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谏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思想,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是要挑出别人的缺点。所以,我们与其绕圈子、打掩护,叫人疑心,倒不如用真诚的态度去和对方交流。
真诚是一种态度,是社会品德最根本的体现,是人际交往中的出发点。在沟通交流或谏言献策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自然就很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彼此的沟通没有了障碍,自然也就会获得出乎意料的进谏效果。
唐朝时期,魏征身为大夫,他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诋毁魏征说:“魏征身为臣子,待人接物却不注重仪容和礼貌,不避嫌疑,影响非常不好。”李世民就派温彦博责备魏征,要魏征一定要改变这种不修边幅的毛病。
过了几天,魏征求见李世民,他说:“微臣听说,身为臣子的人们应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这样国家才能兴旺。如果做什么事都苛求仪容礼貌,那就说明君主和臣子之间有隔阂。这样下去,国家的命运也就不能预测了。所以,陛下责备臣下,微臣不敢从命。”
李世民忙说:“我知道这样责备你是错的。”
魏征叩头接着说:“皇上能这么说,微臣感到很高兴。微臣能侍奉陛下感到非常荣幸,但愿皇上能让微臣做一个良臣,而不要做一个忠臣。”
李世民就非常疑惑,问:“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
魏征接着说:“所谓忠臣,就是能向君主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为君主办事,但是却不能被君主采纳,以致招来杀身之祸,陷君主以非常大的罪恶之中,国家将会受到损失,而他却享有忠臣的名声;良臣就是不但能向君主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并且能被君主采纳,从而,君主和臣子上下齐心,使得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不同之处。”
听了魏征的解释,李世民感到非常高兴:“你讲得非常好!那么,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呢?”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接着,魏征又举了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的例子,指出他们灭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偏信奸臣,被奸臣所蒙蔽,终其一生也不知道真实情况。魏征继续说:“身为君主,只有多听意见、广开言路、察纳雅言,才能让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然后加以完善。这样,才不会被奸佞之人所蒙骗。”
李世民说:“昏君总是护着自己的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暴露出来,这样反而会一天比一天糊涂;明君却是不断暴露自己的缺点,然后加以改正,使之更加聪明。我要经常接受你和其他大臣的劝谏,努力做一个明君。你也要大胆提出意见,努力做一个良臣。”
李世民和魏征成为了明君和良臣的典范,流传千古。
魏征对于良臣和忠臣的辩辞,体现了他对古往今来为官之道的深刻感悟。身为臣子,就应该食君之禄,为君分忧,真诚相待;身为君王,就要宽容待人,虚心地接受建议。但魏征并非不讲究进言艺术,他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的“技巧”,推心置腹地开导太宗,最终使其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意思,从而接受意见,省悟改过。
对于那种开明又有贤能的人,若要指出他们做事的不当之处,不妨直言不讳。但前提条件是你的直言是出于真诚的。与人交往,不但要用心,还得用脑;也就是说,要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所在。如此,才能达到畅所欲言的良好效果。
做人要有一颗真诚的心。真诚的态度,不仅能够把话说明白,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虚伪的土地上永远开不出鲜艳的花朵,只有真诚之土才会孕育出五颜六色的鲜花。所以说,待人以诚,必然会收获真诚。真诚的态度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真诚是发自内心的。我们不是演员,无论多少次排练,谎话里面的真诚是装不出来的。当你敞开心扉坦诚对人时,很自然地就会打动周围的人,并赢得对方的信任,走进他人的心灵。
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去和别人交流,才能结交到更多的朋友。朋友多了,自己未来的路才会更好走;相反,如果在交往中以谎言待人,必然得不到朋友,还会树立越来越多的敌人,这样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