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读名人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全集
43720100000003

第3章 做人处世篇(2)

在生活中,我们要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要整天想着去追求那些对自己眼前有利的东西,而是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些,去追逐和掌握那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知识和信息。

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交朋友。刘邦当时为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袒护他,故两个人交情很好。

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商议形势,并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官位,就和萧何、曾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县令,救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起义的首领。

公元前二○六年十月,刘邦率军由蓝田至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白马,把印绶系在脖子上,封好皇帝的玺、符、节等,在轵道(今陕西西安东)旁向刘邦投降。至此,秦灭亡。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抢掠金银财物,当刘邦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

唯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深谙此道。所以,一入咸阳,便立即收藏律令图书,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

刘邦重入关中后,萧何采取措施,协助刘邦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则安抚民心。先颁布法令,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室、县城等等。又开放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等等,并让百姓推举年龄在五旬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免去他们的瑶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

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萧何坐镇关中,刘邦把关中事务全部托付给萧何。萧何主持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事项报于刘邦,刘邦总是允许照办。也可先行再报。刘邦几次战败,弃军逃跑,若萧何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

公元前二○四年,项羽和刘邦两军对峙不下。刘邦却屡次三番地派专使慰问萧何,使萧何深感不安。有位鲍生看出刘邦的意图,向萧何进言道:“汉王出征在外,屡次慰劳丞相,一定是对丞相起疑心了。丞相何不派您的子弟族人到汉王军前效劳,以解除汉王的怀疑呢?”萧何听从了这一建议,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公元前二○三年,项羽因连年战争,陷入兵尽粮绝的困境。而汉军因萧何坐镇关中,不断输送粮食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从萧何独具慧眼,不贪钱财,却“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件事上,古今都有定评。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对此曾经说过:“周公辨九州之土壤,以奠民居;萧何收天下之图籍,以定帝业”。可见,萧何收藏的这些图籍,对刘邦“定帝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抓大放小的曹操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作出抉择。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要权衡利弊,抓大放小。如果什么都不想丢,到头来是什么也得不到。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军打扫战场时,在袁绍的图书案卷中发现一束书信,史书上这样记载着:“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奏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这段文字虽短,却把曹操在得失面前善于权衡利弊,抓大放小的政治智慧描写得淋漓尽致。烧信固然表现了曹操宽大的气度,但这气度却源于权衡利弊后理性的支撑。“信成一束”,足见给袁绍秘密写投降信的人不止一二,然而当袁绍势强之时,曹操自己都不能自保,此时责怪别人又何用之有?“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不过是杀了一些在非常时期曾经动摇的人(毕竟未造成既成事实)。而“焚之,更不再问。”则向众人展示了一个伟人之风范,最大限度地化解了消极因素,团结了更多的人为之效力。若不是曹操善于“抓大放小”,恐怕就没有以后强盛的魏国了。

千万不可逞一时之勇

为人处世要能屈能伸,在力量弱的时候就要委曲求全,这样才能保存实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齐国去攻打宋国,燕王为表示联盟之意,也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气愤,连忙召来手下文武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君王,劝谏说:“从前以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追随您的左右。现在看来是我错了。所以我希望您允许我弃官归隐,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迷惑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凡繇回答:“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被俘,您对此感到非常痛苦,但却仍能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啊。如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去攻打齐国,这是不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呢?”接着,凡繇请燕王停止发兵。燕王说:“那我该怎么办呢?”凡繇说:“请大王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请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的使臣呢?只有我们燕国的使臣被杀死,这是我国选人不慎啊。希望能够让我国使臣前来请罪’。”

燕王听从了凡繇的建议,又派一个使臣出使齐国。

使臣到达齐国,正逢齐王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王就让燕国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特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齐王甚为得意,又让他重复一遍,借以向近臣、官员、侍从炫耀。

而后,让燕王搬回富室居住,表示宽恕燕王。燕王委曲求全,为攻打齐国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接着又在郭槐等一大批贤才的尽力辅佐下,不断积蓄实力,壮大军威,终于在随后的济水之战打败齐国,洗雪前耻。

如果当时燕王非要逞一时之勇,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去攻打齐国,很可能早就成了刀下冤魂了。

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分歧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判断,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据传,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

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

“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相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

“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就自我宣布落选啦!”

这两位科学巨匠的对话是发人深省的。爱迪生是专攻应用技术的“发明大王”,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要求助手有广泛的知识,对各种常用的数据资料能诵背如流,据说他的招考试题有时多达130个。而爱因斯坦是专攻理论物理的“开拓大师”,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的不是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进行有效地思考。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约会,朋友没有按时到达,他便不停地来回踱步,思考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半小时后,那位朋友匆匆赶到,抱歉地说:“对不起,耽误您的时间了”。爱因斯坦却得意地说:“我得感谢你呢,这段时间没有浪费,我已经思考出来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爱丁顿和钱德拉塞卡的不同学术观点

把学术观点和人区别开来对待,不刻意地打击或排挤“异己”,是一位学者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一个人在学术观点上也已有失误;在人格上却不能有污点。

钱德拉塞卡在大学时期就迷上了点缀在夜空中的星星。这些星星有的明亮,有的暗淡;有的用肉眼就清晰可见,有的用望远镜才能依稀识别。这些看上去不动、但会自己发光的星星,在天文学读本中叫做恒星。天文学家发现,天空中有许多恒星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发光的本领也和太阳不相上下,也有许多恒星和太阳的大小相差很大,发光的强弱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一种天文学家们称为白矮星的恒星,比太阳小得多,是恒星中的“矮子”,但温度却比太阳还高。白矮星是像太阳那样的恒星经过塌缩以后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体积小、密度大、温度高,一颗恒星从它的诞生到消失,在后期会变成白矮星。

是不是所有的恒星都会在它的晚期塌缩成为白矮星呢?刚从大学毕业的钱德拉塞卡不为当时流行的理论观点所左右,而是独具主见地认为并非所有的恒星在它的晚期都会塌缩成白矮星,只有那些质量不超过太阳质量1.44倍的恒星才会演变成白矮星。太阳质量的1.44倍,成为天体物理中著名的有关白矮星质量的钱德拉塞卡极限。

1935年1月11日,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议上,26岁的钱德拉塞卡按预定计划在会上宣读一篇凝结了他多年心血的论文。论文明确地宣称:“一颗质量大的恒星不会停留在白矮星阶段,我们应该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恒星会“不断收缩,直到半径只剩下几公里”。钱德拉塞卡预言的这种星体在今天被称作黑洞。但在那次会议上,却被当时最权威的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判断为荒谬的结论。

会议前,钱德拉塞卡曾多次请教过爱丁顿关于恒星塌缩的问题。临开会前吃茶点时,有一位天文学家问爱丁顿准备在会上讲些什么,爱丁顿没有回答,只是对钱德拉塞卡神秘地笑了一下,说:“那要使你大吃一惊呢。”

爱丁顿紧接在钱德拉塞卡后面发言,不但使钱德拉塞卡大吃一惊,也使每个与会者都大吃一惊。爱丁顿说:“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活着逃离这个会议室……但我相信,一定有一条自然法则能阻止恒星按钱德拉塞卡的荒谬方法演化。”爱丁顿还把钱德拉塞卡的论文撕成了两半。

钱德拉塞卡听了爱丁顿的讲话后,狼狈不堪,似乎末日已经来临,他反复说着一句话:“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幸好钱德拉塞卡在权威的讽刺面前,并没有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而是更细致、更认真地去完成他关于恒星理论的研究。

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钱德拉塞卡的理论是对的,当年爱丁顿的观点是错误的。

难得的是,爱丁顿虽然不同意钱德拉塞卡的观点,对他的为人还是非常欣赏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子里,两人保持着密切的友谊。钱德拉塞卡甚至这样说:“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我想对天文学是有益的,但不认为对个人有益。因为如果那时得到爱丁顿的肯定,就可能使我过早功成名就而不能长久保持青春活力。”

凡尔纳和一道智力竞赛题

在生活中志存高远、追求宏大的目标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不要忽视了脚踏实地的精神,立足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份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汽车巨头和胸怀大志的年轻人

对目标的追求要量力而行,要着眼于自己的努力,而不要一心只想结果。与其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如脚踏实地地干些实事。

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曾经特别欣赏一个年轻人的才能,他想帮助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可年轻人的梦想却把福特吓了一跳: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赚到1000亿美元——超过福特财产的100倍!

福特问他:“你有了那么多钱以后做什么?”

年轻人迟疑了一下说:“老实说,我只觉得那才能称得上是成功,至于做什么我也不大清楚。”

福特说:“一个人果真拥有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我看你还是先别考虑这件事吧。”

之后长达5年时间福特拒绝见这个年轻人,直到有一天年轻人告诉福特他想创办一所大学,他已经有了10万美元,还缺少10万。福特这时开始帮助他,他们再也没有提起过1000亿美元的事。经过8年的努力,年轻人成功了,他就是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创始人本·伊利诺斯。

比尔·盖茨从母亲那儿继承了什么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慷慨地去赏识和赞美别人呢!

2003年的母亲节,华盛顿大学的校园网上,贴出这么一张问卷——你从母亲那儿继承了什么?

为了吸引人们回答它,他们在打开问卷的地方做了一幅小小的动画:一位老太太注视着一只金鱼缸,缸中一只大白鳖正在鱼群中游动,你一点击,它就吃掉一条小金鱼,并传出一句话:“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的猎物。”

起初,大家认为这幅动画是随便设计的,点击后才知道,注视鱼缸的老太太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长——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盖茨,大白鳖的那句话是他儿子的名言。那句话在2001年对微软公司的反垄断诉讼中,曾被联邦法院反复引用。

他们之所以用这幅动画作引子,据说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董事长,因为前不久她去世了,同时也给网站访问者一个提示:“只要你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告诉你,比尔·盖茨是怎样回答的。”

众所周知,盖茨是连续多年的世界首富。他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了,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聚集了巨额财富。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从母亲那儿继承了什么?或者说,他母亲给了他什么?对这样的问题,谁不感兴趣呢?

马克打开问卷,发现访问者果然很多。在他点击它的时候,已有79833位网友点击,并回答了它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