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情商
43720900000041

第41章 张与弛的情商(6)

医生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说:“怎么了,是不是受失眠的苦?”成衣商人说:“可不是吗!”心理医生开导他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数数绵羊吧!”成衣商人道谢后离去了。

过了一个星期,他又来找心理医生。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不振了,心理医生非常吃惊地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的吗?”成衣商人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是呀!还数到3万多头呢!”心理医生又问:“数了这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成衣商人答:“本来是困极了,但一想到3万多头绵羊有多少毛呀,不剪岂不可惜?”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成衣商人叹了口气说:“但头疼的问题来了,这3万头羊毛所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去哪儿找买主呀!一想到这儿,我就又睡不着了。”

谁都知晓做人做事要为未来谋划,但若是你考虑得过多、过远,这倒反而成为你的压力了。

未来的事情充满太多的变数与不确定,不是完全在我们的把握之内,何苦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为明天的忧愁之上呢?

“昨天”的事已是既定的事实,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今天,做每一件“当下”该做的事。

一位女作家写道:“十八岁就应该谈恋爱。十八岁,应该是谈恋爱的时候,我错过了,后来年纪稍长,再谈恋爱,却怎么样也揣摩不出十八岁的恋人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十八岁的男女孩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事呢。一个人到了二十八、三十八岁,才第一次谈恋爱,只怕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那年轻纯情的一面。为何没有在十八岁时去谈恋爱,我的一生,就此留下一个无法追回的遗憾。”

做今天该做的事,而不用费心想明日的午餐,你的压力就会大为减少。也许有些爱自找麻烦或杞人忧天的人会认为以上做法极其荒谬,觉得一个对未来抱着信心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要为明天忧虑的。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枭雄,就是这么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仍感慨人生苦短。还是要活在当下。因为“昨天”、“今天”、“明天”三者相较,永远是今天最宝贵,最有值得我们努力的价值。

一个男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他的妻子不住地劝慰他。

男人“蓦”地一下从床上坐起来,说:“老婆,明天就到还钱的日子了,可是我们家哪有钱还债啊!”

妻子说:“睡吧,别胡思乱想了,想死你也是还不上债啊!”

丈夫说:“那个债主很凶,如果我不还钱给他,他一定不会罢休。老婆,我该怎么办?”

妻子又说:“先睡吧,或许明天早晨一起来,我们就有办法了,说不定我们会弄到钱还债的。”

丈夫焦虑地说:“不行啊!要是还不上债,明天我就等着挨凑吧!”

妻子实在忍不住了,爬上房顶,对邻居家的债主大声吆喝:“唉!告诉你,我丈夫明天就该还债。但是你听清楚,我丈夫没钱,明天仍然还不了你的债!”

说完妻子回到家里,对丈夫说:“你快睡吧,这回睡不着觉的该是他了!”

许多事情不是我们忧愁就能改变结果,为何要为不确定的明天让今天也不快乐呢?

像冠军那样在人生压力中调整情绪

冠军人物都有一个特征——对生命充满喜悦与真情,只有极少数例外。成功者知道如何调适,如何度过不如意的时刻,如何应对压力,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就好比已到胜负关键球,或只差两分就要定高下,此刻必须拼斗到底。对最后严厉的考验要有心理准备,冠军头衔就代表挑战;冠军人物必须乐于承受压力,把压力视为机会而不是灾难。

有把握的网球选手会期望对方:“尽管发出最好的球吧!”缺乏信心者却会说:“上帝,让她连续两次发球失误吧!”胜券在握的人期待着每一天的来临,随时保持昂扬斗志,时时刻刻地全心全意地投入。无论训练或比赛,总是110%的付出,不会有高低起伏的情绪波动。

每一个日子,我们都需要有计划、有目标。对从商的人而言,一天的计划或许是花费两个半小时作电话联系、参加一个会议、与两个客户会面等等。请利用每天晚上或早晨的时间,事先规划隔日或当天的行事步骤与目标。

急功近利的人会明白,成功必须付出汗水,必须持续不断努力,同时对自己专业的领域必须了若指掌。

不过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各有不同。虽然从小师长、父母就教导我们。拿第一就代表胜利,其实不尽然如此。胜利应该能让人快乐,但随着岁月的增长,个人对快乐的解释也会改变。

有一个网球教练,规定每一位选手要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上课心得与练习前后所设定的目标。不论写些什么,他们一定得用自己的话,而不是教练的词句来表达。学员必须对自己有很高的期许,逐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教练希望他们不断对他提出更高的挑战,而他所能教的愈来愈少:到他再也无法教导他们时,希望他们快快把他解聘。

每天记下自己生理、心理及情绪上的感觉。心理状况关系到战略和球技的运用;生理状况指的是体能处于80%或110%的状态。至于情绪,是快乐、还是紧张,都记录下来。

注意防止柔弱的情绪伤害一生

每到结婚的旺季,各种结婚场所都挤满一对对的新人。这段期间内,不管是在机场或车站,都会遇见新婚的佳偶,他们在送行人的挤簇中开始蜜月旅行。这种场面真令人愉快。

我们在旅游途中,常常可以看到新婚的佳偶,仔细观察。你一定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比如,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管天气如何寒冷,新娘总是穿着薄薄的白色或粉红色丝质的衣服,手中捧着花,有的还戴着一顶白帽子。

近年,戴白帽子的情形已较少见了,但是,小小的花束却不曾自新娘的手上遗落。老实说,旅行时带着这束花确实累赘,但她们说什么也不肯松手,大概是想借此证明自己是新娘吧!而新郎则得狼狈地提着两人的行李。

双手拿着花束的新娘走在前头,提着两人行李的夫婿在后头吃力地跟着。或许有人以为这是现代女性地位高涨的证据,或者罗曼蒂克地认为这是丈夫对妻子爱情的表现。但是,有人认为,这位捧着花束,得意洋洋走在前头的新娘,只是以她的“柔弱”在撒娇,着实“难看”极了。

偶尔看到一对各自拿着一些行李,并肩走着,开怀地谈天的新婚夫妇,让人便有得救的心情。刚要迈出婚姻生活的第一步,妻子怎么能泰然地面对提着重物、累得半死的丈夫呢?或许有人以为这样很好看,那完全是个错误,新娘再如何漂亮,也比不上她手中的花束,只会相形见绌罢了。

也许这席话严重了些,不过,结婚是告别少女时代的“柔弱”,迈向一位独立女性的转折点。也是从以往在父母、师长、前辈的呵护中允许的“柔弱”,负责任地踏出第一步的机会。

关于“柔弱”心理,在《柔弱的构造》一书中,陈述了许多人的意见。有人以为东方社会中,从传统制度到学生运动的独特心理现象,都可以自“柔弱”的心理加以分析、理解。倘若不从“柔弱”的心理解脱出来,女性绝难有真正的成长,也无法创造真正男女平等的社会!

周小莉接任一家妇女杂志的总编辑时,第一件想到的便是如何从杂志上消除女性“柔弱”的心理。在这之前,许多妇女杂志都将女性的无法成长,归咎于东方社会以及男性的想法。而对于女性本身的缺乏干劲、懈怠皆加以掩饰,将所有的贵任推卸掉。只要还持有“柔弱”的心理,东方女性的进步将会停滞不前。虽然有许多读者因此指责她,但她仍坚持报导女性的真面目,绝不妥协。

当然,也有许多女性读者支持她这个编辑方针,不断地给她鼓励。

在赵惠兰担任讲师的几年中,不只一次想过,为什么年轻女性如此喜爱以“柔弱”作为撒娇的手段,而且不单是她教过的女学生,就连整个学校都变成了一个以“柔弱”即能通行无阻的社会。在她看来,沉重固然不对,老师的态度更是错误。她不由得站在教师的立场加以反省,期许自己能使这些年轻的女性去除“柔弱”的心理,尽情地享受学生生活。

由于学校老师放纵的态度,使她们更加柔弱了。不管迟到或缺席,老师都不会责怪她们,而使得她们懒散成性。

其实,仔细想想,这样柔弱的态度只会伤害到自己,但她们始终不曾有如此的认知。青春时代正是一个人最佳的吸收时机,应当好好把握学习的机会尽一己所能地学,充实自己的生活,而不该把它浪掷。然而,她们似乎不曾这么想,一味自恃年轻,以为未来还长得很,事实上,时间像一阵风。呼呼地吹过。

换个角度看,她们之所以会如此,或许并不是她们自己的错。从婴儿时期开始,她们即被母亲宠得柔弱成性,想得到的东西从来没有得不到的,也不曾做过不愿意做的事。在进入学校、工作场所后,她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态度可以被允许,因而始终抱持着“柔弱”的心理!年轻的女性应该消除“柔弱”的心理,如同幼儿断奶一般,用自己的双脚稳稳地站着。

杨若雨嫁给了一个既体贴又会照顾人的丈夫,但从不至于宠纵。他对于小事还算宽容,但面对人生方面的大问题时,他相当严厉,绝不会因对方是女性、是他的妻子,而睁双眼闭双眼地纵容。

婚后第四年,杨若雨再度回到工作岗位上。她所服务的公司一向以男女同工同酬为原则,绝不会因为杨若雨是女性而有所优待。倘若她不努力工作,就没有资格进入该公司。回到家后,看是丈夫面对工作的严肃态度,她对于自己的工作更不能有所马虎。

在这种生活中,杨若雨也曾遇到好几次挫折。每因受挫时不免会想,如果自己能甘心做个舒服的家庭主妇,就不会这么辛苦了,以前还曾对世上大多数甘于柔弱的主妇羡慕不已。但是,现在想想,她的人生远较她们充实得多、幸福得多。

小说《恍惚的人》一书中曾如此说过:“年轻人应当看看老人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在外国,年轻的一代常加入社会福利机构的义工行列。当他们看到还有比自己柔弱,更需要他人扶助的大人时,相信自己便不会再有‘柔弱’的心态了!”

我们常会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而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扮演着柔弱的角色,期待他人的眷顾,不曾想过要为他人服务。

张家桢患有先天性的脑性麻痹,不仅身体严重残碍,言语方面也有些残障。他高中时,毅然决定远离温暖的家庭和慈爱的双亲,到外地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在女子专科担任一段时期的讲师,然后又辛辛苦苦地到加拿大留学一年,如今已是一位大学心理学的教授了。

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他居然能争得了今天的地位,全在于他肯舍弃一切“柔弱”的心理。舍弃“柔弱”的心理,人们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