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透视人体怪象(科学探索的真相)
44057500000005

第5章

有的人为什么长期不眠

对于常人来说,睡眠和吃饭一样重要。生活中却有一些例子让医学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有的人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睡觉,却仍然同平常人一样有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法国法学家列尔贝德以卓越的才华被人们誉为“不灭的法律之光”,同时他又是一个整整71年没有睡觉的人。1793年1月,列尔贝德刚刚2岁,他随父母一起去看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刑的场面,忽然观众的看台倒塌,列尔贝德头盖骨骨折,当他在医院里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就再也睡不着了。医生们用尽各种办法也不能使他睡觉,对此无人能作出解释,只好笼统地诊断为“脑障碍”。列尔贝德活了73岁,一直到他去世,共71年没有睡觉。

像列尔贝德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农民基壮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游击队员,奉命看守日本战俘,一连5天5夜没有合眼,从此他失去了睡眠,再也睡不着。但他身体健康,从来没有病,胜任各种农活。

赫苏斯·弗鲁托斯·谢诺维利亚是西班牙塞尔维亚城的居民,19岁那年开始,他正常的睡眠突然开始失调,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到了1955年,睡眠完全与他无缘了,各种各样的治疗都没有效果。但是他身心健康,能承担繁重的家务,并没有一点儿疲累的感觉。

科学家们为了探索像尔贝德这类几十年不睡觉的人无睡眠的原因,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10年,法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强迫一条狗长时间不睡觉,然后抽出它的脑脊髓液注射到另一条正常生活着的狗的脑脊髓系统中,结果发现正常的狗很快呼呼睡着了。

1965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动物脑子中的催眠物质不仅对自己的同类有催眠作用,也可以使别种动物入睡。他们强迫山羊48小时不得睡眠,然后取出山羊的脑脊髓液注射到猫上,结果猫马上就熟睡了;给老鼠注射,老鼠也沉睡了。这说明,睡眠是由一种特殊物质控制的。这种物质人们称它为“催眠素”,也有的被称做“睡眠因子”或“S因子”。本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进一步查明,人的小脑也会产生睡眠因子,从而使人睡觉。

既然人和动物都有睡眠因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几十年不入睡呢?是由于某种原因使这些人失去了睡眠因子,还是有另外的原因?至今还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

是什么原因使少年得“老衰症”

1982年4月,上海伤残儿童康复中心收留了一位年仅9岁的弃儿,然而他却长着一副老人模样:头上没有一根头发,光秃的头颅上静脉清晰可见,眼窝凹陷,眼球稍突;鼻子的轮廓干净利落,像用刀削出来似的;嘴唇薄;耳朵相对较大,显得扁而长;瘦削的脸上带有老年性色素雀斑。身体瘦弱矮小,皮下脂肪很少,细细的双腿微微弯曲。

这位弃儿患的病叫哈金生-吉儿福德早衰综合症,因为这种病是英国医生哈金生在1886年第一次描述其症状的。

哈金生-吉儿福德早衰综合症患者不仅外貌呈现出老人模样,而且其内脏器官也都发生老化,易患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据报道,在美国、英国、菲律宾、意大利、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现哈金生-吉儿福德早衰综合症的患者,全世界人发现100多例。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儿童失去美好童年而一下子走进老年期呢?

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少年老人”的新陈代谢特别旺盛,每天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肠吸收后产生的热量远远比不上他所消耗的能量。因此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少年老人”长时间的所吸的热量不够消耗,妨碍了身体的发育,使全身出现了早衰和老化。

有的科学家认为,患儿们体内有一种叫“脂褐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加速体内细胞分裂,因此使患儿很快就衰老了。

有的科学家认为,正常人的脑垂体在青春期后开始释放一种致死激素,使人逐渐衰老。少年之所以成为老人是过早释放这种致死激素的原因。

有的科学家从遗传角度分析,认为哈金生-吉儿福德早衰综合症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这种疾病是由于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致病基因在环境的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结果。

总之,目前科学家对早衰症的病因仍众说纷纭,没有一定完美的解释,这依然还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人的潜力有多大

人体的潜力是指人体内暂时处于潜在状态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那么人体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呢?科学家发现,人体的潜力大得惊人,有待于人们研究、挖掘。

炼钢炉前,炼钢工人挥汗如雨。正常人究竟能承受多高的温度呢?英国皇家学会医学博士布勒戈登,就这个问题亲自进行了一次试验。他们钻进一个正在加热的密闭房子里,温度逐渐升高,甚至超过100℃,他在那里呆了7分钟,感觉呼吸尚好。后来他感到肺部有“压迫感”,心里有“焦虑感”。他走出热房子,自己数了数脉搏,每分钟跳144次。若不是他亲自进行了这次试验,谁会想到人体能受这么高的外界温度呢?

在智力方面,人的大脑大约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而经常活动和运用的不过只有10多亿个,还有80%~90%的神经细胞处在睡眠状态,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美国的一位科学家认为,健康人的大脑,如果一生中始终坚持学习,那么它所容纳的信息量可达到5亿多册书的内容。

人的毛细血管,占全身血管总长度的90%,它的血容量比动脉里的血要高600~800倍。但是,在一般状态下,只有1/5到1/4的毛细血管开放,其余全部闭合,没有发挥作用。人体肺脏中的肺泡,经常使用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论是血液循环系统,还是呼吸系统,潜力都是很大的。通过锻炼身体,可以发挥潜力,提高肺活量,增大血管容积。

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发挥平时所没有的力量,如为了救人,一个弱女子猛地掀起了重物;一个老婆婆在夜间碰上恶狼,结果将狼打死。这都是人体潜力在紧急关头发挥出来的结果。原来,人体的肌肉和肝脏里平时贮存着大量的“三磷酸腺苷”,简称ATP。这种ATP就是能量的来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只需要一部分ATP提供能量就可以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大脑就会发出命令,让全身所有的ATP立即释放出来。命令下达后,肉体能量剧增,就能应付各种紧急情况。

科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以上的疾病不需要治疗就会自愈,这也被认为是人体潜力的作用。这种潜力包托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作用和自身稳定作用等。能不能让更多的疾病不经治疗而自愈呢?这是现代医学探讨解决的问题。

比如癌,现在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可是也有靠人体潜力使癌消退的例子。人体使癌消退的潜力在哪里?这还是一个谜。

人体最引人注目的潜力是“自调自控作用”。中国的气功和印度的瑜珈术,就是这方面作用的例证。气功师的表演,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在我国,气功已经有效地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保健。

人体有多方面的潜力,有些已经通过体育锻炼和练气功等方法发挥出来,并在理论上得到阐明。

究竟还有多少潜力没被人们所认识,如何进一步研究人体潜力,控掘这种潜力,对于增强人类体质和工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入认识。这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研究。人真的有特异功能吗

1979年3月11日,在四川省大足县发现一个能用耳朵识字的儿童,这条消息,轰动了全国,此后,许多报刊也相继报道了许多有关人体特异功能的新闻。由此,引起了一场时冷时热、没有结局的有关人体特异功能存在与否的大辩论。

其实,我国古代就有不少人体特异功能方面的记载。

《列子》中记载:在战国时,陈国有个老子的弟子名叫亢仓子,看东西和听声音时不用眼睛和耳朵,坐在家里却能知道千里以外的事。当时鲁侯听了很吃惊,派人用重礼把他请来,向他请教。

《梦溪笔谈》中说:山阳地方有个女巫的巫术非常灵验,凡是人间之物,虽在千里之外,她都能说得出来。该书作者沈括的伯伯曾请她前来当场试验,当众问她衣箱中有什么东西,她能正确无误地一一道出。人们出现一个念头,女巫马上就能知道。

此类记载举不胜举。

但是人体是否真的存在特异功能呢?

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

有些专家认为,所谓人体特异功能只是骗局,许多特异功能只是属于魔术把戏,人类不可能有遥视这类特异功能,更不能夸大人的思维作用“意念搬物”的功能。

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在大量的特异功能现象中,除了一些属于魔术游戏之外,还的的确确存在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特异功能现象。他们认为,在脑的记忆容易量达1015比特信息,大体相当于7.7亿册藏书积累的信息量,比计算机的最大容量还大上千万倍;人脑含有100~150亿个神经元,还有数量更大的神经胶质细胞,而平均重量只有1.2千克,体积仅1.5立方分米,需要的功率也只有2.5瓦。在这神奇的大脑里,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未解之谜。所以人有些特异功能也是完全可能的。他们还解释说,神农氏那时没有先进的化学分析手段,不会有动物实验,为什么他尝百草便知其药性,也许他就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师;扁鹊为可能准确判断齐桓公身体上邪气袭入的部位,也许扁鹊上有透视的特异功能,他们还对具有特异功能者的身体各项指标进行生化、电磁等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深入,将会解开这个人体特异功能之谜。

人都可以长寿吗

长寿,是人类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离人应享有的寿命还相差很远。据美国的生物学家海弗利克经过研究发现,正常细胞大约分裂到50代以后就停止分裂而导致死亡,而细胞分裂一代的周期为22.4年。于是科学界按照他的理论,推算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应在100~120岁之间。

事实上,世界上有些寿星的寿命远远超过了这个“极限”。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英国的弗姆·卡恩,他活了207岁;而南美洲的一位妇子玛卡兰珠则活了203岁。

为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古往今来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几年有些科学家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绩,研究发现激素治疗、体育运动和合理的膳食能延缓甚至逆转人体衰老的进程。

生长素是人体大脑的脑垂体分泌有一种能调节人类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的激素。通常,人到30岁,脑垂体分泌生长素的功能开始下降。但是,在60岁左右的老人中,仍然有2/3的人的脑垂体具有分泌生长素的功能。美国威康星州医学院的丹尼尔·鲁德曼和他的同事对一组脑垂体已丧失分泌生长素功能,年龄在61~81岁的男性老人给予一定剂量的生长素。结果,6个月后,这些老人的体态由肥胖变瘦,皮肤也变得厚实而有弹性,不少人的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仿佛年轻了10~20岁。当然,我们也决不能由此而认为生长素是抗衰老的万灵妙药。

塔夫脱大学的玛利亚·菲亚泰隆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让一组90岁以上的老年男女在固定的体育器械上,用腿进行提重锻炼,每周3次,每次15分钟。每次锻炼结束时,这些老人都精疲力竭。然而,8周以后,老人的肌肉都大为改善,他们的步行速度较从前快了50%。他们还让60岁的以上的老人在固定蹬车和划船器上进行锻炼,结果他们的心脏输血功能增强了25%,体内脂肪贮存减少了,胆固醇的水平也有所下降。科学家们由此断定体育锻炼可推迟人体衰老。

此外,人类每天进食量的多少对衰老的进程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从原生动物水蚤一直到鱼类、鼠类,如果减少它们每天的进食量,就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并能使它们的寿命延长50%左右。为了证明这些在生物实验上反映出来的成果也适用于人类,美国的医学专家们正在对一组猴子进行严格的节食试验,以观察它们的衰老过程。由于猴子是人类的“近亲”,这项试验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节食对延长人的寿命的作用。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人类衰老的遗传基础。人们相信,通过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使人体延缓衰老,让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

人临死时会看到什么

当人类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他会想到什么呢?眼前浮现什么样的图景呢?这一直是个让人困惑不解的问题。

美国著名医学专用设备家雷蒙德·摩迪采访数十名“死”而复生的人,得到了濒死经验的大量材料,写成一本纪实性小册子。尽管那些“复活者”的“死亡之行”千奇百怪,所回忆的重点也因人而异。但总的来看,他们的论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

“他已经奄奄一息,在极度痛苦中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消息,立刻一阵刺耳的噪音从远处传来,好像是铃声当当作响,一会儿又像飞虫嗡嗡地叫,同时他觉得自己非常快速地穿过一条长长的黑暗隧道。然后他突然发现远处有自己的身影,他注意到自己‘躯体’还在,但完全不是原来那个了。不一会儿,他碰上了早离人世亲友的‘灵魂’,他们给他看全景‘录像’——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一幕幕再现。他想还没到死亡的时候,应该回到人间,不知怎么地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又回到自己的躯体上。”

多么离奇的死亡体验!是那些人在胡说八道吗?不是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死亡体验(或称“濒死经验”)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临死之前的幻觉,是大脑细胞在心跳、呼吸终止后延续工作的结果。

那么,那些奇异幻觉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许多医学专家认为是某些药物引起了人的幻觉。用于急救的药物中可能有几种会致使人产生幻觉,例如环己酮,是一种用于静脉注射的麻醉剂,会使人产生脱离躯体的感觉,而丧失了自身的知觉,使人感到仿佛与现实世界分离,而当病人恢复知觉后,脑海中留下的则是幻觉影像或是非常生动的“死亡之梦”。然而,有些人临“死”前并没有使用任何药物,同样出现了幻觉。对此有人从生理学角度作了解释,认为人濒死时大脑缺氧,人体处于严重的紧张状态,幻觉一定是垂死的大脑由于工作失常而作出的反映。可是这一解释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某些濒死现象发生时并没有出现生理上的紧张状态。于是,有人试图从神经学方面解开这个谜,认为垂死者的神经系统因发生故障而失常,脑海中闪现出异常生动的三维幻像或具有时间扭曲感。

科学家还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这样的看法:濒死经验是一个人在弥留之际的主观体验,而这种体验受到各自的死亡心理的支配,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或梦幻。无论是医学方面、神经学方面还是心理学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依据来解释人类死亡体验的产生,到底哪种说法正确,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人为什么会有记忆

196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用涡虫做了一个实验:每次在开灯的同时电击涡虫,重复多次后,这些涡虫产生逃避光线的反应。后来科学家将它碾成浆汁状,喂给未经训练的涡虫吃,结果这些涡吃后也产生对光逃避的反应。为此科学家们推测,未经训练的涡虫获得了某种记忆的化学物质,从中说明记忆在本质上与化学物质有关。

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大鼠放在一个有明室和暗室的笼子里,一向喜欢黑暗的大鼠喜欢躲在暗室中,多次电击后这些大鼠便开始害怕黑暗,相继跑到明室里去。科学家将这些大鼠脑子中的化学物质提取出来,注射到正常的小白鼠脑子中,结果这些小白鼠也害怕起黑暗来,这个实验证明记忆与脑子中的化学物质有关。

那么,究竟是什么化学物质与记忆有关呢?

世界著名神经化学家乔治·昂加尔经过对受过记忆训练和未受记忆训练的鼠脑细胞化学物质的比较,发现受过训练的大白鼠细胞中蛋白质多肽含量升高了,核糖核酸的化学物质就是蛋白质多肽分子。多肽是由一系列氨基酸按序列组合而成的复杂生物大分子,记忆就是脑细胞中分子迅速形成的结果。每一种排列次序和组合,代表一种记忆。学习会使脑中合成更多的蛋白质多肽,从而产生记忆,这就像增加电子元件就可以产生新的电子产品一样。

米斯林用大白鼠重新做实验发现,只有1/3的大白鼠有明显反应,其余的结果并非如此,因此米斯林等对昂加尔的说法产生怀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美国内分泌专家沃德曼认为记忆与化学物质****胆碱有关。****胆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神经物质,这种物质在脑中数量增多,则信息就传递得快,记忆形成得快。1975年他发现,在人体需要的时候,血液中的胆碱物质被输送到脑中,与脑中醋酸盐的乙基结合,产生****胆碱,这种物质对记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华盛顿医院的医生为此做了临床试验,证明服用胆碱类药物的老人记忆有明显好转,可见****胆碱与记忆有关。但****胆碱就是记忆物质吗?它与记忆有什么关系呢?这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虽然,科学家们对记忆与化学物质的关系有多种看法,但可肯定记忆与化学物质一定有关。那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还需他们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