。

粟裕看着战士们穿的灰色军装,他顿时计上心头。原来那个时候,粟裕的士兵同敌人穿的都是一样的灰军装,不同的只是红军帽子上有个“红五星”。粟裕急中生智,他命令大家:将袖管、裤管卷起,把帽子攥在手里,把“红五星”隐藏住,当扇子扇风,哼着不三不四的小调,往前面敌人的据点前进。

这支队伍来到了敌人据点前,敌哨兵咋咋呼呼地问:“哪一部分的?”

“永嘉保安司令部三营八连。”粟裕示意士兵停住脚步,自己上前流利地回答。

“你们的司令叫什么名字?”哨兵还是有点不放心。

“蟠六,许司令。你是不是要打电话问一问?”粟裕显得有点不耐烦地回答道。

敌哨兵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又看到这位“小长官”开始“发火”,怕吃眼前亏,便放他们过去了。

粟裕命令大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据点,赶快从后门出去。当敌人发现有诈从后面追时,粟裕带领小分队已经通过了敌人据点,脱离了危险区。

粟裕巧妙地改变了部队的装束,迷惑了敌人,终于虎口脱险。如果他不能随机应变,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适时地使用技巧是保存实力、维护更高利益的必需。

太老实的人往往从道德上的合理性而不是实际中的有效性出发来评判这些手段和技巧,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自然不会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结果,他们经常谈论的群体规范,不过成了“空中楼阁”、“水中明月”。一分实干抵得上十万句的清谈,一个有用的技巧要比十个无用的原则更有价值,太老实的人用道德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变成了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人。他们往往是最想对社会作出贡献而事实上又常常是贡献甚微的一群人,这是很可悲的。奉劝太老实的人一句,社会最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清谈家”或“道德家”。

道德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并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曲折才能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