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宋国,有个叫智子的人。有一天天降大雨,智子家的院墙倒塌了。当时一位邻居劝他赶快修好,否则很可能会有盗贼偷他家的东西。话是好话,但是智子却觉得,墙虽然塌了,但是自己的钱财还没有丢,何必着急修墙呢?结果当天晚上,智子的家里就被洗劫一空。
懒惰也好,麻痹也罢,这些最终都只会让人走向消亡。没有忧患意识的自我满足,只能让人们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逐渐丧失斗志,加快灭亡的速度。所以,如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潜在危险,那么就一定要做好提早防范的准备,这样才不至于到时慌乱,措手不及。
春秋末期,韩国和魏国决定攻打赵国。赵国的赵襄子和张孟谈马上讨论如何防御,来躲避这场危难。
张孟谈建议说:“在以前治理晋阳时,先王赵简子的臣子董安于治理得非常好,被当时人们所称赞。董安于的治理方略遗传了下来,如果我们到晋阳去防御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赵襄子听从了张孟谈的建议,辗转到了晋阳防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晋阳城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好。晋阳城城墙低矮,仓库的存粮不多,钱财不足,兵器稀少;附近也几乎没有任何防御措施,根本无法防守。
赵襄子本来高调的内心瞬间凉了下来,就把张孟谈叫了过来。赵襄子问他:“现在,晋阳城什么都没有,我们如何来抵御韩国和魏国的进攻呢?”
张孟谈不紧不慢地说:“圣人治理国家,不在于国家的仓库有多少粮食,而在于百姓的手中有多少粮食;不注重建造高大的城墙,而是用自己圣明的治国策略感染百姓,让他们得到教化感染。这样,百姓的内心自然会对国家感恩戴德。晋阳城就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为钱财、粮食、兵器而发愁呢?”
赵襄子也懂得人心向背的道理,当即下令晋阳城的百姓在国家危难之际贡献出自己的粮食、钱财和兵器。没想到第二天,晋阳城的百姓就送来了数不胜数的粮食、钱财和兵器。
又过了五天,城墙也修理好了,一切都准备就绪。
赵襄子发现一个问题,就问张孟谈:“现在,我们所有事情都准备就绪,但是我们没有箭,怎么办呢?”
张孟谈就说:“昔日,董安治理晋阳的时候,在四周种了很多高杆植物。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植物砍下来作为箭杆。官府的柱子是青铜打造的,我们可以用它来做箭头。如此一来,我们取胜智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赵襄子依计行事,做出来的箭非常好。等到智伯率领韩国和魏国的大军来攻打的时候,晋阳城上下同心协力,大破智伯军队,杀死了智伯,守住了赵国。
张孟谈知道晋阳城防患于未然,很早就收拢了人心,等到需要老百姓付出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身先士卒,为国家出力。所以张孟谈始终从容淡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正所谓“胸中自有甲兵千万”,能够退敌的条件早已“埋下了种子”,如今,就只等“开花结果”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防患胜于救灾。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忧患意识就会努力让这件事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也就不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了。
其实,生活中不缺少防患未然的意识,只是缺少防患于未然的实际行动。我们总是在口头上说防患,但是却没有行动的激情。似乎没有看到危机真正发生时的惨烈,就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知道,即使是万分之一的概率,若发生在你的身上,就是百分之百。
所以,防患胜于救灾,这话一点都不错。不要非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事先有防范,遇事才能不惊慌失措。
§§第35辑 磨平棱角,方圆之道活用历史之“圆”智慧
做事要方,做人要圆。这种“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一种圆通,是一种宽厚和融通;是大智若愚、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圆,是人的高尚境界。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强于他人而盛气凌人。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