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常青藤教育的99个成功法则
43727400000058

第58章 帮助过分聪明的孩子进行有效的疏导

精彩点击: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更多的天才不是笑傲天下,而是一无所成且非常压抑。聪明的孩子往往被同伴孤立,或者是对过于简单的学业不屑一顾,结果他们的辍学率竟和普通的学生是一样的。对于过分聪明的孩子,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更重要。

15岁的美国中学生杨格,在10年级还没有结束就已经自学完高中所有的数学与科学课程。他决定提前申请大学,而且是美国一流的大学。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童子竟然会在在科场连中三元,美国最顶尖的三所学校哈佛、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同时录取他。

不管有如何的天赋,15岁的杨格毕竟还是个孩子。如果严格决定当年就进入大学读书,就会出现一个很有趣的难题:因为他没有修完高中毕业所需要的学分,所以无法获得高中毕业文凭,但是在4年之后他可以得到美国最一流大学的毕业文凭。不过杨格想延后一年进入大学,先把高中毕业证书拿到手。至于选择哪一所大学,杨格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他甚至孩子气地说,如果实在无法抉择,那就会用扔硬币来决定。

杨格的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办公室文员,普普通通的美国女性。她对于儿子能被哈佛大学录取,心理自然也是满欢喜的,但她没有显得很牛,也没有觉得自己在别的家长面前很有面子。这位“神童”妈妈倒是说了一句很令人深思的话:“这个孩子好奇心很强烈,冲劲也很足。我唯一担心的是,他好像不明白一生的青少年时期只有一次,将来还有很多时间慢慢成长,我希望他早日了解这一点。”

这位美国妈妈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成长中很深奥的道理,那就是不论一个人如何有才华,在他的少年时代心理素质依然脆弱。什么才是父母不应该忽略的子女教育呢?那就是孩子的心理建设。孩子的心理建设有多么重要,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这位美国妈妈不怕孩子没机会对大学,而是更注重让孩子在青春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并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

曾经有一位华裔妈妈谈到他14岁的孩子上大学的故事,这位妈妈是个过来人,她很有感触地提到,孩子从中学跳级到了大学之后,要立即面对大学课程,同学又都是比他大三岁或者四岁,想法都差了一截,除了讨论课程之外,根本难以沟通,无法交往。孩子感觉自己无法享受到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最终值得辍学在家。

研究表明,天才们大多也会被同样的烦恼所困扰,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伦·文纳在他的著作《天才儿童:神话与现实》一书中说到了天才儿童必然要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一个个人魅力和性格更能决定失败的世界,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再重要。新的认识可能会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被广泛引用的例子是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特曼曾经做过一项大规模的研究,他首先使用智力测验来鉴别超常儿童。通过测试,他筛选出了1200个天才儿童,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积累,精心进行培养,希望从他们中间出现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人物。50年后,特曼的追随者们寻找到了其中的800人,调查的结果发现,在他们中间,大师级的科学家并不多件,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一组人,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人格特征的人。

“情商”看起来和成功密切相关。美国儿童心理和行为矫治专家们的一系列新研究已经证实,正是神童的超常智力,有可能成为他们在社交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一大障碍,尽管他们的智商很高,但“情商”未必一定高,心理上也远未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14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枚瑟是人们所说的超级天才,他在穿着尿片的时候就和母亲在超市里讨论应该买什么牌子的衣物柔顺剂,他躺在摇篮的时候就已经思考转世轮回的问题,可是他有的时候却对自己的天赋充满着诅咒,因为巨大的天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期望。再加上媒体的大肆追捧,使得这些孩子畏惧失败,在沉重的外界压力之下,从而导致心理疾病。

什么样的教育对天才儿童才是最好的呢?

美国加州的“天才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它的特点是,从与社会隔绝的“精英教育”转向根植社会,从重视学生单方面的才能转向多种能力的均衡,从只重视学习成绩转向重视学生的社会情感需求。

常青藤家训

天才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智力培养,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发展和培养,尤其是人格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全人教育”的思想,更适合超常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