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印制过程中,由于印刷技术上的差错而造成有缺陷不合格品,未检验出来,通过邮局流入市场,称之为变体邮票。变体邮票基本上是因印版缺陷、印制错误、用色错误、齿孔错误、水印错误、加盖错误等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漏印:在特殊情况下,在邮票上加印文字或图案或改变面值,均因印刷时发生文字、图案、数字等漏印一部分。
倒印:双色或多色套印邮票,印刷时把其中一色套印倒了即出现变体。
漏齿:有齿孔邮票发生各边或一边漏打齿孔现象。
复盖、倒盖:在邮票上加盖文字、图案、数字时发生的重印或倒印现象。变体邮票根据缺陷情况可分小变体和大变体。
邮票上的文字
每个国家(地区)发行的邮票,大都印有国家(地区)的名称。如果是纪念邮票,一般印上有关的纪念文字;有些专门用途的邮票(如航空邮票、欠资邮票等),则印上指定用途的文字。收集外国邮票,如果对邮票上的文字一无所知,那就很难区别这枚邮票是哪个国家发行的,也就不可能知道这枚邮票的内容。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邮票的国家,它所发行的邮票一直不印国名,而以王冠、国王头像作为国家名称的标志。法国、俄国、日本、荷兰等国家最早发行的邮票,也没有印上国名。
世界上有几百种不同的文字,但邮票上使用的文字不过几十种。因为各个国家(地区)所发行的邮票,一般只印本国(地区)最通行的一种文字。例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4%,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满、朝鲜、壮、布依等50多个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汉语使用广泛,所以我国邮票上只印“中国邮政”4个汉字和英文“CHINA”(中国)。仅在一些纪念邮票上印有少数民族文字,如《和平解放西藏》纪念邮票印有藏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纪念邮票印有维吾尔文等。
邮票上的文字,从外貌看不算复杂。除我国使用汉字、日本根据汉字的笔划演变的字母和汉字混合使用外,其他都是拼音文字。朝鲜的文字很像汉字,也是方块形,但它是纯拼音文字。
欧洲的西半部、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的南半部和亚洲的一部分国家(地区)的邮票上文字,都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苏联、保加利亚的邮票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蒙古在1942年以前用竖写的旧蒙古文,1942年起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
斯拉夫邮票用两种文字,有的是拉丁字母拼写的克罗地亚文,有的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塞尔维亚文。
希腊、塞浦路斯邮票用希腊文。
南亚和东南亚,除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邮票采用拉丁字母拼写外,印度、锡兰、泰国、缅甸、柬埔寨等都用本民族的拼音文字。
9世纪发行的邮票,票上一般只印本国(地区)使用的文字。后来,除了印本国(地区)使用的文字外,并印有英文或法文,这样就容易识别得多。现在日本发行的邮票,除印汉字“日本邮便”外,并印有“NIPPON”,这个词读音和日语完全一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行的邮票,原只印朝鲜文字,以后也印有英文缩写字母、“DPRK”或“DPRKOREA”。
有些国家是以神话中的人物或民族代替国名,虽然邮票上使用的是拉丁字母,但按字母拼音并不是其国名。如匈牙利邮票上印的是“MAGYAR”(马扎尔),马扎尔是匈牙利的主要民族。瑞士邮票上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护卫神的名字“HELVETIA”(海尔维第)。1907年以前瑞士发行的邮票,图案都是海尔维第的坐像或立像。
由于邮票面积小,为了突出图案,有些国家发行的邮票,其国名也以缩写字母表示。如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用“CCCP,美利坚合众国有时用“USA”或“US”,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时用“DDR”。
究邮票上的文字,辨别邮票发行的国名(地区名),可使我们了解许多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例如: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邮票上印着“大日本帝国邮便”,宣布投降后,邮票上印的是“日本邮便”。
在菲律宾属美国殖民地的时期,邮票上印英文“美利坚合众国菲律宾岛”,1946年独立后,邮票上印的是“菲律宾”。
现在,世界上发行过邮票的国家(地区)和有些国家发行地方性邮票的州、邦、省等计算在内,约有2000多个。有些邮票要辨别其发行地名称,有时确实会遇到困难。不过,只要经常查看邮票目录,熟悉各国(地区)邮票和所使用文字的特点,同时,经常留意集邮报刊上发行邮票的报道,增长邮票知识,这个问题也就可以逐渐解决了。
邮票的版铭与志号
一、版铭
在全张邮票上,邮票四周的白纸边称为“边纸”。凡是邮票印版本身携有并印在邮票上的标记称为“版铭”。版铭是记载印版情况的文字和符号,它与邮票同时印出。集邮者把版铭看作是研究邮票版式和版别的重要依据。
版铭印在邮票上方纸边的称“上版铭”;印在邮票下方纸边的称“下版铭”;印在邮票左方纸边的称“左版铭”,印在邮票右方纸边的称“右版铭”。凡是版铭印在一枚邮票的纸边上,称“单枚版铭”;印在两枚或两枚以上相连邮票的纸边上,称“骑缝版铭”。
邮票纸边印有承印的印刷厂名称,称“印刷厂铭”,也称“厂铭”。这是版铭中最常见的一种。
纸边上印有全张邮票的面值总数,称“数值铭”。
纸边上印有全张邮票多少枚的数字,称“枚数铭”。
纸边上印有发行单位的名称,称“发行单位铭”。
纸边上印有票题名称的,称“票题铭”。
纸边上印有邮票图案名称的,称“图案名称铭”。
“色标”是表示邮票刷色层次的标记,印刷术语称为“梯尺”。某种刷色能分出多少层次,色标上就从深到浅依次排列;有几种刷色,就有几种色标。色标是分辨不同印版的依据。
“规矩线”是多色套印版邮票纸边上的一些“十”、“一”形条线,几种刷色的规矩线完全吻合,说明套印准确。
此外,邮票的纸边上有时印有设计人姓名、雕刻人姓名,分别称“设计人姓名铭”、“雕刻人姓名铭”。
1.邮票的版铭和标记的内容
一种是邮票印版本身的版铭和标记,它是与邮票同时印上的;版铭如发行单位铭、印刷厂铭、枚数铭、数值铭,邮票名称铭、图案名称铭等;标记如色标,对色标记、规矩线、裁切线等。另一种是不附于印版文上,在邮票印好后手工打印上的,如印刷日期,印刷顺序号及检验成品号等。版铭和标记是研究每套邮票版式和印刷的重要资料。
2.新中国邮票票边上的标记
票边即指全张邮票四周的纸边,它上边的标记是邮票资料的真实记载,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了解其版次和印刷情况。主要包括:厂铭:表明承印邮票的印刷厂家名称;数值铭:用来表示全张邮票总计金额的数字;色标:表示邮票刷色层次的标记,由一种颜色由深到浅的方块或圆点组成,亦称梯尺;制版铭:即邮票制版者在色标中所表示的工作日期或个人代号;邮票名称:表示全套邮票名称或某一邮票图案名称,亦称题名铭;规矩线:用来检验和保证邮票在套印时准确无误的标记,亦称十字对准线或导线,常用“+”、“┓”、“——”表示;裁切线:用来把印刷全张分裁成邮局全张、小版张或小本票时使用的指示标记,亦称切边线;对色标记:即印刷机关电管控制的信息、记号,可控制套印和打孔的精确度;印刷日期号:邮票印好后在票边上打出的标记,字型较小;印刷顺序号:是在全张邮票的票边上打印的一组中号阿拉伯数字,为印刷数量的标记,亦称张号;检验成品号:在邮局全张的某角,用手工打号机打出的一组大号阿拉伯数字,多为蓝色或黑色。
3.邮票的版号
版号是版铭内容之一表示印版的编号。不同印刷单位版号有不同的形式和系列。总版号常指印刷单位各块印版的流水号,分版号为同图样、同面值邮票数块版的编号。编号顺序常按制版先后排列。除数字外,也有其他符号,如民国香港商务版烈士像8分票,在版号“A、E、1、1”中,第一个字母表示套别,第二字母表示为本套邮票中第几枚(E为第5枚),前一个数字表示母版顺序号,后一个数字表示用此版先后制成的各个印版的编号,即分版号;如新中国纪3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邮票(北京人民印刷厂印制),第一图版号为“84、85、87、88”,第二图为“81、82、83、86”,第三图为“89、90、91、92”,即总版号。
二、志号
我国纪特邮票底边上印有志号,有人把它比喻为邮票的“身份证”。
中外邮票原本都没有志号,在邮票上编印志号,是我国邮政部门的独创,也是新中国邮票区别于旧时邮票的特征之一。
志号在新中国的第一套纪念邮票上就印上了志号,包含两层意思,“志”是有发行情况的记录,起票种定位作用;数字为“号”,主要是记发行年份及顺序套号、枚号等。新中国邮票志号的标法特点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老“纪”“特”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67年4月。例如,1949年10月8日,新中国发行第一套纪念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1),在邮票的底边上,印有志号“纪1.4-1(1)”。“纪1”表示是纪念邮票的第一套“4-1”表示全套邮票4枚,这是第一枚。“(1)”表示这枚邮票是纪念邮票总数第一枚,其余类推。
特种邮票与纪念邮票一样,都印有志号,只是字头为“特”。这一阶段终止时,纪念邮票发行到“纪124”,特种邮票发行到“特75”。
第二阶段,无志号邮票时期,从1967年4月至1970年。这期间发行的文革邮票81套志号消了,集邮者称为“无志号”邮票。
第三阶段,编号邮票时期,从1970年至1973年止,共发行95套邮票。编号的方法是从(1)起,如全套4枚,就在邮票下边编印(1)-(4),这种标法无法区别邮票的种类,也看不出全套邮票有几枚。
第四阶段,称为“J”、“T”邮票时期,从1974年至1991年底止,这期间的邮票志号把票种汉字改成了拼字母。“纪”为“J”,“特”为“T”。便于和外界交流。
第五阶段,改为“编年法”。从1992年第一套邮票起至今,志号标法为年份,本年套数,右依次为全套枚数。第几图,票种。如少林寺邮票“塔林”(如左图),志号“1995-14(4-2)J”,表示这是1995年发行的第14套,全套4枚,“塔林”为第2图,纪念票种。
邮票上印志号,大大方便了邮票民收集和管理,近些年,一些国家也有在邮票上印志号的,但都没有中国的志号完整,使用时间长。
邮票品相及材质
一、品相
邮票的品相一般分为七级,即极优品、最上品、上品、次上品、中品、下品和劣品。
邮票品相的完好情况叫做邮票完整程度。按惯例邮票完整程度分为五级,分别用字母表示:即“VF”表示十分完整;“F”表示完整;“VG”表示很好;“G”表示好,“P”表示差。
属于上品品相的邮票,在票面、票背、齿孔、背胶四方面都应该既无印刷中的瑕疵,也无保存上的损坏。凡邮票票面有污染、折痕、破损、或背面揭薄,以至少齿孔的邮票均属次品,集邮者对此一般不收集(珍品除外)。
邮票的品相好,是指票面图案清晰邮戳少而轻,无缺损的邮票。台湾省集邮界称邮票的品相好为票相,用它来反映邮票的外观质量。集邮家所称的“品相端正”是指一枚有齿孔的邮票,其图案恰好位于邮票四个边的正中间。
鉴别邮票品相着眼点有以下十个重要方面:
票面整洁程度;齿孔完好程度;色彩光洁度;图像(包括图位)准确度;背胶是否原胶(新票);有无斑点污痕(旧票);邮戳清晰度;有无针眼;有无揭薄、揭破;有无破损;有无折破。
邮票褪色、变色是集邮者常遇到的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强光的长期照射或接触酸性、碱性等物质所至。变色、褪色的主要现象有:蓝色变绿色,紫色变灰蓝色,红绿两色套色变得只剩绿色等,纸张也变绿色发黄,这种变色就成了次品。邮展时间一般不应太长,原因之一就是邮票不能在强烈的日光灯下照射,否则邮票刷色会逐渐褪淡,纸张变黄发脆。
保持邮票的良好品相的方法:
为了保持邮票的纸质色泽不变,刷色不褪,不让邮票直接受到日光照射;撕邮票时应先沿齿孔直线反复折叠几次后,再轻轻地撕开,不要用剪刀剪有齿孔的邮票;贴票时,不要直接用浆湖涂在邮票的北面,以免邮票纸变色或产生斑点,应使用护邮袋或胶水纸;从旧信封上取下邮票时,应将邮票连同信封纸剪下,浸入水中约数十分钟,便会自行分开,千万不要直接用手撕,以防揭薄或撕破。
处理有皱痕的邮票的方法:
先把有皱痕的邮票浸在水里,浸湿后,拿出来用吸水纸将其表面的水吸干,然后平放在洁净的平玻璃上,再在邮票盖一张玻璃纸,用大姆指甲背面轻轻在皱痕处摩擦,使皱痕展平,(不能用力过大,以免损伤邮票);展平后摊在平板上阴干,皱痕即可消失。
处理正面有残缺的邮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