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中国新股民新基民百问百答(基金篇)
43731400000025

第25章 基金的万花筒(2)

社保持股凸显两大特点

自2003年社保基金入市以来,其持股变化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据万得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4月24日,共有5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7年一季报。其中有71家公司被社保基金重仓持股。18家社保基金组合持仓的这71家上市公司市值合计达到了78.65亿元。社保基金109组合重仓持有了19只个股,排列众多社保基金之首。其次则是社保基金组合104,共持股12只。到目前为止,社保基金重仓的个股集中在机械、设备和仪表板块,共有14家公司入选,社保基金持有该板块市值达到了10.58亿元。其次,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交合的医药、生物制品产业也有10只个股成为社保基金重仓股。房地产业依然受欢迎,该板块有五只个股入选。相比较而言,去年四季度末社保基金重仓品种为190个,持仓市值达到了208.92亿元,其最高的持仓比例为11.93%。去年四季度末,社保基金的重仓股仍集中在机械、设备和仪表行业,该行业被重仓了30只个股。

按照目前已统计数据,一季度社保基金的71家上市公司的持仓市值已经达到了去年年末的37.65%。单个社保基金组合持股比例最高的公司为长园新材(600525.SH),是全国社保基金104组合的重仓股,本期持股占流通股比例达到了11.17%,较其年报时披露的占流通股的7.32%增加了3.85%。中国联通(600050.SH)、中国石化(600028.SH)以及贵州茅台(600519.SH)等大盘股依旧是社保基金的偏爱。万得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联通被社保基金102组合和108组合分别重仓持有5.47亿元和3.36亿元的股票,持股数分别达到了1.17亿股和7202.97万股。万得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按照整体法计算和2006年年报计算,社保基金重仓板块每股收益达到了每股0.355元,全部A股为每股0.264元,高于2006年全部A股的每股收益。

1.%高分红公司受青睐

在目前已经披露年报的公司中,有近二成公司得到了社保基金的青睐,其主要集中在石化、公用事业、纺织服装、汽车和医药等行业。社保基金增持最多的是福耀玻璃,104组合一家就持有股份1196万股,增持593.65万股;持股比例最高的是太原重工,共计持股1823.53万股,占其流通股份的12.66%,跟随其后的是惠泉啤酒,102和108组合共计持股428.71万股,占其流通股份的6.81%。持有凯诺科技、首旅股份、格力电器、江淮汽车的比例也超过了5%。

从业绩方面来看,社保基金持有的61家公司2004年业绩十分突出,平均每股收益0.48元,比已公布年报的342家公司的0.3323元高出许多。其中0.50元以上的有25家,最高的山东铝业每股收益达1.23元。在净利润增长率方面,这61家公司较总体增幅55%略逊一筹,为30.2%。也就是说,绩优加上稳定仍是社保基金选股的主流思路。

在被社保基金选中的61家上市公司中,有三分之一的流通盘不到1亿股,其中的德豪润达、山东威达等还是中小企业板块的上市公司。此外,高分红公司也受到社保基金追捧,在被社保基金选中的61家上市公司中有50家含有现金分红预案,其在已披露年报的42家高分红公司中(10股派现均超过3元),社保基金持有了其中的13家。分析人士认为,强调资金安全的社保基金选股标准已有所变化,流动性不再是其选股的主要标准,主要还要看上市公司的派现能力。

2.%持股筹码持续集中

统计显示,342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去年三季度末股东人数为1179万,四季度末已增至1240万,增幅高达5.17%。而社保基金所持的61家公司去年三季度末股东人数为273.%42万,四季度末已降至272.%61万,下降0.%30%,其中许多股票人均持股数非常高。福耀玻璃、深高速、上海汽车等个股的人均持股数量都有几万股之多,表明社保基金所持股的公司筹码在持续集中。在社保基金持有的股票中,有17家公司是去年第四季度介入的,其中有7家公司的股东人数在逐季递减。如金鹰股份,公司股东人数从2004年一季度的9092户锐减至年末的6912户,而去年第四季度社保基金新买入119.07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2.%04%。

在23家去年第四季度社保基金继续增持的股票中,有7家公司的股东人数在持续下降。如粤高速A,该公司股东人数从2004年一季度的75601户减至年末的65632户,而社保基金持股从去年三季度的922.55万股增至去年末的1308.05万股,成为该公司A股的最大流通股东,占流通股的比例为4.76%。据业内人士分析,社保基金参与品种的人均持股数量相当高,并且人均持筹逐季递增。原因在于这些股票是社保基金与其他机构资金共同参与的品种,机构资金的认识趋同导致了理性资金向有限的投资品种倾斜,预计随着未来更多理性机构的入市,这些品种有望演绎中线涨升行情。

社保基金的选股原则和运作机制

安全性是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第一要素。根据社保基金要求,其选股执行“三不买原则”:第一,不买ST股和违规上市公司股票;第二,不买两年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第三,不买小规模股票,如市值在3亿元以下和流通盘在3000万以下的股票。

可见,社保基金毕竟是社保基金而非基金,在考虑投资决策时更注重低风险低收益的安全至上的特征。所以,我们看到的社保基金仍然大手笔地投入到云天化、赤天化等化肥以及华菱管线、安阳钢铁等市盈率低但成长性尚可的个股中,而化肥等个股缺乏基金大手笔的参与。看来,基金更偏重于高成长,而社保基金则侧重于低风险、低成长的个股。

同时,我们发现,社保基金也并非是长线投资的忠实固守者。例如,社保基金曾在2003年半年报中介入到栖霞建设、杭钢股份、北京城建等诸多个股中,但在2003年报中,基金们对此类个股有减仓的迹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保基金也并非是长线投资,仍然坚持着灵活投资的策略,一方面可能是当时考虑不周、仓促建仓,事后证明投资决策失误,所以果断撤出,民丰特纸的增发以及对北京城建等个股的投资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可能是股价上涨使得社保基金有落袋为安的心理,从而淡出,社保基金对安阳钢铁的减仓也是如此。

社保基金成功的市场影响

社保基金强调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这可能也是目前社保基金成功范例很多而失败案例不多的原因之一。而基本面的研究固然有着行业方面的分析,但也侧重于公司的竞争力优势,比如说在汽车股看淡的声音中,社保基金大举介入江淮汽车、曙光股份等个股就是如此。

社保基金强调顺势而为,这一点在基金的短线操作思路中最为典型。由于我国是一个后发优势的国家,行业的周期较短,所以,不可能延续长线投资的思路,社保基金也有着适可而止的操作思路,尤其是对杭钢股份等钢铁股的减仓趋势中就体现出这一点。

目前,社保基金、开放式基金、QFII资金正在成为推动我国股市向价值推动型市场转型的三剑客。从短期来看,尽管社保基金的入市规模十分有限,入市金额也是杯水车薪,无法扭转和改变市场内在的运行趋势,但在社保基金“安全第一、兼顾增值”的选股思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前投机性十分严重的市场必将有所改观。从中长期来看,社保基金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源源不断的后继资金供给,这为社保基金淡化时机选择、重点考虑个股的价值型思路提供了基础,更为社保基金深入贯彻实施价值投资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因此,随着社保基金规模的不断壮大,社保基金很有可能从价值投资的跟随者逐步成长为未来蓝筹股行情的积极倡导者。

三、私募基金

什么是私募基金

中文“私募基金”一词,在国外一些国家的法典和英文大词典中并没有相应的词。私募(Private%Placement)是相对于公募(Public%offering)而言,是就证券发行方法之差异,即是否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发行或公开发行证券的区别,界定为公募和私募,或公募证券和私募证券。基金(Fund)作为一种专家管理的集合投资制度,在国外从不同视角分类,有几十种的基金称谓。但翻遍这些基金名称,把“私募”和“基金”合为一体的官方文件的“私募基金”(Privately%Offered%Fund)英文一词,却未发现。

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目前我国的私募基金尚处于地下状态,以并不合法的身份进行基金运作。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夏斌的《“私募基金”报告》里提到“私募基金”的规模大约在7%000亿元左右,而证监会则只是认为目前存在的“私募基金”规模肯定远远大于现在“公募基金”800亿元的规模。按照媒体和市场人士的一般估计,活跃在市场上的“私募基金”的规模能达到上千亿元,将超过所有基金公司管理基金的总体规模。

私募基金的优势

(1)针对性更强。由于私募基金面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因此,其投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实现了投资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

(2)灵活性更高。私募基金所需的各种手续和文件较少,受到的限制也较少,至少在目前实际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如对单一股票的投资占净值的比例没有上限,不必定期披露详细的投资组合。因此,私募基金的操作非常自由,投资更具有隐蔽性,投资组合随机应变,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更大。但是,私募基金的以上优势也蕴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如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代理风险等,操作缺乏透明度,就有可能出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将不利于对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保护。

私募基金的出现,使基金产品种类增加,基金投资者将被细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选择不同的基金。这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间接加入股票市场,股市的资金供应会不断增加。因此,监管部门对私募基金应该采取的方式是疏导而不是堵,应该在法律法规上制定相关的规则,防止中国的私募基金走弯路,应尽快赋予私募基金明确的法律身份,让其早日步入阳光地带。

私募基金的四种形式

目前市场上的一个现实是,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私募基金性质的机构已经有很多,它们完全是由市场需求而自发“成长”起来的。由于缺少法律保障,这些私募基金只能以各类改头换面的形式存在。

(1)工作室。经常见诸于一些较大媒体上的所谓“工作室”,是目前最公开、最常见的私募基金。以较有名气的股评人士或研究人员命名的各类工作室,大部分负责给客户提供详细的市场操作计划。一般而言,进入工作室的资金量门槛并不高,在深圳,一些著名咨询机构下的工作室,只要有50万就可以达成合作的口头协议。正因为资金量不是太大,一些客户提出了较高的年保本收益率,这一数字目前一般为20%左右。至于工作室的收入,大多数并不直接向客户收取,而是由工作室与客户所进行交易的营业部进行协商,从交易佣金中提取。据了解,在客户所付的佣金中,工作室通常能拿到2‰的分成。(2)咨询公司、顾问公司。1997年至1998年以来,更加接近于严格意义上的私募基金以公司形式出现,如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以及投资公司。众多咨询公司、顾问公司一直以“委托代理”的方式操纵着数目颇为庞大的地下私募基金。而一些投资公司实质上是兼顾财务顾问、重组服务的民营投资公司基金,并且往往背靠着一些证券公司,对整个市场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3)券商的一级市场基金。证券公司是最早参与私募基金的。在1993年,证券公司的主营方向从经纪业务转向一级市场业务,与之相应的是需要定向拉一些大客户。久而久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关系,证券公司的角色亦顺理成章地转换成委托代理人。这部分资金大多发展成隐秘的“一级市场基金”,专门在一级市场中打新股。利用营业部的优势,实现的收益率不仅较高,而且基本上没有风险。1997年以来,随着一级市场的活跃,这类基金增长亦十分迅速。

(4)“精英型”基金。从1999年中期起,由于投资管理公司成为证券业的一大热点,大量证券公司从业人员纷纷跳槽出来自己做业务。其中有些人原先是券商的操盘手,他们利用原来的关系从社会募集资金,或者干脆是几个朋友凑钱委托其中一个人来操作。不可忽视的是,它们大多是较为“规范”的私募基金:以专用账户的形式存在,在出资额、使用期限、分配等方面都参照公募基金。至于监管方面,这部分基金多让大投资者做资金的监管人,重大投资则须经投资人本人同意。因经营业绩相当不俗,这些“精英型”基金在市场上颇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