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也是一种美,放弃会让你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再也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当痛苦向你袭来的时候,不妨放弃这些痛苦,换个角度看自己,勇敢地面对迷茫的人生。再困难的事情也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让灵魂在布满荆棘的路上绽放出最娇艳的花朵,去寻找人生新的起点。
战国时,齐襄公荒淫无度,导致国政混乱。而有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个合适人选:师从管仲、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另一个就是以鲍叔牙为师,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纠的母亲是鲁国女,鲁自然成为纠的强大外援,又有管仲等人的辅佐,优势自然显现。而小白自小与齐国贵族高氏友善,得力的内应加上鲍叔牙的帮助,也足以与纠抗衡。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弑君而自立。次年,雍林人又杀公孙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动荡。
此时,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较近,很有可能会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于是,便先带了一批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待管仲赶到即墨附近时,果然发现公子小白正往齐国去。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私交甚好,所以管仲上前劝说公子小白放弃回国,但小白不肯,拂袖而去。管仲一时心急,便趁小白没走多远时暗自拿出弓箭,对准他射去。
箭已离弦,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跌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便立即送信给行进中的鲁军。于是,公子纠一行便不慌不忙地走上返齐的路。
这边,公子小白的手下慌忙拥上前来,一看,大家又都破涕为笑。原来,那支箭射中的是他身上的带钩,着实让小白吓了一跳。又恐再有冷箭射来,就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尖,摔在车下,连鼻子带门牙都摔出血来了。等大家围上来时,他才睁开眼睛,松了一口气。
大家都认为天不灭小白,士气倍增;在鲍叔牙的带领下,日夜兼程地赶路,终于抢在了公子纠和管仲的前面回到了齐国的首都临淄。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等立即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集合军队,把鲁军打得一败涂地,连撤退的道路都被齐国切断。这时,鲁国国君收到鲍叔牙送去的一封书信,说明齐桓公不忍亲杀兄弟,请鲁国自行解决公子纠;否则,鲁国则有灭顶之灾。
被逼无奈之下,鲁国只得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押送到齐国。
令众人担忧的是,齐桓公对公子纠都无法容忍,又怎能放管仲一条生路呢?
是鲍叔牙的劝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对齐桓公说:“君王的眼光应当远大。如果大王只想治理好一个齐国,那么我和高氏、国氏来协助您就够了;如果大王想称霸诸侯,就非管仲不可。管仲的才能比我高出多倍,大王如果重用他,一定能成就齐国的一番大业。”
齐桓公是一个胸有鸿鹄之志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又知鲍叔牙与管仲相知甚深,所有的怨恨也就淡化了。等到管仲到了临淄,齐桓公沐浴三次,亲自在郊外迎接,并立拜管仲为相。
登了相位后的管仲果然不负众望,终其一生,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成就了齐国的一方霸业。
如果齐桓公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不予以重用,齐国就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更不可能获得新霸业的成功。正所谓“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务”。人才是事业之本,获得人才的方法多种多样。而放弃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才是拥得天下的重中之重。
由此可以看出,放弃并不意味着牺牲,它只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或把握机会,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们总是喜欢去索取,殊不知,有的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取得”。做一些退让,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契机,从而轻而易举地用这些机会争取以前没有得到的一切。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为了得到,必然先放弃。在选择得失的时候,适时地放弃更是一种智慧。放弃之后,我们会发现更广阔的天空,会挖掘到更多的机会。
但是,做出放弃这个抉择是很难的,因为它需要你放下本来拥有的“情理”,或者放下手中本来的成功,不计前嫌,重新开始。这就需要一个人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毅力。只有清楚自己的每一步,才能在放弃之后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更多的机会,而这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