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经济与法
43716300000003

第3章 借款纠纷剪不断(2)

高月英横下一条心,领着儿子天天去找格萨尔经理,每天比格萨尔都到得早、走得晚。一连三日过去了,仍不见格萨尔经理开口说话,就在娘俩准备打道原路返回时,格经理的女秘书来到了娘俩面前,客气地说:“远道而来的客人,格经理请你们吃午饭,请先回宾馆休息,我们一会儿派车去接你们。”

这娘俩似信非信,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回宾馆等候。没想到的是:11时30分,格经理真的派车来接她和儿子去吃饭。

秘书陪娘俩来到一家大酒店,坐下不久,格经理就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业务经理丁旺孩。格经理被娘俩的精神感动了,同意以最低的价格卖给高月英藏红花3000公斤、冬虫夏草1000公斤。高月英真是喜出望外,连说“遇到了活菩萨”。

药材是买下了,可是如何运回包头呢?她给丈夫打了个电话,问该怎么办?丈夫说,从当地雇一辆大卡车吧。如果钱不够,等拉回来后我想办法借钱给人家。就这样,高月英东奔西走,好不容易雇了一辆东风汽车,将药材从青海拉回了包头,在路上一走就是3天多。

从未做过生意的高月英,此刻还没有找到买主。药材拉来后,不仅堆满了自家的仓库,而且装满了住房。药材最怕发霉变质,好在当时正是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她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是儿子有心计:“妈,我曾听你说起过你的一个小学同学,好像姓郭,在北京卖药挣了钱,你是不是去找一找他?”

高月英被儿子这句话点醒了,从娘舅家借了300元钱,当天启程来到了北京。找到了郭大成后,嘴唇上都起了泡。见了面,她也顾不得拉家常,开门见山就讲药材的事。巧的是,郭大成正好有一位姓王的大学同学在呼市一家药厂当厂长。小学同学远道而来,岂有不帮忙之理?他拿起手机拨通了王厂长的电话,讲明了情况。王厂长说:“你打电话给我,这事好办。我们原打算近日去青海进货,看来用不着去了。你让她来找我就行。”因为是老同学,临挂机前,王厂长还问了一句:“你不回来看一看?”

郭大成请高月英吃过饭,高月英便急着上了火车,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回呼市。见到了王厂长,并不像郭大成说的那样。只听王厂长说:“我们已经从青海买回来几吨藏红花、冬虫夏草,你的药材我们不准备要了。”

“啊?不要了?老郭不是说让我找你吗?”高月英的脸顿时冒出了冷汗。

“是我让你来找我。可是,我们已经买下了。”王厂长挤了挤双眼,摊了摊双手。

“你是不是……”高月英心里想,是不是王厂长想吃回扣,可是又不敢说出来。她急得没办法,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只好给郭大成打电话,将这里的情况告诉了郭大成。不一会儿,王厂长的手机响了,听上去好像是郭大成打来的。王厂长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又一本正经起来,说:“我是药厂厂长,可是我说了不算。”郭大成与王厂长是大学同学,知道王厂长又在开玩笑,就说:“你这个玩笑开得也太大了。你会把她急坏的。”王厂长说:“据可靠消息透露,小学时你和她曾谈过恋爱,你心疼她,我可不心疼她。”郭大成说:“让高月英听电话。”王厂长还想说什么,又怕郭大成骂他,便乖乖地将电话递给了高月英,只听郭大成说:“月英,你别急,王厂长在跟你开玩笑。他就那么个性格,你别怪怨他。你请他喝上二两,所有的事情就全办了。”听完郭大成的话,高月英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这时,只听见王厂长说:“旧情难忘啊!我真羡慕你们。”高月英被王厂长逗得破涕为笑,嗔怪道:“王厂长,你可把我吓死了,真坏。”“老郭才坏,重色轻友。我比老郭好多了,女同志都说我是个大好人。”王厂长自我欣赏地说。“你们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快说,晚上想吃什么?我请客。”高月英一身轻松,变得聪明多了,话也多了。只听王厂长说:“我这个人没福气,吃不得山珍海味,就爱吃莜面,好久没吃了,今晚你有空吗?陪我一块儿去吃,好吗?”

晚上,二人在莜面馆吃了一顿莜面。第二天,王厂长派车将药材拉回了药厂。高月英拿出5000元钱要酬谢王厂长,被王厂长谢绝了。

高月英感叹道:“赚钱难,难于上青天。要不是碰上这几个好人,我死定了。”

借钱时难还亦难:难于入地狱

本家妹子高素英,得知五姐高月英卖药赚钱后,也打起了做药材生意的主意。她从呼市来到包头,一口一个五姐地叫着,终于问明了五姐赚钱的路子。于是,她回家与丈夫商量之后,就开始筹钱,东挪西借,只凑了3万元。如果从青海购买同样多的药材,尚差5万元,加上差旅费还差5.3万元。这可怎么办呢?

高素英的丈夫说:“你同月英从小玩着长大,虽然不是亲姐妹,但胜似亲姐妹。你再去一趟,同她借上五万三,等咱们赚了钱马上还她。”

高素英觉得丈夫说得有理,便买了一大包礼物,二上包头。来到高月英家,高素英与五姐一起回忆了孩童时代、少女时代的友情,畅谈了各自对人生的体验,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长吁短叹,真有说不完的话,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两小无猜的年代。说到最后,高素英终于说到了正题上,提出借钱的事来。

一听借钱,高月英就心烦意乱。她叹了口气说:“本来没赚多少钱,儿子娶媳妇就需要几万,女儿上大学又需要几万,不是五姐不想借给你,而是实在没钱借给你啊!”高素英说:“我只用上半月二十天,生意做完了马上就还你。”

高月英答应与老公商量一下。然后两人便心事重重地睡觉了。

第二天早晨,高素英6时就起床了,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煮鸡蛋,熬粥,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等五姐,五姐夫起床后,早餐刚好摆上了桌。五姐夫边吃边说:“还是小妹勤快。这么多年,你五姐从未给我做过一次这么可口的早餐。”高素英笑着说:“五姐从小就比我勤快、贤惠多了。五姐是我的榜样。好吃你就多吃点,以后我经常来给你做。”等了一天,五姐没有提钱的事,高素英也没好意思问;又等了一天,五姐还没有提钱的事,高素英有点急了,可是想问又张不开口;等到第三天,高素英实在耐不住了,便在吃早餐时对五姐夫说:“姐夫,我也想做一回生意赚点钱,你能不能大方点,借给我五万三,我只用半个月,一赚了钱就还你们。”五姐夫说:“小妹不仅勤快,而且能说会道。这样吧,钱是你五姐赚的,你五姐同意借给你,我没意见。不过,你可要说话算数,半个月后马上还来。”高素英急忙说:“行,好借还好,再借不难嘛!”

就这样,高素英打了借条,递到了五姐手上,说:“五姐,你放心,半个月后我一定还你。”

回到家,高素英与丈夫立即起程,远赴青海,买来了藏红花、冬虫夏草,仍找到小学同学郭大成帮忙,卖给了呼市的制药厂,也赚了一笔。高素英说话算数,立即将5.3万元现金还给了五姐高月英。她想拿回借条,可是五姐翻箱倒柜找了几遍也未找到,就说:“小妹,不要急,钱你已经还给五姐了,凭咱们姐妹俩的情份,难道我还会向你要不成?今后找到借条,我给你打电话,你来取也行,我给你送过去也行。”高素英觉得五姐说话在理,也就没再说什么。未曾想到,几个月之后,高月英突然患脑溢血一命呜呼。高素英听到这一噩耗,哭得死去活来,心想:“五姐对我那么好,没有五姐我能赚到那么多钱吗?如今五姐突然去了,命苦啊!”她立即赶赴包头吊唁,流不完的眼泪,诉不完的思念……

然而,死者已逝,生者还需活下去。高素英是真心悲恸的,可是她不可能陪着五姐一起赴黄泉。黄泉路上总是孤独的。

大约过了20多天,五姐的儿子来到了高素英家,吃过饭后掏出了借条,说:“六姨,我妈也没了,我再靠不上她了,我想再去做生意。你能把这五万三还给我吗?”高素英一听急出一身冷汗:“啊?我已还给你妈了,你怎么还让我还五万三?”“我问过我爸,他说不知道你还没还。”五姐的儿子说。“我还钱给你妈时,你爸正好出差不在。怎么,你爸出差回来后,你妈没有给你爸说?”高素英急得言词都乱了。五姐的儿子回答:“没有。”

这可怎么办呢?高素英与丈夫商量后,决定不能再还了,因为还过了,怎能再还一次呢?这可是五万三,不是五块三啊?!

然而,五姐的儿子请了律师,将六姨高素英告上了法庭,法庭判令高素英再还五万三。高素英逢人便说:“我冤枉啊!……”

【法眼点评】还钱也要有证据

从事情来看,高素英的确将5.3万元借款还给了高月英,可是法律只讲证据,不讲人情。这就是法治社会与人治社会的最大区别。

高素英还款后,因五姐高月英忘记了将借条存放在何处,所以没有找到;高素英也未及时索要,而高月英突患脑溢血死亡,人死不能复生,也就不会开口讲话。高月英的丈夫不知道高素英是否将借款归还,其儿子上门要债也合情、合理、合法。

高素英未坚持将借据要回,这是一错;她还款后未让高月英打收条,即未让高月英打收到还款5.3万元的收据,这是二错。她也没有还款的目击证人。在没有任何还款证据的情况下,法庭只能依据高月英的儿子手持的借据判令高素英偿还5.3万元借款。

这一案件再次告诉人们:借款要打借条,还款也要有证据,千万不要忘记。

(研究员文治国)

按揭购车清欠缺少“杀手锏”

文/郭卉

向银行贷款买了车,结果人和车都没影了;办理贷款时填的是假地址、假电话,玩的是“人间蒸发”;搬了家、换了地址,却不通知银行……像这种“无头账”每天都在滋生着。

根据工行的统计,每期按时还款的贷款人仅占1/3;约30%的人需要银行每个月去催讨;另有30%的人干脆赖账不还,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恶意拖欠。

“省行已经给我们亮了黄牌,如果在今年底再收不回车贷的欠款,这个业务明年就叫停!”200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河北分行营业部的有关负责人接到了上级行下发的“最后通牒”,他意识到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2002年工行在石家庄地区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份额约达到了50%,但让银行始料不及的是,2/3的贷款者存在拖欠现象,工行河北分行营业部明年可能将不得不对车贷业务“急刹车”。而由车贷“急刹车”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将波及到其他贷款的发放。因此业内人士预计,如果清欠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到2004年工行在石家庄的信贷资金可能减少几个亿。怪事:欠钱不还觉得光荣向银行贷款买了车,结果人和车都没影了;办理贷款时填的是假地址、假电话,玩的是“人间蒸发”:搬了家、换了地址,却不通知银行……像这种“无头账”每天都在滋生着。根据工行的统计,每期按时还款的贷款人仅占1/3;约30%的人需要银行每个月去催讨;另有30%的人干脆赖账不还,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恶意拖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