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4379500000034

第34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3)

庙的平面,地面深广,以正殿——娲皇殿——为中心,四周为廊屋,南面廊屋中部为二门,二门之外,左右仍为廊屋,南面为墙,正中辟山门,这样将庙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正殿居中,外院则有碑亭两座东西对立,印象宏大。这种是比较少见的平面布置。

按庙内宋开宝六年碑:“乃于平阳故都,得女娲原庙重修,……南北百丈,东西九筵;雾罩檐楹,香飞户牖……”但《志》称天宝六年重修,也许是开宝六年之误。次古的有元至元十四年重修碑,此外明清两代重修或祀祭的碑碣无数。

现存的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额曰娲皇殿。柱高瘦而斗不甚大。上檐斗,重双下昂造,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下檐单下昂,无补间铺作。就上檐斗看,柱头铺作的下昂,较补间铺作者稍宽,其上有颇大的梁头伸出,略具“桃尖”之形,下檐亦有梁头,但较小。就这点上看来,这殿的年代,恐不能早过元末明初。现在正脊桁下且尚大书崇祯年间重修的字样。

柱头间联络的阑额甚细小,上承宽厚的普拍枋。歇山部分的梁架,也似汾阳国宁寺所见,用斗在顺梁(或额)上承托采步金梁,因顺梁大小只同阑额,颇呈脆弱之状。这殿的彩画,尤其是内檐的,尚富古风,颇有《营造法式》彩画的意味。殿门上铁铸门钹,门钉,铸工极精俊。

二门内偏东宋石经幢,全部权衡虽不算十分优美,但是各部的浮雕精绝,如须弥座上方的佛迹图,正中刻城门,甚似敦煌壁画中所绘,左右图“太子”所见。中段覆盘,八面各刻狮象。上段仰莲座,各瓣均有精美花纹,其上刻花蕊。除大相村天保造像外,这经幢当为此行所见石刻中之最上妙品。

赵城县 广胜寺下寺

一年多以前,赵城宋版藏经之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广胜寺之名,已传遍全国了。国人只知藏经之可贵,而不知广胜寺建筑之珍奇。

广胜寺距赵城县城东南约四十里,据霍山南端。寺分上下两院,俗称“上寺”“下寺”。上寺在山上,下寺在山麓,相距里许(但是照当地乡人的说法却是上山五里下山一里)。

由赵城县出发,约经二十里平原,地势始渐高,此二十里虽说是平原,但多黏土平头小冈,路陷赤土谷中,蜿蜒出入,左右只见土崖及其上麦黍,头上一线蓝天,炎日当顶,极乏趣味。

后二十里积渐坡斜,直上高冈,盘绕上下,既可前望山峦屏嶂,俯瞰田陇农舍,乃又穿行几处山庄村落,中间小庙城楼,街巷里井,均极幽雅有画意:树亦渐多渐茂,古干有合抱的,底下必供着树神,留着香火的痕迹。山中甘泉至此已成溪,所经地域,妇人童子多在濯菜浣衣,利用天然。泉清如琉璃,常可见底,见之使人顿觉清凉,风景是越前进越妩媚可爱。

但快到广胜寺时,却又走到一片平原上,这平原浩荡辽阔乃是最高一座山脚的干河床,满地石片,几乎不毛,不过霍山如屏,晚照斜阳早已在望,气象反开朗宏壮,现出北方风景的性格来。

因为我们向着正东,恰好对着广胜寺前行,可看其上下两院殿宇,及宝塔,附依着山侧,在夕阳渲染中闪烁辉映,直至日落。寺由山下望着虽近,我们却在暮霭中兼程一时许,至人困骡乏,始赶到下寺门前。

下寺据在山坡上,前低后高,规模并不甚大。前为山门三间,由兜峻的甬道可上。山门之内为前院,又上而达前殿。前殿五间,左右有钟鼓楼,紧贴在山墙上,楼下券洞可通行,即为前殿之左右掖门。前殿之后为后院,正殿七间居后面正中,左右有东西配殿。

山门山门外观奇特,最饶古趣。屋盖歇山造,柱高,出檐远,主檐之下前后各有“垂花雨塔”,悬出檐柱以外,故前后面为重檐,侧面为单檐。主檐斗单抄单下昂造,重五铺作,外出两跳。下昂并不挑起。但侧面小柱上,则用双抄。泥道重之上,只施柱头枋一层,其上并无压槽枋。外第一跳重,第二跳令之上施替木以承挑檐。耍头斫作蚂蚱头形,斜面微,如大同各寺所见。

雨搭由檐柱挑出,悬柱上施阑额,普拍枋,其上斗单抄四铺作单造。悬柱下端截齐,并无雕饰。

殿身檐柱甚高,阑额纤细,普拍枋宽大,阑额出头斫作蚂蚱头形。普拍枋则斜抹角。

内部中柱上用斗,承托六椽栿下,前后平椽缝下,施替木及襻间。脊及上平,均用蜀柱直接立于四椽栿上。檐椽只一层,不施飞椽。

如山门这样外表,尚为我们初见;四椽栿上三蜀柱并立,可以省却一道平梁,也是少见的。

前殿 前殿五间,殿顶悬山造;殿之东西为钟鼓楼。阶基高出前院约三公尺,前有月台;月台左右为甬道,通钟鼓楼之下。

前殿除当心间南面外,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斗正心用泥道重,单昂出一跳,四铺作,跳头施令替木,以补间铺作,更为简洁。

在平面上,南面左右第二缝金柱地位上不用柱(见上页图八),却用极大的内额,由内平柱直跨至山柱上,而将左右第二缝前后檐柱上的“乳栿”尾特别伸长,斜向上挑起,中段放在上述内额之上,上端在平梁之下相接,承托着平梁之中部,这与斗的用昂在原则上是相同的,可以说是一根极大的昂。广胜寺上下两院,都用与此相类的结构法。这种构架,在我们历年国内各地所见许多的遗物中,这还是第一例。尤其重要的,是因日本的古建筑,尤其是飞鸟灵乐等初期的遗构,都是用极大的昂,结构法与此相类,这个实例乃大可佐证建筑家早就怀疑的问题,这问题便是日本这种结构法,是直接承受中国宋以前建筑规制,并非自创,而此种规制,在中国后代反倒失传或罕见。同时使我们相信广胜寺各构,在建筑遗物实例中的重要,远超过于我们起初所想象的。

两山梁架用材极为轻秀,为普通大建筑物中所少见。前后出檐飞子极短,博风版狭而长。正脊垂脊及吻兽均雕饰繁富。殿北面门内供僧像一躯,显然埃及风味,煞是可怪。

两山墙外为钟鼓楼,下有砖砌阶基。下为发券门道可以通行。阶基立小小方亭。斗单昂,十字脊歇山顶。就钟鼓楼的位置论,这也不是一个常见的布置法。

殿内佛像颇笨拙,没有特别精彩处。

正殿正殿七间居最后。正中三间辟门,门左右有很高的直棂槛窗。殿顶也是悬山造。

斗五铺作,重,出两跳,单抄单下昂,昂是明清所常见的假昂,乃将平置的华而加以昂嘴的。斗只施于柱头不用补间铺作。令上施替木,以承檐。泥道重之上,只施柱头枋一层,其上相隔颇远,方置压槽枋。论到用斗之简洁,我们所见到的古建筑,以这两处为最。虽然就斗与建筑物本身的权衡比起来,并不算特别大,而且在昂嘴及普拍枋出头处等详部,似乎倾向较后的年代,但是就大体看,这寺的建筑,其古洁的确是超过现存所有中国古建筑的。这个到底是后代承袭较早的遗制,还是原来古构已含了后代的几个特征,却甚难说。

正殿的梁架结构,与前殿大致相同。在平面上左右缝内柱与檐柱不对中,所以左右第一二缝檐柱上的乳栿,皆将后尾翘起,搭在大内额上,但栿(或昂)尾只压在四椽下,不似前殿之在平梁下正中相交。四椽栿以上侏儒柱及平梁均轻秀如前殿,这两殿用材之经济,虽尚未细测,只就肉眼观察,较以前我们所看过的辽代建筑尚过之。若与官式清代梁架比,真可算中国建筑物中梁架轻重之两极端,就比例上计算,这寺梁的横断面的面积,也许不到清式梁的横断面三分之一。

正殿佛像五尊,塑工精极,虽经过多次的重妆,还与大同华岩寺簿伽教藏殿塑像多少相似。侍立诸菩萨尤为俏丽有神,饶有唐风,佛容衣带,庄者庄,逸者逸,塑造技艺,实臻绝顶(见上页图十)。东西山墙下十八罗汉,并无特长,当非原物。

东山墙尖象眼壁上,尚有壁画一小块,图像色泽皆美。据说民十六寺僧将两山壁画卖与古玩商,以价款修葺殿宇,这虽是极不幸的事,但是据说当时殿宇倾颓,若不如此,便将殿画同归于尽,如果此语属实,殿宇因此而存,壁画虽流落异邦,但也算两者均得其所。惟恐此种计划仍然是盗卖古物谋利的动机。现在美国彭省大学博物院所陈列的一幅精美的称为“唐”的壁画,与此甚似。近又闻美国甘撒斯省立博物院,新近得壁画,售者告以出处,即云此寺。

朵殿正殿之东西各有朵殿三间。朵殿亦悬山造,柱瘦高,额细,普拍枋甚宽。斗四铺作单下昂。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稍间一朵。全部与正殿前殿大致相似,当是同年代物。

赵城县 广胜寺上寺

上寺在霍山最南的低峦上。寺前的“琉璃宝塔”,冗立山头,由四五十里外望之,已极清晰。

由下寺到上寺的路颇兜峻,盘石奇大,但石皮极平润,坡上点缀着山松,风景如中国画里山水近景常见的布局,峦顶却是一个小小的高原,由此望下,可看下寺,鸟瞰全景;高原的南头就是上寺山门所在。山门之内是空院,空院之北,与山门相对者为垂花门。垂花门内在正中线上,立着“琉璃宝塔”。塔后为前殿,著名的宋版藏经就藏在这殿里。前殿之后是个空敞的前院,左右为厢房,北面为正殿。正殿之后为后殿,左右亦有两厢。此外在山坡上尚有两三处附属的小屋子。

琉璃宝塔亦称飞虹塔。就平面的位置上说,塔立在垂花门之内,前殿之前的正中线上,本是唐制。塔平面作八角形,高十三级,塔身砖砌,饰以琉璃瓦的角柱,斗檐瓦佛像等等。最下层有木围廊。这种做法,与热河永庥寺舍利塔及北平香山静宜园琉璃塔是一样的。但这塔围廊之上,南面尚出小抱厦一间,上交十字脊。

全部的权衡上看,这塔的收分特别的急速,最上层檐与最下层砖檐相较,其大小只及下者三分之一强。而且上下各层的塔檐轮廓成一直线,没有卷杀(entagis)圜和之味。各层檐角也不翘起,全部为呆板的直线,绝无寻常中国建筑柔和的线路。

塔之最下层供极大的释迦坐像一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之制。下层顶棚作穹窿式,饰以极繁细的琉璃斗。塔内有级可登,其结构法之奇特,在我们尚属初见。普通的砖塔内部,大半不可入,尤少可以攀登的。这塔却是个较罕的例外。塔内阶级每步高约六七十公分,宽约十余公分,成一个约合六十度的兜峻的坡度。这极高极狭的踏步每段到了终点,平常用“半楼板”

Lanaing的地方,却不用Lanaing,竟忽然停止,由这一段的最上一级,反身却可趸过空的Lanaing攀住背面墙上又一段踏步的最下一级(见下页图十一);在梯的两旁墙上留下小砖孔,可以容两手攀扶及放烛火。走上这没有半丝光线的峻梯的人,在战栗之余,不由得不赞叹设计者心思之巧妙。

关于这塔的年代,相传建于北周,我们除在形制上可以断定其为明清规模外,在许多的琉璃上,我们得见正德十年的年号,所以现存塔身之形成年代很少可疑之点。底层木廊正檩下,又有“天启二年创建”字样,就是廊子过大而不相称的权衡看来,我们差不多可以断定正德的原塔是没有这廊子的。

虽然在建筑的全部上看来,各种琉璃瓦饰用得繁缛不得当,如各朵斗的耍头均塑作狰狞的鬼脸,尤为滑稽;但就琉璃自身的质地及塑工说,可算无上精品。

前殿前殿在塔之北:殿的前面及殿前不甚大的院子,整个被高大的塔挡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屋顶单檐歇山造。斗重造,双下昂;正面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一朵,稍间不用;这种的布置,实在是疏朗的,但因开间狭而柱高,故颇呈密挤之状,骤看似晚代布置法。但在山面,却不用补间铺作,这种正侧两面完全不同的布置,又是他处所未见。柱头与柱头间之联络,阑额较小而普拍枋宽大,角柱上出头处,阑额斫作头普拍枋头斜抹角。我们以往所见两普拍枋在柱头相接处(即《营造法式》所谓“普拍枋间缝”),都顶头放置,但此殿所见,则如《营造法式》卷三十所见“勾头搭掌”的做法,也许以前我们疏忽了,所以迟迟至今才初次开眼。

前殿的梁架,与下寺诸殿梁架亦有一个相同之点,就是大昂之应用。除去前后檐间的大昂外,两山下的大昂(见上页图十二),尤为巧妙。可惜摄影失败,只留得这帧不甚准确的速写断面图。这大昂的下端承托在斗耍头之上,中部放在“采步金”梁之上,后尾高高翘起,挑着平梁的中段,这种做法,与下寺所见者同一原则,而用得尤为得当。

前殿塑像颇佳,虽已经过多次的重塑但尚保存原来清秀之气。佛像两旁侍立像,宋风十足,背面像则略次。

正殿面阔五间悬山造,前殿开敞的庭院,与前殿隔院相望。骤见殿前廊檐,极易误认为近世的构造,但廊檐之内,抱头梁上,赫然犹见单昂斗的原状。如同下寺正殿一样,这殿并不用补间铺作,结构异常简洁。内部梁架,因有顶棚,故未得见,但一定也有伟大奇特的做法。

正殿供像三尊,释迦及文殊普贤,塑工极精,富有宋风;其中尤以菩萨为美。佛帐上剔空浮雕花草龙兽几何纹,精美绝伦,乃木雕中之无上好品。两山墙下列坐十八罗汉铁像,大概是明代所铸。

后殿居寺之最后。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阿顶。因面阔进深为五与四之比,所以正脊长只及当心间之广,异常短促,为别处所未见。内柱相距甚远,与檐柱不并列。斗为五铺作双下昂。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稍间及两山各用一朵。柱头铺作两下昂平置,托在梁下,补间铺作则将第二层昂尾挑起。柱瘦高,额细长,普拍枋较额略宽。角柱上出头处,阑额斫作头,普拍枋抹角,做法与前殿完全相同。殿内梁架用材轻巧,可与前殿相埒。山面中线上有大昂尾挑上平下。内柱上无内额,四阿并不推山。梁架一部分的彩画,如几道下红地白绿色的宝相华,及斗上的细边古织锦文,想都是原来色泽。

殿除南面当心间辟门外,四周全有厚壁。壁上画像不见得十分古,也不见得十分好。当心间格扇,花心用雕镂拼镶极精细的圆形相交花纹,略如《营造法式》卷三十二所见“挑白球文格眼”,而精细过之。这格扇的格眼,乃由许多各个的梭形或箭形雕片镶成,在做工上是极高的成就。在横披上,格扇纹样与下面略异,而较近乎清式“菱花格扇”的图案。

后殿佛像五尊,塑工甚劣,面貌肥俗,手臂无骨,衣褶圆而不垂,背光繁缛不堪,佛冕及发全是密宗的做法。侍立菩萨较清秀,但都不如正殿塑像远甚。

广胜寺上下两院的主要殿宇,除琉璃宝塔而外,大概都属于同一个时期,它们的结构法及作风都是一致的。

上下两寺壁间嵌石颇多,碑碣也不少,其中叙述寺之起源者,有治平元年重刻的郭子仪奏碣。碣字体及花边均甚古雅。文如下:

晋州赵城县城东南三十里,霍山南脚上,古育王塔院一所。

右河东观察使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臣据朔方左厢兵马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五原郡王李光瓒状称:前塔接山带水,古迹见存,堪置伽蓝,自愿成立。伏乞奏置一寺,为国崇益福,仍请以阿育王为额者。臣准状牒州勘责,得耆寿百姓陈仙童等状,与光瓒所请,置寺为广胜。因伏乞天恩,遂其诚愿,如蒙特命赐以为额,仍请于当州诸寺选僧住持洒扫。中书门下牒河东观察使牒奉敕故牒。大历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牒。住寺阇梨僧切见当寺石碣岁久,隳坏年深,今欲整新,重标斯记。治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