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胸怀、能容人的人,才会获得周围的认可。如果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自会让别人感觉你这个人没有气度,根本不值得交往。如此,自己的视野就会越来越小,人生的格局也将越来越窄;纵有一番大志,也只能付之东流。
只有拥有像大海一样胸怀的人,才能包容一切。而这样的人往往在为自己树立了魅力形象的同时,也受到更多人的尊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昏庸无道、骄奢淫逸、祸国殃民。他为了宠幸骊姬,竟然不惜杀死了亲生儿子申生,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但就是这样,骊姬还是不满意,让晋献公派人追杀他的二儿子重耳。不得已之下,重耳就逃到了翟国。重耳喜欢结交朋友,当时,在晋国的一帮群有德之士听说重耳去了翟国,就纷纷追随他而去。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大乱,为争夺皇位而杀机四起。最后晋惠公夷吾得了地位,但是他想到了他的兄长仍然在外,就非常担心,便派人去翟国刺杀他。重耳听闻后只得又一次出逃,开始了四下逃亡的生涯。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去世,晋怀公继承了王位。晋国的大夫栾枝就劝说重耳回到晋国来争夺王位,由他来做内应。这时,在秦国流亡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拥护下,时隔十八年,再次回到了晋国的土地上。
回到晋国之后,重耳叫手下把逃亡时自己的随身物品全都扔到了河里,他觉得这些东西非常晦气。这时,狐偃就跪下说:“现在公子有秦国军队护送,在晋国又有栾枝作为内应。我们这帮追随您多年的老臣就像你刚才扔到河里的旧衣物一样,也没有什么用处了,留在这里只会让公子厌烦,不如把我们也扔在这里吧!”
重耳一听,马上明白了狐偃的意思。于是,就吩咐手下把衣服打捞上来,并当即立誓说道:“如果我重耳能够夺回晋国,一定不敢忘了诸位。这些年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一定牢记心上。”这样一说,狐偃等人才安心上了船。
第二年,重耳顺利登上了王位,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
这时,一些身怀异心的晋国人怕重耳回国之后找他们算当年的陈年旧账,就密谋想杀死重耳。当年追杀重耳的寺人披听闻此事,就想向重耳报信,重耳却拒绝接见。
寺人披说:“我当初杀您,是奉了当时国君的命令。对主人命令不听从,是为不忠。但是现在您是我的主人,我理应为您效忠。如果您不接见我,当年得罪您的人就没有人再为您出力了。”
就这样,重耳才接见了寺人披。寺人披把叛乱者的阴谋说了后,重耳非常惊讶,马上派人把叛乱者全都杀死了。
叛乱平定后,为了安抚人心,重耳宣布,自己虽然登上了王位,但对以前的事可以既往不咎。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重耳竟然会如此宽容。
就在这时,一个当年背叛过他的人出现在了重耳面前。看到这个人,重耳生气极了,马上就想杀了他。但是这个人却说:“我来见您,是为了让别人看见您宽容的举措。我曾经如此对待您,如果您能原谅我,别人自然就会相信您所说的话了,就没有人会担心再受到责罚了。”重耳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便宽恕了他。
经过这件事,晋国上下对于这位新国君渐渐生出了敬意。而晋国也在重耳的治理之下变得国富民丰,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重耳的成功就在于他有容人之量,哪怕是当年背叛过他的人,他也能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原谅那些人所犯的过失。他本人也赢得了晋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所以,以己之宽,容人之窄,这不仅可以为我们少树敌人多交朋友,而且还能在不自觉中感化对方,从而为自己赢得众人的美誉敬意。这和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相似,这不仅体现了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人生立世的博大智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他人的宽就是对自己的容,同时应该承认,没有人能够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保持宽容,但正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让世人耳熟能详的话让人们认定,不能做到宽以待人的人,不是小人,也一定和君子无缘。所以,在需要你宽容的时候,就应该展现出你宽容的一面,这样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有容人的雅量,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收服人心为己所用,最后达到想要的成就。如若不然,只会让自己四面树敌,处处受挤,人生之路也就越走越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