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究考古发现(科学探索的真相)
44057800000008

第8章 云居寺佛舍利

佛舍利神奇奥妙、疑案又发生在紫禁城慈宁宫里,令胜人神往、又成为胜人难以破解之谜。

佛舍利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呢?据文献记载:舍利为梵语SZYIYZ的音译,又译“设列罗”,意为“身骨”,指死者火葬后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火葬后,遗留下来的一种固体物。如佛舍利子、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教经典中舍利有两类:一为法身舍利,即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二为生身舍利,既释迦牟尼火葬后,遗留下来的固体物。这一类舍利又可分为三种,按照(法苑珠林)的说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发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红色。但皆因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间珠宝可比。此外,菩萨、罗汉等也有舍利。惟其坚固程度不同。

敬仰和安奉舍利,是从释迦牟尼的舍利开始的。释迦牟尼火葬后,摩揭陀国王阿阖世王等七个国王,分别派遣使者到火葬地拘尸那城,向当地的末罗要求分给佛舍利。最初末罗人不肯分给,经卢那调解,才将佛舍利平分给八王。各国分到舍利后,回国建塔安奉并定期举行纪念会。徒卢那将原来装舍利的空瓶带回去,建立了一个瓶塔。最后迟到的孔雀王分不到舍利,只好将释迦牟尼火葬后留下的炭和骨灰带回去,也建塔安奉。因而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分为十处:①摩揭陀王,阿阖世王;②毗会离国,戾车毗族;③迦毗罗国释迦族;④阿勒伽波,跋离族;⑤罗摩邑,拘利耶族;⑥毗塔底波邑,波罗门;⑦波婆邑,未罗族;⑧拘尸那罗市,末罗族;⑨荜芭莉邑,孔雀族;⑩香姓波罗门,徒卢那。以上分舍利造塔安奉大事,原出巴利语之《涅经》,汉译佛经中也有记载。所谓:“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到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弘扬佛教,并发掘“八王”修建的佛骨舍利塔,取出舍利,重建新塔安奉。从而增加了对佛骨舍利的崇敬。阿育王将所得舍利,分别盛入84000个宝函,进一步扩大了佛舍利的安奉范围。阿育王弘扬佛教,造84000个塔供养舍利,在中国的有17所。今据《法苑珠林》列名如下:①西晋会稽郧县塔。②东晋金陵长干塔。③石赵青州东城塔。④姚秦河东蒲板塔。⑤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⑥周瓜州城东人塔。⑦周沙州城人大乘寺塔。⑧周洛州故都西塔。⑨周凉洲姑臧故塔。⑩周甘州长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内大乘寺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产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1981年11月27日上午,北京房山县文化科及云居寺文物保管所人员在雷音洞内清理地面,见佛座后边地下五公分处有一方石,不觉有些诧异掀开方石,下有一穴,穴中有一石函。此时现场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专家。人们想到了史书上关于石经山藏有佛舍利的记载,于是小心往外拔取。经过紧张劳碌,上午12时15分,五重封函全部取出。佛舍利藏于内函中,共两颗,黍粒般大小,米黄色,为肉舍利。现场拍照后,封函及佛舍利被北京市文物局送往北京保藏,随后,佛教文物专家逐一打开封函,进行了反复研究。时过5年零5个月,1987年4月28日,北京市政府举行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次日,各大报刊纷纷报道新闻发布会的情况及佛舍利发现的经过。

外函汉白玉大石函。长宽各49厘米。通高50.8厘米,此函为明增制。函盖刻有172字铭文。

次函为青石函。长宽各30厘米,通高24厘米。内原有四五升灵骨,1981年发函时未见,看来是让明人取出了。

三函为汉白玉石函。长宽各13.2厘米,通高13厘米。属明人增制。

四函为镀金银函。长立各3.85厘米,高5厘米。顶部有莲花,四坡中部饰莲花,两侧为忍冬草花纹。函体四面有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案。周边饰莲花及忍冬草,錾工极精。内藏木质彩绘香珠1颗,珍珠11颗。此函为隋佛舍利二函。被明人镀金文饰了。函内的木珍、珍珠等物,均为明人安放。

佛舍利内函为一白玉函,长宽各1.2厘米,高1.7厘米,为明人增制。内有两颗米黄色黍粒般大小的肉舍利及两颗珍珠。

显而易见,1981年发现的佛舍利“两颗”与原隋佛舍利外函青石函字铭文记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不相符合,少一粒佛舍利而多出颗珍珠,于是就成了桩令人费解的疑案。

神牛墓

1850年,30岁的法国考古学家奥古斯特·马利耶特来到埃及。他到埃及以后,不久就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无论埃及官僚们豪华的私人花园里,还是亚历山大、开罗或吉萨的一些较新的寺庙前的狮身人面像,雕刻的风格都是一样的。马利耶特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狮身人面像是从哪里来的?

马利耶特在开罗附近的撤卡拉城里的古代遗迹间散步时,偶然看到一座埋在沙里只露着头部的狮身人面像,它的位置靠近一座阶梯式大金字塔。这金字塔已经证实为古埃及王左瑟所建。这座像决不是马利耶特第一个看到的,然而,他却首先看出它和开罗以及亚历山大港的那些像十分相似。接着,他看到像上的一段铭文,那是有关孟斐斯的神牛塞拉皮斯的记载。

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这时我想起了斯特拉蓬的话:‘在孟斐斯还有一座塞拉皮斯神庙。当地沙子极多,到处都是被风吹成的沙堆。沙里埋有各种斯芬克斯的雕像,有些露出一半,有些只露出头部。由此可以想象,在走向这座神庙的路上,如果刮起一阵风来是相当危险的’”。

马利耶特紧接又说:“斯特拉蓬这段话,不正是为了他去世18个世纪之后,帮助我们发现塞拉皮斯神庙吗?眼前这座陷在沙里的斯芬克斯,再加上我在亚历山大城见过的另外15座雕像,显然就是一条指引我通向孟斐斯神牛墓的大道!此刻我忘了使命,把什么主教、修道院、科普特语和叙利亚语手稿等,统统丢在脑后。1850年11月的日出,是我自抵埃及以来最美的景象。在这座斯芬克斯雕像的旁边,30来名工人按我的命令集合起来,开始挖掘,而我在埃及的生活也因此而大大不同了。”

马利耶特断定有一支湮没了的狮身人面像的行列,其尽头就是传说中的西拉皮斯神庙。

孟斐斯的地下神牛墓,和德尔巴哈里的国王谷木乃伊、图坦卡蒙的陵墓,以及塔尼斯的王室墓穴,并列为埃及四大重要的考古发现。

直到1851年2月11日,马利耶特的发掘小组才抵达神牛墓的外围。

当年,狮身人面像行列的两端有两座庙,马利耶特也把它们挖掘出来了,同时还出土一批神牛塞拉皮斯墓,这是当地早已为人所知的特有的文物。

神牛就是活公牛,由牧师在庙里喂养,死后尸体以药剂保护,葬礼隆重,然后选同样花色的公牛接替。这些神兽的墓地的规模不下于神祗和帝王的陵墓。

马利耶特站在神牛塞拉皮斯的陵墓之前。地下墓室的入口处有一座安葬之前放置遗体用的教堂,其规模较之埃及贵族的平顶墓前的教堂不相上下。一条很陡的甬道通向长形墓室,里面安放着从拉美西斯大帝起数百年来无数具神牛的尸体。马利耶特发现,这些尸体各占一间墓室,许多墓室沿着320英尺长的通道排成长列,加上后来出土的直至托勒密时代的墓葬,墓道总长达到1120英尺。

那些埃及工人借着摇曳的火炬光亮,蹑着脚跟在马利耶特的后面,战战兢兢地不敢高声说话。马利耶特一个一个墓室看下去。神牛的尸体装在石棺里,石棺是整块的黑色和红色花岗岩凿成磨光的,每个约高9.6英尺,宽6.4英尺,长12.8英尺,估计重72吨。

至此,马利耶特已经进入古代宗教这个神秘的领域。他接着又在埃德福、卡纳克和德尔巴哈里进行了挖掘工作,空前地揭示了古埃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画面。

今天的旅游者参观过神牛的墓室,上来以后可以在马利耶特纪念馆小憩。

海底墓群之谜

早在约半个世纪前,考古学家就发现在西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近海区域内的珊瑚礁群内,有一处用石柱群围起来的海底墓群。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在1986年独立的一个袖珍国,人口仅数千人,首都设在波纳佩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相当落后的国家,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渔民。岛国的四周环绕着美丽的珊瑚礁群,是一处旅游胜地。在水位高涨的时候,这个岛看上去与其他孤立在大洋中的小岛无异。但在水位退去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看到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群——在礁群间有明显的看上去工程十分浩大的人工建成的水道,五十多条人工渠道的周围则有无数建筑得十分坚固的石柱。这些石柱群都是由一根根圆形石柱组成,比马路上的水泥电线杆稍细一些。当地人说,这是历代酋长的墓地,因不愿外人侵扰亡灵,故将坟墓建在活人难以进出的海礁中。

1920年,日本生物学家——东京大学教授杉浦来到了该岛。当时的密克罗尼西亚是日本托管地,为了揭开海下墓地之谜,他的随行人员抓来了一名酋长,逼他说出墓地的秘密。酋长说:“这是万万说不得的,岛上的酋长终身供奉的海上女神(即希腊神话传说中海上会唱歌的女妖,海上行驶的船只向着歌声驶去,就会被海浪吞没),保佑着海底的亡灵。任何人去惊动墓地的主人,就会惹怒女神,遭到惩罚。”

杉浦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就叫手下对他严刑拷打。酋长被迫说出了进入墓地的秘密通道,但几天后便遭到雷击身亡。

杉浦依酋长之言从秘密通道进入了一个海底坟墓,并获得了墓地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后杉浦闭门谢客,加速研究海底墓地之谜,准备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但不久,他突然暴病而亡。

杉浦家人为了实现其夙愿,委托历史学家泉清一教授续编遗稿。然而令人感到害怕的是,泉清一教授也突然死亡。大家想起了杉浦生前对他们所说的“海上女妖的诅咒”,说凡是想对这墓地进行研究的人必然会暴卒而死,吓得研究者将所有资料全部焚毁。

几年后,又有一位不信邪的德国考古学家伯纳不远万里来到了这个岛国。他摸清了海底坟墓的地理形势后,筹备了物资和人员。但就在他准备动工发掘的前夕,伯纳又一次遭到了暴卒的命运。“女妖的诅咒”再次发生了“威力”。此后人们对这块神秘的地方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科学家们也把它列入了与百慕大三角洲同样神秘的“人类科学未知”的范围内。

到了1970年,日本生物学家白井洋平到西太平洋去调查海洋生物,顺便对这个神秘的海底墓地进行了一次专业外的探险活动。他租了一条小机动船,带了两名随从,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趁落潮时驶入了一个被石柱包围的小岛。

他们刚踏上岛,就看到一座用玄武岩柱垒起来的神庙状建筑物,石墙还分内外两重。正当他们从外侧进入内侧时,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接着就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劈头盖脸地浇了下来。

三人被这突变的天气惊呆了。他们回过头来逃出“神庙”,上船后急速调转船头,驶离了这块神秘之地。但令人感到惊奇不已的是,小船刚一离开,立即就雨停日出,乌云散尽,又恢复了晴朗天空。

当晚,白井去请教一位当地的酋长。酋长说:“这里根本没有下过一滴雨,这是死者不让你们进入墓地而发出的警告。你们若再敢冒犯,保护它们的海神是不会放过你们的,说不定会掀翻你们的船,叫你们有去无回。”

最近,美国的一个科学调查小组来到了该地,并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和雷达设备。通过对石柱样本的碳化测定,科学家认为其建造年代为公元1200年左右。石柱与岛北的火山玄武岩相同,由此推测,石柱的材料来自岛北的采石场,就地加工后运到此处安装。在公元12世纪该岛的统治者是兴盛的萨乌鲁鲁王朝。这个王朝共维持了两百余年,当时岛上总人口约为3000人。

据调查小组估计,如果要在200年内完成规模这样庞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动员一万名劳力。因为单单石柱的数量就达上万根之多,而当时岛上全部可以使用的劳动力还不足1000人。这就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专家们认为,要揭开这个历史之谜,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取出墓中的棺木和随葬品,但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跨越“诅咒”之门,战胜海神的“报复”,才能进入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古墓地图之谜

山川、河流、大海……这丰富多彩的事物,如何更清晰地记下它们,让人们如临其境呢?靠口头的描述,显然其影响范围太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文字的记录,无论其说的多么详细,也要大伤脑筋地去想象。那么,怎样才能直观、生动而又明白地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状况呢?地图,也惟有地图,才可以让人们面对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平原、山脉、江河的清晰形象,不出家门,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尚书上记下了一个使用地图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阳城。周公旦实地考察建城的选址以后,就将占卜选定的结果绘成地图,献给成王。当然,受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地图内容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诗经里面也有些与地图有关的字句,按照后人的解说,也就是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进行祭祀的意思。

后来不少典籍也记载了有关地图的事情,《史记》记载,刘邦攻到咸阳后,手下的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到有钱人家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先到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家里寻找法令、地图、书籍,收藏起来。于是刘邦对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贫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确实绘制了不少地图。再结合《史记》的记载,不得不承认,正是秦始皇主持绘制的地图,让汉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不过秦代的地图传到晋代就大多数失散了。

晋朝的裴秀是绘制地图的高手,他能够根据统一标准,订下制图原则,绘出准确可靠的地图。裴秀还总结了绘图经验,订了《制图六法》,采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绘制地图。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将绘制地图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到里面去了。后来的学者考证后认为:裴秀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学典范。裴秀本人,也可以称得上地图大师了。

历史在发展,包括绘制地图在内的科学技术也在进步。裴秀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地图绘制者,唐代贾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图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宋代《华夷图》和《禹迹图》石刻,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苏州也保存着《平江图》这幅南宋地图,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地图。根据这些地图,可以知道,从六朝到元明时代,中国人编制地图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准。这些地图,传统上都采用了“计里画方”图法,或称为方格图法。这种传统的制图法,在13、14世纪之交传播到西方,影响传之阿位伯世界。随后,14、15世纪,欧洲地图学迅速发展,可能通过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国制图法的精华。

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