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寻找地下宝藏:探索世界未解之谜(科学探索的真相)
44060500000044

第44章 “青铜史书”史墙盘

在青铜文明中,盘是一种——水器洗手用具,常与匜配合使用。古人在祭祀或饮宴时,有洗盥的礼节。

这种礼节就如同现在的饭前洗手,不过那时是将盥洗用具端到面前来洗。具体的做法是上面用其浇水,下面用盘接着。

1976年12月15日,陕西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的社员们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窖藏,这个窖藏****出青铜器103件,是解放以来发现的数量最多的西周青铜器容藏。其中74件有铭文,而史墙盘是最为重要的一件。

史墙盘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盘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腹饰垂冠分尾长鸟纹,凤鸟有长而华丽的鸟冠,鸟尾逶迤的长度为鸟体的二倍至三倍,延长的部分与鸟体分离。凤鸟纹在当时象征吉祥,是西周中期最为流行且最有特征的纹饰。史墙盘圈足上花纹似夔纹而不见首,已有窃曲纹的原始形态。全器外部其余空间均饰回旋线条组成的云雷纹。从整体上讲,史墙盘造型精致,纹饰优美,铸造精巧,铭文典雅。

史墙盘自出土以来,就有“青铜史书”之誉,主要是因为其器底铭文对我们研究西周历史和进行青铜器断代都有极高的价值。盘铭18行共284个字,不仅提供了许多过去文献中没有的关于西周王朝的史实,而且盘铭在文体结构、修饰手法和词汇方面,也有很突出的特点,这对我们研究西周金文也有重大意义。

史墙盘出土以后,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唐兰先生对其铭文进行了考释,并将其译作现在语言。

史墙盘铭文所记述的西周历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认为此器属恭王年间。此外,从史墙盘的器形和字体等方面考察,也与前面的推测完全相合。

铭文内容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记述了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恭王等6代当朝天子的重要史迹和主要业绩,如文王创业、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王分封等。这不仅证实了我国文献中关于西周前期王室世系的记载,而且所颂扬的各朝天子的政绩也可和文献相互印证。

史墙盘所记述的西周史,有的可以和文献记载相对照,有的则是文献中没有的叙述,这对我们研究西周历史具有极大的价值。盘铭叙述武王征四方、达殷、征翟、代东夷,这些史实可以作为《逸周书·世俘》中所述的武王伐四方事迹的补充,当时商不但和东夷,而且和北狄也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从盘铭中所记叙的西周史上,也可以获得这样一个信息,武王时代,殷王朝虽然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但是并未完全被灭。武王伐商以后,商王武庚迁于朝歌。当时,周人在北方有狄的威胁,在东方,夷人也未完全脱离般人的羁绊。这表明,周人势力并未到达山东半岛,由此我们推断齐鲁两国的分封就不应该在武王之世。

铭文关于昭王南征荆楚的叙述,可以和史书相对照。古本《竹书纪年》载:昭王十六年,“伐荆楚、涉汉”,十九年“丧六师于汉”,这便是《史记》中“昭王南巡狩而不返,卒子江上”史实。尽管盘铭只说昭王“广能荆楚,推狩南行”,而将昭王南征失败惨死的真相给掩盖了,但这一叙述却使史书的真实性得到印证。

盘铭的下半部分是器主史墙自叙其微族自远祖以来历代侍奉周王室的历史。换句话说,就是为我们讲述了一部西周微氏家族的发展史。按照盘铭中的说法,微氏家族世代为周王室的史官,史墙的高祖原居微国、有人认为就是微子启之后,即为商的遗民;窖藏的青铜器也确实留有商代遗风,这多少令人对这种观点不移。

武王灭商以后,其担任微国史官的烈祖来见武王,即铭文中“零武王既载殷,微史刺祖西来见武王”,武王命周公安排他们在歧周居住,至乙祖时出仕于周,并渐渐成为周王腹心之臣,微氏家族开始走向显赫。铭文最后说明,史墙为称颂先祖父考,并祈求多福,而作此器以为纪念。

同时,透过铭文,我们还可以看到西周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当时的一些政治经济政策。铭文中记载武王命令周公在周邑近郊划居住地给臣服于周的微国史官的烈祖,显然是“采邑”之赐,为我们研究西周的“内服”和采邑制度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而由“无刺农桑,岁稼唯辟”所知,微国乙公所食田邑的贡赋交纳及时,又乙公不断开辟土地,所种庄稼年年增加。显而易见,乙公所开辟出来的土地可能就是食邑之外的私田,反映了西周中期政治经济上的重要现象。

史墙盘记载的历史如此清楚详尽,完全可以作为一件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从各器上的铭文可知,与史墙盘同出的103件青铜器,均属于微氏家族的,有折器4件,丰器6件,墙器3件,墙之后48件,共61件。以史墙盘为基准,可以将此窖藏青铜器系排列起来:折约当康昭时期,为墙所述之第四代;丰约当昭穆之时,为第五代;墙当恭王时期,为第六代;此后为第七代,当在共懿时期。此窖藏,青铜器是史墙一家几代先后制作的器物。同坑中出同一家族铜器如此之多,并有紧密联系而可资断代的,尚是首见。根据各器的形制、纹饰、文字风格等,和其他青铜器比较研究,可以为青铜器断代整理出一条线索,从而为西周青铜器分期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可靠标尺,这在青铜器研究以及西周考古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考释盘铭可知,武王天商时,微氏家族就迁居于周。周原地区本为周都歧邑所在,文王迁都于丰以后,仍为畿内地分封周、召二公。所以,武王命周公给予史墙烈祖的居住地,正在今天的周原遗址之中,在整个西周,史官墙的家族一直居住在这里,并世代为周王官的史官。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周原的性质,肯定了它在西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周原位于今天陕西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为周人的发祥地和周灭商以前的都城遗址。史籍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末或前11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古公颤父。自分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对周族而言,迁居岐下是其工业兴起的开端,从此周族便渐渐强大。

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于丰,周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东移。但岐邑作为西周王室贵族的根据地,并没有因此而废弃。这里有他们的宫室采邑和宗庙祖茔,以周正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时常来此举行朝见、赏赐、策命、祭祀等重大活动。

西周末年,由于西周王室的衰微,少数民族西戎趁机入侵,周朝贵族匆忙逃亡,于是将不便带走的青铜礼器以窖藏的形式埋于地下。因此,自汉代起,周原就屡有铭铜器出土。进入20世纪,在岐山、扶风两县不断发现窖藏青铜器,尤其是1976年在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发现的窖藏,这是建国以来出土青铜器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特别是史墙盘的发现,给西周历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史墙盘和其他青铜器对我们认识西周历史具有无可争议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