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示义”苦心。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道尔顿:沿着陡峭的山崖攀登
道尔顿说:“要想获得有用的知识,必须不怕辛苦,沿着溜光陡峭的山岩去奋力攀登。”即使是伟人,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都是靠勤奋点滴积累而成的。没有任何事业是一蹴而就的,高山不拒细壤,江河不拒细流,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点滴做起,才能实现你辉煌的梦想。
被誉为“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从1787年起坚持写气象日记,到1844年去世,一直坚持了57年,从未间断,全部观测记录超过20万条。可以说,道尔顿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从对大气的观察和研究开始的。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把大部分时间用作科学观测与实验,或参加讲演会、论文宣读会等学术活动。“午夜方眠,黎明即起”——这是道尔顿的治学座右铭。他正是以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而迎来了他才华横溢的鼎盛时期。
长期的自学生涯不仅锻炼出了道尔顿坚韧的进取精神,而且也培养出了他善于思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素质。道尔顿从观测气象开始,进而研究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虽然是多种成分(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水蒸气等)的混合物,但却能在外观上构成一种均匀体。原因何在?为了揭开这个谜底,他研究混合气体的扩散和分压,总结出气体分压定律,并推论出空气是由不同的微粒混合组成的。正是它们的运动产生了压力,实现了多种气体的扩散并使空气成为一种均匀体,从而确认了原子的客观存在。但道尔顿并没有就此止步,仅把它作为开始。他要实现把对原子的认识从定性变为定量的伟大目标。为此,他大胆而又独创性地引入了原子量的概念,并提出了用化学实验方法测定相对原子量的任务。这样,道尔顿就从气象学、物理学转入了化学领域,经过艰辛的实验与反复的思索,加上严格的逻辑推论,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原子论。
正是由于道尔顿首次把原子量的概念引入化学,才使化学真正走上了定量的发展阶段。道尔顿的实验技术虽然不是一流的,他的不少自制仪器也比较粗糙,所得实验数据并不都很精确,何况他又有“色盲”的生理缺陷,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住道尔顿对科学原子论的探索。同时代的学者曾赞叹道尔顿“用头脑结束实验,以思维把握原子”。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但在英国,而且在整个欧洲科学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重视和推崇。正如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著名化学家戴维所评价的那样:“原子论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道尔顿在这方面的功绩可与开普勒在天文学方面的功绩媲美……可以预料,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根据他的许多发现而肯定这一点,人们将把他作为榜样去追求有用的知识和真正的荣誉。”曾有人问起道尔顿成功的秘诀,他这样回答道:“如果说我比周围的人获得了更多成就的话,那主要或几乎完全是由于不懈的努力。”诚然,要完成伟大的科学事业仅仅靠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科学的“灵感”,即活跃的科学想象力。这样,当自然的秘密一露出微弱的闪光就能立即抓住它。
在道尔顿那个时代,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连显微镜也看不清它。对于原子只能依靠“灵感”,依靠科学想象和逻辑推理,以思维去把握住它。至于道尔顿这种“灵感”有多少,看法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他只是个迟钝的实验工作者,另一些人则把道尔顿看作伟大的科学预言家。科学史家罗斯科中肯地指出:“实际情况可能介乎两个极端之间。不管怎样,有一点大家都会同意——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天才也很少会有成就,而道尔顿正是具有这种锲而不舍品格的人。”
南森:心怀伟大梦想
只有心中怀有伟大的梦想,才能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永不低头!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向心中的梦想前进,才能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1861年,南森出生于一个优裕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21岁时就驾着帆船远航到格陵兰岛东海岸去搜集动植物标本。1884年秋天23岁时,他看到了一篇文章说,有人在格陵兰岛西南海岸发现了德朗探险中被挤毁了的“珍妮特”号的碎片。这说明这些碎片经过了长距离的漂移,很可能深入到了北极腹地。这使南森想到,不一定要去冒险航行,只要设计一条合理的航线随冰漂移,就有可能到达北极点!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路线的选择,二是要有一条合适的船,其基本特点是不仅要小而坚固,有一定的航速,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冰层挤压过来时船体能被挤出冰层升到冰面上去,当冰层裂开之后船可以继续航行。
随后他准备了9年,造了一艘船底呈圆形的船,取名“符瑞姆”号。其间,他于1888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横穿了巨大的格陵兰冰盖,为将来在北极的冰上生活积累了经验。一切就绪之后,1893年6月24日,“符瑞姆”号踏上了茫茫的征程。包括南森在内,船上共有13名成员,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计划在冰上漂泊5年。除了争取到达北极点之外,还将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观测,以便弄清北极腹地到底是陆地还是海洋,水深、环境、气温、覆盖的冰层、风力、动植物种类等。不仅船将受到严峻的考验,他们也将经历3~5年完全与世隔绝的冰上生活的磨难,其任务相当艰巨。为了度过这可能相当漫长且极端单调而孤独的生活,他们甚至还专门出版了一份报纸,主要用来逗乐。
按计划,他们在新西伯利亚群岛以北大约北纬77°44′的地方,将船冲入浮冰,然后被紧紧地冻住。人们便在船上看书、打牌,除了常有北极熊光顾之外,基本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有一天早晨,关键的时刻到来了,只听一声巨响,船体猛烈地摇摆起来,船体慢慢地抬升起来,最后完全为冰层托起,第一步考验总算顺利地通过了,船员为此而欢呼。这在北极探险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因为在这之前,人类总是试图与冰层对抗,却都碰得头破血流,无论如何,不管多么结实的船只都难以抵抗冰层的夹击。而聪明的南森不再试图与冰层对抗,而是巧妙地利用冰层的力量运载船只,随冰逐流,以达到他的目的。
但开始时,在冰层的挟持之下,船头转向往南,背道而驰。南森对此也毫无办法,无能为力。直到冬天过后,从第二年春天开始,船体才开始往西北方向漂移。而第二个冬天来临时,南森清楚地认识到,这样坐在船上是不可能漂到北极点的,于是他便与一个叫约翰逊的伙伴一起,离开“符瑞姆”号,从冰面上向北极点进发。
1895年3月14日,他们告别了船上同伴,带上28条狗、3个雪橇、2个皮舟、1个帐篷和足够100天使用的粮食和物品,往北进发,4月8日到达了北纬86°13′6″的地方,创造了新的记录,成了19世纪中最接近北极点的人。春天逼近冰雪开始融化,他们只好返回,由于迷失方向,到8月底才到达法兰士约瑟夫地。他们靠打猎为生,在自己建造的一幢石屋里住了整整8个月,度过了第三个冬天,后来幸遇英国探险队,于1896年8月13日回国。
恰在同一天,“符瑞姆”号也从斯匹次卑尔根岛以北的冰层中挣脱出来,经过长达5个月的航行之后,终于安全地回到了挪威的特罗姆瑟港。在这期间,他们最北曾经漂流到北纬85°55′的地方,不仅船体完好无损,而且所有人员也都安然无恙,取得了相当丰富的观测资料,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
南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探险家,而且也是一位相当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在为他的祖国从瑞典获得彻底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战俘营的高级专员,从人道主义出发,拯救了成百万一贫如洗的俄国、希腊和亚美尼亚难民的生命,因而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信赖与尊敬,并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北极探险和考察的历史正是如此。经过一系列惨重教训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北极的症结之所在,于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汲取别人的教训,依靠顽强和执著的精神,挪威的南森的北极探险之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爱迪生: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爱迪生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是经过审慎的选择。他对目标专注并倾注全部热情,加上丰富的想象和智慧,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爱迪生是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的全部发明多得叫人简直难以相信。1928年,美国国会颁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当时估计他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约值56亿美元。这些发明对我们今天的价值实在太大了,几乎是无法估量。
爱迪生的全部学校教育总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校期间,他的老师曾说他是一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少年,断言他的一生绝不会有什么成就。
然而他——爱迪生,终于成功了,他的秘密在哪里?
其中之一是,他具有设定目标的能力和追求目标的热情。一旦设定一个目标之后,他便使他的生活去配合那个目标,使它成为他的生命。因此,他把生命献给了他的目标,并从目标中获得生命,直到——假如我们可搬弄字眼的话——“空气中发出了电的火花”。
他竭尽全力去阅读跟他的计划有关的书——读了一本又一本,读完了再买。
等他读够了书,使他足以从事实验之后,他才在他的实验室开始工作。接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在清晨8点钟进入实验室,不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不肯罢手。他的注意力总是十分集中,十分敏锐,连一个动作也不会浪费。他从事数以百计的实验工作,选取和抛弃实验模型,忍受不可避免的失败,但他勇往直前,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高斯:不怕钻牛角尖
从高斯的身上我们不难感悟到:对于每一个人,他所能选择的奋斗方向是宽广的。想要干出些名堂,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1801年元旦的晚上,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谷神星”。他继续观察这颗新星,跟踪观察几天后,他发现这是一颗小行星。
当时的天文学界存在一个难题:如何根据少量的观察结果推算出该行星运行的轨道?当时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如蔡赫、奥尔贝斯等人千方百计地来寻找失踪的“谷神星”,但都未成功。
高斯决定计算行星运行的轨道。高斯根据皮亚齐提供的仅9°的一段小弧的观察数据,经过几个星期的计算,得出“谷神星”在360°上的运动轨道,同时创立起由三次观测决定小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方法。1802年,人们利用高斯的计算结果,重新找到了谷神星。随后,高斯又相继算出了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的轨道,还做了规模极大的关于行星摄动的计算。
在计算行星运转轨道时,高斯高超的计算技术和顽强奋斗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一个有趣的对比,1769年,欧拉为了计算一颗彗星的轨道,足足进行了3天紧张的工作,致使后来一只眼睛失明;而同样的计算,高斯却只用了一个小时。高斯幽默地说:“如果我在3天内连续进行欧拉那样的计算,显然,我也会双目失明的。”其实,高斯在计算时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计算“智神星”时,他必须算出约33.7万个数字,他一天计算3300个数字,共花了100多天的时间。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共记录下4000个左右的计算结果。
高斯对此说:“我对数学上复杂的运算总是爱不释手,只要我认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值得向人们推荐,我都愿意竭尽全力去完成,哪怕是钻牛角尖。”
莫尔斯:把远大目标
和毅力结合在一起
远大的思想与目标、毅力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无穷的力量。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光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远见和毅力。一项成功的事业,往往经过多年的奋斗才能结出硕果。
1832年10月2日傍晚,行驶在大西洋中的“萨利号”邮轮上,正在进行一场极常见的小小的魔术表演。谁会想到,这次纯粹为了排解旅途烦闷的小把戏,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半生命运,而且还掀动了人类通信进步的契机!
表演者是个叫杰克逊的医生。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块马蹄形的铁块,上面密密麻地缠着绝缘铜丝,旁边放着电池和铁钉。铜丝一通电,那马蹄铁仿佛有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把铁钉牢牢吸住;电源一切断,铁钉立即从马蹄铁上掉下来,那股无形的力量马上消失了。
杰克逊望着惊奇不已的观众,解释说:“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当电流通过线圈,电就转化为磁,马蹄铁就产生了磁性,所以吸引了铁片……现在,电的应用时代已经到了。电的力量很大,传递速度很快,它能够传递信息……”
“用电来传递信息,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杰克逊先生,是否有人把它变成了现实?”问话的是一位享誉美国画坛的画家——41岁的莫尔斯。
杰克逊一耸双肩,遗憾地回答:“没有。”
“噢”,莫尔斯不由得心中一亮,一个伟大的想法产生了:“我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这又有什么难的?我一定能成功。”
回到美国后,莫尔斯丢开了画笔,全身心投入到电报的研制中。他的画室变成了实验室:画架上摆满了电线、电池,地上铺满了各种铁工和木工的工具。
莫尔斯研制电报机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有的惊疑:“你已经40多岁了,还改行?”
有的则为他惋惜:“这么有名气、有造诣的艺术家,竟然放弃自己的光明前程,丢下画笔,胡思乱想搞什么发明!”
莫尔斯对人们的议论一笑了之,专心致志地做实验。
3年时间过去了,莫尔斯的积蓄花光了,吃饭和实验都成了问题。莫尔斯没有其他路可走,只好重操旧业,到纽约大学当美术教授,白天上课,晚上研究电报。
研究到第五个年头,一天,莫尔斯接通电流后,望着啪啪作响的电火花,陷入了沉思。突然灵感来了:电火花是一种信号,没有电火花也是一种信号,没有电火花的时间间隔长,这又是一种信号。三种信号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每一种组合代表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这样只要用一根电线,通过接通或切断电流,就可以把信息传到另一端。
莫尔斯为自己这个天才想象激动得不能自制,他终于解决了如何用电信号表示数字和字母这一关键问题。按照这个设想,他很快编出了世界第一本电报电码,即后来人们所称的使用至今的“莫尔斯电码”。
发明电报编码后,莫尔斯一鼓作气,根据这个编码开始设计和制作电报机。
1837年9月4日,莫尔斯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它能在500米范围内有效工作。
发明成功了。但由于通信距离短,没有企业家肯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