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得到与失去、成功与失败总是充斥其中。在成功与失败的转角、得到与失去的左右,我们会犹豫、会徘徊,更会苦苦地挣扎、纠结不已,这说明我们并不真正懂得最高明的处世智慧。任何事情都是在起因之后,才会收到结果;经历过风雨,才能看到彩虹。对待生活中的得失成败,我们不妨豁达处世,做最真实的自己。
春秋战国,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周游列国,但却始终四处碰壁。有时候甚至被别人弄得非常狼狈,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但是孔子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有一次,孔子到了郑国,因为人生地不熟,就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只得在城郭东门等候自己的弟子们。
子贡打听孔子消息的时候,有个郑国人对他说:“城郭东门有一个人,额头又扁又平,还非常大;脖子很长,肩膀又很窄,腰部以下非常短。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狼狈,就像一条丧家之犬一样。”子贡非常生气,但是通过这个人找到了孔子,就把这些话说给孔子听。孔子不怒反喜:“外形之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单说我像丧家之犬,他就说得很对啊!”
又有一次,孔子和自己的学生子路走散了。子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就作揖行礼问他:“您看见孔夫子了吗?”
老者满脸的不屑神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天下谁是夫子?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等到最后子路找到了孔子,就把路上的见闻和孔子说了。孔子说:“这人是个隐士啊!”于是就和子路去找这位老者,可是却再也找不到了。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去晋国的路上被一个七岁的孩子拦住了去路,说要问孔子两个问题,才能让他过去。第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很大?孔子说:“鹅的脖子很长,所以叫声才会很大。”那孩子又问:“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它的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只好选择了绕行。等到后来,孔子和学生们讲了这件事,然后非常惭愧地说:“在这件事情上,我不如这个七岁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驾车去晋国的时候,一个孩子在路当中玩耍,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说:“你不应该在路上玩耍,挡住我们的车,这样很危险!”
孩子不紧不慢地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顺着孩子的手指的方向看去,看见了用碎石头搭建起的一座城。
孩子就问孔子:“应该是车给城让路,而不是城给车让路,您这样说是不对的。”孔子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又懂得礼貌,就问他叫什么名字。
孩子说:“我叫项橐,今年七岁了!”孔子回去之后,对学生们说:“项橐七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恐怕可以算得上是古往今来最风光的一个中国人了,但是,这一切的风光都是在他去世之后,当他在世时,虽然门下弟子无数,却始终没能得到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更要时时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面对这一切挫折,孔子却从不放在心上,始终豁达处世,不肯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不仅仅因为他是后世所有读书人学问上的老师,而且更因为他深知豁达处世的奥妙,是后世做人方面的老师。
人生在世,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当众口难调时,别忙着改变自己,附和他人的意见,重要的是,要活得认真,做得真实。坚持自己的“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面目,简简单单走好自己的路,才能爽爽朗朗收获自己的快乐。
豁达是一种智慧,佛祖拈花的手指,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迦叶使者的会心一笑是多么淡然。超脱了事物的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说法太深奥了。简而言之,豁达处世就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可以平静地看待所遇到的人和事。要想获得这颗平常心,就必须要经过生活的磨砺。当你真正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不再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的时候,你的人生也就从此进入了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