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健康参照书
44066200000003

第3章 中老年养生保健与生理(2)

人体内分泌系统指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位于身体各种不同部位的系列内分泌器官,如脑组织中有丘脑、脑下垂体(简称垂体)及松果体,颈部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腹腔左侧有胰腺,两个肾脏上端有肾上腺(肾上腺外周组织称为皮质,中心称为髓质,它是内分泌系统一个比较重要的调节器),此外腹腔中有卵巢等一些内分泌器官,这些内分泌器官都由不同腺体直接分泌出内分泌激素(以往曾称荷尔蒙),内分泌激素可以直接进入血液中,作用于各个有关脏器来调节人体一些生理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在衰老过程中这些内分泌器官几乎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产生组织结构的变化,使相应的分泌出的激素引起质和量的变化,促使组织衰老或引起某些疾病。

中年人内分泌紊乱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如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女性,原因之一由于男性雄激素会抑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而HDL—C是动脉硬化的防御因素,HDL—C减少则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女性在数十年排卵期中雌激素水平较高,而雌激素能增高HDL—C水平,所以在绝经期前,妇女上述疾病发生比男性要低些,但绝经后或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亦相应增高。有人观察了20~104岁不同年龄男性和女性HDL—C,结果绝经期女性HDL—C水平低于青壮年妇女,因此说明不同年龄激素变化会影响血脂代谢,从而导致一些疾病发生。

人在衰老过程中胰腺的细胞功能逐渐减低,抗胰岛素的激素增高,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逐渐减少,因此中年人糖尿病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肾上腺皮质能分泌皮质、雄激素、雌激素等,皮质激素失调可引起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代谢的紊乱。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对心血管功能调节有一定作用,中年人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后,势必引起抗体内环境的变化,一旦遇到外界不良的刺激,如感染、手术、重大精神因素打击就不容易耐受和适应,从而发生比较严重的疾病。

一些内分泌器官之间尚有互相联系和反馈作用,如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这些轴功能与祖国医学理论有比较密切联系,年龄增加不可避免会引起脏器衰老,通过中医潜阳、滋阴一些固本治则来调节不同内分泌器官和这些轴功能,对延缓衰老达到人体健康是有一定帮助的。

泌尿生殖系统的特点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肾由100多万肾单位构成,一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球有过滤的功能,当血流经过肾小球中一些毛细血管球时,可把大量水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去,把部分水、盐类、废物排出体外。中年人肾脏清除废物和重吸收功能均有所减弱。尿中常可见一些微量蛋白、红细胞,有时会出现尿糖等。

正常成年人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约1000~1200毫升,血浆流量每分钟约600~700毫升,由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血浆)为180升/日,为全身重量的3倍。肾小球过滤率是测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肾小球的滤过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因此肾功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的。

膀胱的功能是储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人的正常生理情况下,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人们的感觉,而进行排尿。排尿可以受意识的控制。正常成年人膀胱内尿量达到100~150毫升时,就有膀胱充盈感觉,150~450毫升的尿液量是膀胱所能耐受而无不适之感的最大容量,称为膀胱生理性容量。膀胱生理性容量一般随年龄及精神因素而变化。中老年人由于膀胱萎缩,因此尿液容量亦减少。膀胱由平滑肌围绕膀胱颈部形成圆形的组织结构,称为膀胱底盘。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底盘转变为漏斗状,这样膀胱颈部开放就能排尿。随着年龄的增加,膀胱肌层逐渐变薄、萎缩,纤维组织增生,男性中老年人常常因前列腺肥大而影响排尿;中老年妇女常常因子宫脱垂,膀胱膨出,使组织松弛,开始时常在咳嗽、大笑、解大便时膀胱压力增加,尿液外溢产生尿失禁,而后由于控制膀胱收缩神经功能失调,膀胱常不自主地收缩,形成排尿经常失禁、尿急、尿频或夜尿增多。另外膀胱收缩功能较差,尿液不能及时地排净,所以膀胱内剩余尿液亦增多。这样常会引起尿路感染等病症。尿失禁原因比较复杂,要进行全面检查,力求能找出尿失禁的确切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使症状有好转或缓解。

**********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外阴,卵巢呈扁平卵圆形,位于下腹部,左右各一个。卵巢中含有发育各阶段的卵泡,中年人除妊娠其外,每28天都有一部分初级卵泡开始发育,其中有一个发育达成熟,直至排卵。随着年龄增大,卵巢渐有萎缩,绝经期后,萎缩变小得更明显。

脑与脊髓的特点

脑和脊髓是人的中枢神经,是人体的总指挥部。脑称为高级中枢,脊髓称为低级中枢。脑在头颅骨里,分大脑、间脑、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大脑为球形,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沟和裂,在沟和裂之间是大脑回,大脑半球的表面称为大脑皮层,皮层下面的部分叫皮层下组织,脑向外分出12对脑神经,管理与支配头面部器官和胸腔、腹腔的脏器,它们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脊髓与脑相连,它实际上是脑的延伸,呈圆柱形,位于脊椎骨构成的椎管里,脊髓向外分出31对脊神经。脑下达的各项指挥命令都得通过脊髓传至身体各部,人体所感受的刺激,大部分先传入脊髓,而后再传入大脑。

脑是管理全身运动、感觉、语言及内脏运动等的最高司令部,这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它在体内支配和调整其他各系统、各器官和功能,从而保证了机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并使人体能适应和改造外界各种复杂的环境。如左侧内囊区大脑中动脉发生血栓,出现脑梗塞,从而发生右侧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表现。

人到中年后期,大脑细胞可能不断减少,大脑逐渐萎缩,重量逐渐减轻,脑子里的空腔(脑室)渐渐扩大,其中脑脊液增多,脑组织内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等的含量及它们的转换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近来还发现,由于脑细胞的一种代谢产物——褐色素,随年龄增加而增多,从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脑力劳动能力降低,需要从事较慢的活动和较轻的工作负荷,较易出现疲劳、记忆力逐渐减退、睡眠欠佳、理解现实生活逐渐缺乏感情色彩,这种情况在中年后期将越来越明显。

感觉器官的特点

人体对外接受、传递、转化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一般感觉器官和特殊感觉器官两类。凡是感受温、痛、触、压等刺激的器官,它们分布在全身皮肤、关节、肌肉、内脏、血管等处,通常称为一般感受器官。而另有一些感受光线、声音、位置、味觉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称为特殊感受器官。

一般感觉器官的结构比较简单。而特殊感觉器官是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得到高度的分化和发展,它对外界刺激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因此需要重点介绍一下特殊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状况,尤其是视听功能在中年人的生活、工作中影响最大。

人对外界的视觉是由眼、视眼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眼是视觉的外周器官,外界物体发生的光,透过眼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感觉光的刺激,并把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入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眼随着年龄的增大,睫状肌调节功能的减弱和晶状体弹性减少较明显,使眼的前后径变短,如40岁的人平均有4屈光度调节力,而到50岁调节力平均减到1屈光度,这样使过去能看清楚的近物体,必须移远(距离增加)才能看清楚,随年龄的增加,此种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老花眼”,医学上称远视。中年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书、写字时间稍长即感头晕、眼痛时,要当心远视(老花)的可能。

在眼球内,由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和血管渗出而产生的一种液体称为房水。房水对角膜和晶状体不但有营养作用,而且使眼球内有一定压力,能维持眼的形状,房水充盈眼球而呈现的压力称为眼内压。任何引起房水回流障碍的因素都可使眼内压升高,眼内压长期升高使视神经受损,从而导致青光眼。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都是透明体,加上角膜,组成眼的折光系统。晶状体无色透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便称“白内障”。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主要包括: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及鼓膜张肌、镫骨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耳蜗与听觉有关系,前庭、半规管与身体平衡感觉有关。

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人接受声波刺激时,声音先经过听觉器官的传音装置(外耳、中耳),再传到感音装置(耳蜗内),这时毛细胞接受刺激而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听觉中枢便产生听觉。由此可见,内耳、耳蜗中的毛细胞在产生听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到中年后,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毛细胞因其供血不足或本身的功能衰退,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骨与肌肉的特点

正常人体有206块骨,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肌肉附着于骨骼上,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牵动有关的骨骼,可产生各种运动。

全身的骨骼按人体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每块骨都由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组成。骨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可以供给骨组织的营养,如骨膜损坏了,骨就容易坏死,骨膜附于骨的表面,其骨膜里边是骨密质,骨密质的里层呈网状为骨松质。长骨(四肢骨)的中间部分骨密质增厚、骨松质减少,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隙,称为骨髓腔。在各个骨的骨松质的网眼内和长骨的骨髓腔中充满着骨髓。中年人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是红骨髓,保持造血功能。

骨是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骨胶原纤维和骨基质,其中的骨胶原纤维在中年人初期约占骨重量的1/3,使骨具有弹性,不易折断,而其中的无机盐约占骨重量的2/3,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盐逐渐增加,骨更坚硬,但脆性增加,弹性减小,因而年龄越大,骨越容易发生骨折。

血液系统的特点

(1)血沉若用显微镜观察手指甲的毛细血管较小的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当血流缓慢地流动时,许多红细胞成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称为红细包叠连。这是由物理聚集性能所形成的。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容易叠连亦即聚集在一起,像缗线一样。血流增快时,则红细胞叠连散开。医学上利用红细胞叠连现象来测定红细胞沉降速率(简称血沉),健康人血沉很慢,说明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之中。如红细胞在血浆中悬浮性差一些,红细胞就叠连起来,其单位体积重量增加,与血浆接触总面积减少,于是血沉加快。

血浆中一些成分亦能影响血沉。如血浆中有一种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能促进红细胞叠连,使血沉增快,在急性感染如肺炎、肺结核进展期的血沉都会加速。因此医务人员有时根据血沉快慢来推导病情变化情况。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根据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在正常状态下,红细胞之间相互排斥,所以彼此间保持悬浮与分散状态混悬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加,能降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能使红细胞形成像铜线用绳串在一起、在医学上称“缗线状”或成串状的聚集。老年人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会形成血沉升高。中老年人血沉增高是属于生理性改变,但是一些感染、动脉炎、胶原疾病,某些未能诊断出的隐性疾病,也能使血沉增高,所以中老年人血沉增高应注意观察。

(2)红细胞压积(又称血球压积)测定一定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百分比称为红细胞压积。人类血球压积变化规律是:刚出生婴儿血球压积较高,1岁以后开始下降,成年后上升,60岁后开始下降。男性血球压积比女性高,主要原因是雄性激素能促进红细胞增生,雌性激素抑制红细胞产生,所以男性红细胞压积高于女性。青壮年红细胞压积高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红细胞压积逐渐下降。血液和水都是液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在相同压力作用下,水容易流动,血液不易流动。因为血液内含有大量血细胞、蛋白质、电解质、脂质等,起着阻抗液体流动的内摩擦力的作用,这种内摩擦力称为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