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宝典
43711800000184

第184章 人格障碍

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素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患者自己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和(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的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

为什么会发生人格障碍?

1.生物学因素

有人统计了12项双生子犯罪问题的研究,在339例同卵双生子中,共犯罪率为55%;426例双卵双生子中,共犯罪率为17%。说明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发生中有一定作用。

脑电图检查发现,半数受检者常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故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大脑皮质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人格障碍者到中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善,可能是大脑皮质成熟程度增加的结果,这与临床观察相一致。

感染、中毒、孕期及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充足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应,出生时或婴幼儿时期的脑损伤和传染病等可能是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原因。

2.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等,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则可能是******性人格的重要成因。

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孩子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而无所适从,或者儿童在父母之间踩跷跷板,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或本身有精神疾病、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都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童年心理发育有不良影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歧视等。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利影响。

3.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作用不可忽视。

什么是******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为狭义的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这种人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自我价值观念等方面均与正常人不同,他们往往缺乏正常的人间友爱、骨肉亲情,缺乏焦虑和罪恶感,常有冲动性行为,且不吸取教训,行为放荡,无法无天。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行问题。

1.经常撒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侮弱小。

2.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性犯罪行为;曾被学校除名或被公安机关管教等。成年后(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如经常旷课、旷工;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和责任心,待人冷酷无情。

3.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此获取私利或取乐。

4.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5.缺少道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

6.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恶作剧为乐,故使其家庭、亲友、同事、邻居感到痛苦或憎恨。

******型人格和违法犯罪有较密切的关系。罪行特别严重、作案手段残酷、犯罪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型人格障碍。30岁以后常有所缓和,但难以和家庭成员建立持久、尽责、热情的关系。

什么是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主要表现为: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

2.缺乏热情和温柔体贴,缺乏幽默感。对人冷漠,缺乏情感体验,对于批评与表扬及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

3.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怪异,其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当地风俗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4.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思不清楚,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受限所致。

5.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如相信特异功能、第六感觉等),有时思考一些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如太阳为什么要从东方升起、人为什么没有尾巴等。有些人在抽象思维的领域可能会有成就。

6.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或奇异感知体验,如一过性错觉或幻觉等不寻常的知觉体验。

什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自命才高,总认为周围人都不如自己,自己处在这个家庭或单位十分委屈。其表现有以下特点。

1.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固执,心胸狭窄,自尊心过强,为他人对自己的“忽视”深感羞辱,满怀怨恨,人际交往中往往反应过度,有时产生牵连观念。

2.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作出歪曲的理解,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怀疑他人的真诚,警视四周。

3.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常埋怨、怪罪他人,推诿于客观情况,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不从自身寻找主观原因。

4.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对抗。意见尤多,常有抗议,单位领导常觉得这类人员难以安排。

5.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配偶和情侣的忠诚,限制对方和异性的交往或表现出极大的不快。

6.易于嫉恨,对自认为受到的轻视、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有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

7.易感到委屈。

8.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给人以得理不饶人的感觉,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权利,忽视或不相信与其想法不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改变其想法或观念。

什么是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行为不计后果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常表现为:

1.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冲动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悔,但不能防止再犯,间歇期正常。

2.人际关系时好时坏,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3.情感爆发时,对他人可有暴力攻击,可有自杀、自伤行为。

4.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做完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事先没有计划或不能预见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什么是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感情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这种人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暗示性、依赖性强。表现为:

1.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表情丰富,矫揉造作,爱发脾气。

2.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渴望别人注意,或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过分。

3.过于喜欢表扬,经受不起批评,爱撒娇、任性、心胸狭窄,以情感要挟,捉弄别人,如扬言自杀或威胁性自杀,达到目的方才罢休,设法操纵他人为自己服务。

4.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满足其需要或意愿,稍不如意即表现出强烈不满。

5.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

6.富于幻想,常有自欺欺人之言,凭猜测和预感作出判断,有时用幻想与想象补充事实,言语内容不完全可靠。

7.喜欢寻求刺激而过分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卖弄风情,喜爱挑逗,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什么是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约70%强迫症患者病前有强迫型人格障碍。这种人以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总是对自身的工作和生活难以满意,因而感到紧张、焦虑和苦恼。他们常常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地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平时拘谨,小心翼翼,唯恐出现差错。具体表现为:

1.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高、过严,按部就班,常拘泥细节、犹豫不决,往往避免作出决定,否则感到焦虑不安。

2.好洁成癖,过分讲究清洁卫生,其家人有时也觉得和患者共同生活深感疲惫。

3.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对实施的计划反复检查、核对,唯恐疏忽或差错。

4.主观、固执,要求别人也按其方式办事,否则即感不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即使担任领导职务,往往事必躬亲、事无巨细。

5.过分节俭,甚至吝啬。

6.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过分投入工作,业余爱好少,缺少社交往来,工作后缺乏愉快和满足的内心体验,反而常有悔恨和内疚而检查自身存在哪些缺陷、工作有什么地方没有完善,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

怎样治疗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治疗较为困难,但一些治疗手段对行为的矫正仍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1.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但在出现异常应激和情绪反应时少量用药仍有帮助。如情绪不稳定者少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攻击行为者给予少量碳酸锂,亦可酌情试用其他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盐等;有焦虑表现者给予少量苯二氮类药物或其他抗焦虑药物。有研究报道,具有潜在抗冲动作用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对分裂样人格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有效。

2.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常常是在和环境及社会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才非常“无奈”地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与患者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等,对患者有益。

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直接改变患者的行为通常相当困难,但可以让患者尽可能避免暴露在诱发不良行为的处境之中。如攻击性强的人并非在任何场合都出现攻击行为,找到激发异常行为的场合或因素对于处理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如强迫性人格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可以让其从事紧张程度不高、责任比较宽松的工作。此外,要避免不成功的暗示,提供更多的发展正常人格的机会。

3.教育和训练

人格障碍特别是******性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一些程度不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收容于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机构对其行为矫正有一定的帮助。

正常人格随年龄的增长会有一定的变化,有些人格障碍随年龄的增长也可能逐步缓和。如******性人格障碍在中年以后尽管仍存在人际关系冲突,但攻击行为大大减少,通过积极引导可进一步朝好的方向转化。但总体而言,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在幼年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极为重要。

怎样预防人格障碍的发生?

1.优生优育

一些人格障碍与遗传密切相关。母孕期的不良事件如严重的妊娠呕吐、营养不良、先兆流产、感染、中毒或难产以及出生后的中毒外伤、高热、抽搐、昏迷等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从选婚姻对象开始,到准备怀孕、孕期保健、围产期保健,出生后避免中毒、外伤、感染,都对预防人格障碍有重要意义。

2.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个体性格形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后天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在儿童性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的发展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常见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为此,要防止个性反常发展和其他精神异常的发生,就必须重视儿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主要措施有:

(1)重视精神健康必须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开始。儿童时期的个性发展每每决定着其后来的个性特征,因此,个体的精神卫生首先应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开始。儿童时期是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

(2)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首先要注意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是儿童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儿童富于模仿性,易于接受周围人的熏陶,为此,家庭应与学校配合,要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集体的品德与作风,养成诚实、坦白、坚强、勇敢和开朗的性格。

(3)要早期发现和及时纠正一些精神障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精神神经功能失调,时常是从个别症状开始的,如口吃、遗尿、抽动、神经性呕吐和睡眠障碍等。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往往表现为孤僻、迟钝、冲动性行为和多动等。这些情况,如能早期发现、及时确诊、处理得当,有相当多的患者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