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查看名胜古迹(科学探索的真相)
44060600000006

第6章 充满宗教色彩的遗迹

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东南侧有一个名叫泰蒙的小岛,在这个岛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浅滩上矗立着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高达4米多的建筑物,远远望去怪石嶙峋,还以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杰作,近看又仿佛像是一座座神庙。这就是南·马特尔遗迹,传说这是居住在波纳佩岛上历代酋长死后的坟墓,大大小小共有89座,散布在长达1100米、宽450米的太平洋海域上,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小岛。从高空俯瞰,犹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似的,故而人们又把它比喻为太平洋上的威尼斯。

当地人把这些巨大的石造遗迹叫做南·马特尔,按波纳佩语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集中着众多的家”,另一个意思是“环绕群岛的宇宙”。这些遗迹一半是浸在海水之中,为此,人们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驾着小船进入,退潮时,遗迹周围露出了一片泥泞的沼泽地,小船只能靠在附近,但根本进不去。

与同在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上的石像遗迹相比,南马特尔遗迹鲜为人知,它那充满了离奇的传说,更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困惑不解。

有关埃及古代陵墓,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莫过于“法老的毒咒”了。

无独有偶,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发生了类似的怪事。据当地人说,这些古墓的来历,从无文字记载,完全是靠口授,从酋长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只有酋长和酋长的继承人才知道,而且口授的内容禁忌向外人泄漏,否则就将遭到诅咒,死神将降到他们的头上。

在日本占领期间,东大教授杉浦健一利用占领者的权势,强迫酋长说出古墓的秘密。几天以后,酋长遭雷击身亡。那位杉浦教授回到日本后,正打算将记录的古墓秘密整理成书出版,还没等书写成就突然暴死。后来杉浦家族委托一位对印加人有研究的泉靖一教授继续整理出版,奇怪的是,泉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从此再也无人敢去完成死者的这一遗愿。

类似的怪事,早在1907年在德国统治南洋群岛时也发生过。据说波纳佩岛第二任总督伯格对南·马特尔遗迹发生了兴趣,根据酋长的口授对伊索克莱凯尔酋长的墓进行发掘,可是下令还不到一天,就应验了不吉的预言,总督突然暴死。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卡伯纳两次来波纳佩群岛发掘文物,结果同样遭到了极悲惨的下场。

这里变化无常的气候,也使人惊恐不安。70年代,日本海洋生物学家白井祥平曾来此调查。事后他回忆说:“在阳光灿烂的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三人驾着机动船来到了一个当地人叫做南·杜瓦斯的小岛,只见眼前矗立着一座用玄武岩石柱垒起的犹似神庙的建筑物,石墙分内外两层。正当我们从外侧绕到内侧时,突然周围阴沉下来,我抬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刚才晴朗的蓝天已消失,自己头顶上笼罩着一块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黑云,并且很快向四周延伸,接着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大雨劈头盖脸地浇下来,我被这突然变幻的天气惊呆了。直到同行的人大声呼唤,我才从沉思中惊醒,发觉自己还傻呆呆地淋在雨中,大约过了5分钟,骤雨过去了,天空又立刻放晴。傍晚,我向哈特莱酋长谈起午后在墓地的糟遇,他不禁放声大笑,连连说:“这儿连一滴雨都没落下”。

上面所说的几个例子,莫名其妙的暴死、变幻莫测的天气,更使南·马特尔遗迹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近年来,不少欧美学者来此调查,大家都对这项宏伟工程是用人力完成表示怀疑。据调查,整个建筑用了大约100万根玄武岩石柱,系从该岛北岸的采石场开凿,加工成石柱后用筏子运到这里。专家们估计,如果每天有1000名壮劳力从事开凿,那么光是采石需要655年,加之,还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棱柱需要二三百年,最终要完成这项建筑的话,需要1550年的时间。

现在,波特佩岛上有人口2.5万人,而南·马特尔遗迹建造的古代,人口还不到现在的1/10。据此,1000名壮劳力的人数差不多是动员了全岛所有的劳动力,何况,为了确保生存,还得抽调一部分人去从事农业劳动,因此专家们设想这项工程很难是凭借人力完成的。

有的考古学者认为玄武岩是岩浆冷却的火成岩,试图将建造遗迹用的五角、六角形石柱解释是冷却凝固成型的。但是,从实际石柱的表面来看,很难解释是自然成型的。

另一方面,美国的一调查小组曾用碳14对遗迹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南·马特尔遗迹是在距今近800年前,即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公元13世纪初是萨乌鲁鲁王朝统治波纳佩岛时期。所以调查组设想环绕波纳佩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许是作为该王朝的要塞修建的。萨乌鲁鲁王朝创始于公元11世纪,在经历了200多年的繁荣时期后灭亡了。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南·马特尔建筑,怎么也不能使人相信。南·马特尔建筑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有不少学者对南·马特尔建筑遗迹之谜早就开始着手研究,提出了众多的假说。

1869年,驻印度的英国军官詹姆斯·拉奇伍德从一位高僧珍藏多年而从未向外人显露的几个泥塑板上破译出其中的记载:远古的太平洋上存在着辽阔的第六大陆,它包括东到夏威夷群岛,西到马利亚纳群岛,南到波纳佩群岛和库克群岛的广大区域,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万年前,繁荣一时,在1.2万年前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拉奇伍德经多年考察认为,现今南太平洋上的无数岛是第六大陆的残骸,而南·马特尔遗迹就是泥塑板上记载的第六大陆文化中心的七城市之一——罕拉尼普拉。

长年从事波纳佩岛与第六大陆关系研究的詹宁不同意拉奇伍德的说法,认为第六大陆的真正文化中心是在现今夏威夷岛东北五六公里的地方。但他十分重视拉奇伍德破译泥塑板上所记载的内容的价值。他认为,泥塑板所记载的是2万年前古印度的历史,文中记述了当时已有像今天的飞机那样能在空中飞行的机械,与古印度梵语叙事诗“摩诃波罗多”中的记载相似,也可解释南·马特尔岛上流传的巨石建筑是外来的阿迪儿法伊兄弟用咒语驱动巨石飞来的神话。他认为第六大陆的文明和科学与今天的科学不同,有控制重力的能力,今天印度瑜加行者能使身体漂浮在空中的能力也包括在第六大陆文明之列。

由此,美国反重力工程学专家戴维认为通过反重力工程学的研究,也许可以揭开南·马特尔巨石建筑之谜。并根据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导出的音叉装置提出的声共振作用产生反重力的假说,企图以此来说明南·马特尔巨石建筑的巨石是利用反重力控制法空运来的。他还指出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装着的火箭只是为摆脱月球的重力,是一种军事上需要的伪装,而与此同时也使用反重力装置。

尽管假说众多,但也矛盾重重,疑点密布,可信度不高。研究发掘者暴死之真正原因是什么?第六大陆是否真正存在过?在南·马特尔的建造年代上哪家之说较为可信?这一切都有待进一步揭开!

地下的奇迹

土耳其卡帕多基亚的格尔里默谷地,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堡。石堡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开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然而,卡帕多基亚真正引起轰动的发现则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坐落在今天代林库尤村附近。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人们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到通风洞口,这些通风洞从地下深处一直延伸到地面。

整个地带布满了地道和房间。地下城市是一种立体建筑,分成许多层。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仅最上层的面积就有4平方公里;上面的五层空间加起来可容纳1万人。今天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逃到地下躲藏起来,仅代林库尤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气井和1.5万条小型地道。最深的通风井深达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层建有蓄水池,用以储藏水源。

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市不下36座。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像卡伊马克彻或代林库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么大,但都称得上是城市。现在,人们已经绘制出了这些城市的俯视图。熟悉这一地带的人认为,地下城市的数量远不止这些。现在所发现的地下城市相互间都通过地道连接在一起。连接卡伊马克彻和代林库尤的地道,足有10公里长。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确确实实存在着,可谁是建造者呢?它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用途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推测。当然也有人举出具体的史实加以考证。史实之一是在基督教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寻求避难并最终选中了这里。最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困逼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当时的基督教徒确曾在这里避过难,然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地下城市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存在。地下城市到底是谁在何时修建的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因为附近就矗立着火山。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地基就很容易被凿空,而火石在这一地区并不鲜见。就这样,也许花了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地基就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在最低的一层,人们甚至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

有人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由于对敌人的恐惧。谁会是敌人呢?

首先,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空空如也的房屋。而地下城市里建有厨房,炊烟将通过通气井冒出地面,而被敌人发觉。人们无不知道,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封死通气口憋死他们,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人们恐惧的不仅仅是地面上的敌人,他们在地下岩石中开凿避难之所,是因为他们害怕能飞行的敌人。这个猜想是否有道理呢?

当然有一定道理。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就已描述过,所罗门大帝怎样利用一辆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所有恭顺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到所罗门的飞行并大致介绍了他的部族。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现象产生恐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他们来了”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逃进地下城市。这和我们今天挖筑地下掩体防护自己的情形是一样的。

上述说法虽然只是一种猜测,但人们完全可以持这种看法。我们还掌握这样的事实,即有时候30万人曾一齐涌进地下城市;此外,还有大量有关飞行器的古代传说。不过,一切猜测都没有事实根据,所以,其中的奥秘还须科学家的研究。

海底世界的“巨著”

1998年7月的一天,法国职业潜水员昂利·库斯奎同3位潜水学会的会员,一起潜入地中海摩修奥湾40米深的海底。在海底,他们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洞,洞口四周布满珊瑚。他们小心翼翼地潜入洞穴,艰难地在这1米宽的水下隧道中艰难地探索。

约半个钟点后,他们来到了一个拱形洞窟,这里的水深仅及腰际,宽约60米,高2~5米不等,洞壁颜色白、蓝交杂。钟乳、石笋如林,景象十分奇特。

他们手持电筒,沿着堆积方解石的滑溜溜洞底,一步步地向前挪动。突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缺口。从缺口望进去,那里还有一个洞室,30米高的洞顶俯瞰着一个被岩壁包围着的小湖。这又是一处绝妙的洞窟。

库斯奎把电筒放在一块大石上。灯光照在了洞壁上,在黑暗中他赫然看到了一只手的图案,他赶紧把洞内的奇妙图案一一拍了下来。

两天后,库斯奎到照相馆去取洗好的照片,才发现图案上的手不止一只,而是三只。他想这很可能是古人留下的杰作,他查考了所有能找到的考古资料,可是却一无所获。

库斯奎等人再次回到海底,这次他们大获丰收。在洞窟的西壁有一横排小马,是用像炭一样的黑颜料画的,画面上蒙着一层半透明的方解石。洞顶上有一幅巨角黑山羊图,还有一幅雄鹿图。东壁上画着2头大野牛和更多打手印般的手掌,有的五指不全。还有一个猫头和三个企鹅图。有些图画显然是部分或者完全重叠在一起,甚至还有怪异的几何符号。

库斯奎把他的发现向法国的考古研究部门作了报告,但是专家们对此都表示怀疑,因为证据只是一些照片,况且法国东南部从未发现过什么洞窟壁画。幸亏史前史研究权威和资深潜水员让·库尔丹出来为库斯奎辩护,库永丹曾在卡西斯湾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遗骨、隧石和木炭等,他知道海底有许多洞穴在几万年前原是人类的居所,当时地中海的海岸线是在100多米以外,后来才给海水淹没的。法国海底考古专家让·克罗德也出面支持,认为虽然年代久远,在这一带寻找旧石器时代克罗马努人的遗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应先派专家去现场勘察,再下结论不迟。

9月19日,库尔丹等专家随库斯奎潜入隧道。眼前的景象让库尔丹惊叹不已:“这是欧洲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我从未见到过这样一类的景象。壁画不仅完全像库斯奎先前所描述的那样精美,而且这次使用的强力泛光灯还照出先前没有发觉的壁画。

经过几天紧张的鉴定之后,再也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了。克罗德完全相信从洞中带回的资料。他说:“马、野牛、山羊等壁画和雕刻全部有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甚至是按照史前艺术惯例画出来的。例如,那时候画的野牛角总是弯曲或半弯曲的,蹄从来不画出来,腿总是缺掉最后的一截。这一切可以说明它们比著名的拉斯科洞的画还要早。”

克罗德的初步推断,不久便得到了实验室测定结果的支持。测验由里昂市全国科学实验所技师需克埃温主持,根据探测年法测定,这批画已有18000多年的历史了。

18000多年,已远远超出人类文明历史的极限,已变得十分遥远,科学家还能读懂这部“洞穴巨著”,还能破解这一史前之谜吗?

大王岩海底王陵

在韩国庆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按帝王的遗嘱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时期营造的,到最近其位置仍然不明。

这座王陵的发现的原因,是由于1959年发掘了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遗址。这次调查确认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筑形式。传说文武王死后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后每夜化为龙来感恩寺以镇压东海的倭寇,因而推测这里就是龙穴遗址。其后对东海海上大王岩进行了调查,于1967年发现了利用岩礁的低洼处营造的陵墓(火葬之后的骨灰装入石棺,沉入海底)。对这一王陵的正式调查还没有结束,棺的上面覆盖有巨大的自然石棺盖(水深1米)。据说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面覆盖的巨石更增添了整体上的庄重和神秘感。尽管如此,在海底寻求冥界还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说,既然龙是水神,龙宫才是死后灵魂应该去的地方。这种葬式首先就是以这种观念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势力极大,因而推测棺内有数量巨大的财宝作为随葬品。各国的古代史学家从学术角度出发不用说对此十分关心,即使是一般人也梦想得到这些财宝。

探宝性的冒险行为与盗掘危机的增长正使文物遭到破坏,应该指出,只有力图保护文物的强烈学术热情,才有力量提倡和普及水下考古学。

斩蛇碑之谜

河南省永城县的芒砀山上,有一块“斩蛇碑”,相传当年汉高祖刘邦在此斩过一条大蛇。夜间,当游览的人们用汽车灯照射“斩蛇碑”时,它的一面便显示出一位古代武士的形象;手持宝剑,威风凛凛,即人们所传说的当年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形象。白天,却看不出碑上有任何隐形人像的痕迹,只有字迹。此碑的奇特现象,被称为“华夏一绝”。

对于这一景观之谜,有的学者说是因为光学原理,即石匠在刻碑时,曾刻下点点深浅不同的印痕,经光线直射,形成明暗反差,构成人像。但到底真像如何,还需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