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人处世曾国藩,立业成事胡雪岩
4396900000107

第107章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第十章 借力使力,巧搭时势顺风车

第一节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胡雪岩语录】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胡雪岩剪影】

胡雪岩是清朝第一个以商人的身份替政府引入外资的人。在他之前,清政府一直反对任何人以个人的身份跟洋人借贷,即使是军机首辅恭亲王奕,拟定的向洋人借款一千万两白银用于买船,也没有获得批准。太平天国运动暴发后,左宗棠听了胡雪岩向洋人借钱的建议,心中不无担忧,唯恐出现什么差错,弄得自己一身不是。

胡雪岩跟左宗棠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同样是跟洋人借款,可是时机不同了,自然结果也会不同。以前跟洋人借款,总是受到洋人的百般刁难,即使恭亲王有心,但是在几次碰壁之后也不愿意再自讨欺辱,自然不会坚持借款。而且,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必须借款的需求。

首先,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清政府正在跟太平军打仗,洋人势必会看出清政府围剿太平天国的决心,也势必会为了保护他们在中国的发展而出钱出力,资助清政府维护国内的稳定。如此一来,不但不会刁难,还会主动给予很大的支持,清政府从中感受到了洋人的诚意,断然不会拒绝。

其次,以前的清政府,没有重要的军务在身,即使是购买船只,也不过是备不时之需,并不急迫。可是现在,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以军务之急跟朝廷申请借款,朝廷只会听从,不会反对。

最后,此时跟朝廷申请借款的人是左宗棠,他手中握有重兵,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之中屡立战功,深得朝廷的信任。他跟朝廷说话,自然有分量。

借助于这三个条件,想跟洋人借款,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果然,事情与胡雪岩分析得一模一样。

这里所说的“势”,是指能够促成事情发展顺利的各种因素,包括时机、地点等。同样的事情,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提出来,或者去实施,很可能会遭遇失败。如果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就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道理不仅应用于商场中,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在跟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如果他的心情很好,而且确实很有建设性,可行性也很强,那么必然会被接纳;可是如果对方心情不好,那么即使是好的建议,也有可能被否决。特别是对一些性情中人,更是要看准时机,才能行动。

【经典妙用】

懂得乘势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1967年,“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中国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移民大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自然,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因为他坚信世间事乱极则治、否极泰来。

就具体状况而言,他相信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实际上道理很简单,若要收复,1949年就可以收复了,何必等到现在呢?当年保留香港地区,是考虑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地区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政府收复香港地区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作出“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且将此看做是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于是,在整个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李嘉诚不动声息地大量收购。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房产。

李嘉诚的行为需要卓越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了一把汗;同行的地产商,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这场“二战”后香港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并为他日后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础。

因为对形势的了解,李嘉诚大胆地投入,最终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这种看清形势的气度:报考学校,需要清楚社会上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找工作,要看清发展前景;就是在工作中,也要时刻了解公司的动向,主动迎合而不是等着被淘汰……只有懂得乘势,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