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二)
44096900000017

第17章 流派各异的明清诗文(3)

此诗虽题为《咏史》,实是当时现实的写照。诗里所写的是:在江浙二省的繁荣、富丽地区(这也是当时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名流之间纠结着无数恩怨。但这些名流已经堕落了。在他们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受推崇的是盐商清客和风度翩翩、善于偷情的文人。他们根本不敢接触现实问题,一听到有人谈起政府在不久前对士大夫的血腥镇压就赶快躲开,他们著书只是为了养家活口。(这同时也就揭示了这种卑怯的士风实由政府的血腥镇压所造成——文字狱迫使士人走上了不关心现实、只求个人温饱的可悲道路。)最后,诗人无限感慨地问道:那些坚持气节、不惜生命、像田横五百壮士那样的人物今天到哪里去了,难道都已屈节降顺、当了列侯?

这首诗既是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又渗透着对改变这种可悲局面的渴望。

度辽将军歌①

黄遵宪

闻鸡夜半投袂起,檄告东人我来矣②!

此行领取万户侯,岂谓区区不余畀③。

将军慷慨来度辽,挥鞭跃马夸人豪。

平时搜集得汉印,今作将印悬在腰④。

将军乡者曾乘传,高下句骊踪迹遍⑤。

铜柱铭功白马盟⑥,邻国传闻犹胆颤。

自从弭节驻鸡林⑦,所部精兵皆百炼。

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⑧。

雄关巍峨高插天,雪花如掌春风颠⑨。

岁朝⑩大会召诸将,铜炉银烛围红毡;

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

自言平生习枪法,炼目炼臂十五年;

目光紫电闪不动,袒臂示客如铁坚。

淮河将帅巾帼耳,萧娘吕姥殊可怜;

看余上马快杀贼,左盘右辟谁当前!

鸭绿之江碧蹄馆,坐令万里销烽烟。

坐中黄曾大手笔,为我勒碑铭燕然。

幺么鼠子乃敢尔,是何鸡狗何虫豸?

会逢天幸遽贪功,它它籍籍来赴死;

能降免死跪此牌,敢抗颜行聊一试!

待彼三战三北余,试我七纵七擒计。

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

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

将军终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复归来。

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风哀。

幕僚部卒皆云散,将军归来犹善饭。

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

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

借充岁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

燕云北望忧愤多,时出汉印三摩挲。

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

【注释】

① 度辽将军歌:度辽将军,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金石学家。光绪十八年(1892),吴任湖南巡抚,在湖南购得一枚汉印,其文为“度辽将军”——西汉元凤三年冬,辽东乌桓反,汉昭帝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赴辽东镇压叛乱。此印是否范明友故物无法确证,但是吴大澂非常兴奋,以为这是自己万里封侯的祥兆。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澂遂自请率湘军出关迎战。吴本系书生,不谙军务,却好出大言,又痴信得印之兆。一遇日军,立即溃败,不过十日,牛庄、营口等地连连失守。光绪二十四年,吴被清廷革职。吴大澂因购得“度辽将军”印而自请出师,事甚荒诞滑稽,故题为“度辽将军歌”。

闻鸡起舞

② 闻鸡:用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投袂:挥袖而起。东人:指日本军。这两句写吴大澂奋发而起,对敌表示蔑视的态度。

③ 岂谓区区不余畀:区区,小。畀,给。不余畀,不畀余。这句的意思是,难道小小的万户侯也不给我吗?

④ 汉印:即“度辽将军”印,吴常系在腰上。

⑤ 乡:同“向”,以前。乘传:乘坐驿车。高下句骊:即朝鲜,西汉时名句骊,王莽改称下句骊。说“高下句骊”是故意使用语显得滑稽。踪迹遍:光绪十年,吴大澂迁左副都御史,曾随军到过朝鲜,参与击败朝鲜国内金玉均发动的政变。

⑥ 铜柱铭功白马盟:铜柱铭功,据《清史稿·吴大澂传》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吴大澂曾奉诏与俄国使节勘边界,他根据旧的界图,立碑五座,建铜柱。自篆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于是被俄侵略的土地复归中国。铜柱:国界的标志。白马盟:《战国策·魏策》:“今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刑白马而盟之。”

⑦ 弭节:犹驻节。鸡林:古代指新罗,即朝鲜,后世因为与吉林音近而指吉林。

⑧ 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吴大澂自以为骨相可以立功封侯,因而自请出征打仗。骨相,骨骼相貌,古时人们认为骨相关系着人的命运。

⑨ 雄关巍峨高插天,雪花如掌春风颠:雄关,指山海关。这两句描写雄关风光壮丽,衬托吴大澂当时意气昂扬。

⑩ 岁朝:农历新年聚会。

举白:举杯告尽,即干杯。

生彘肩:生的猪腿。

目光紫电:形容目光锐利。

淮河将帅巾帼耳,萧娘吕姥殊可怜:吴大澂率领湘军,轻视淮军,讥讽淮军将领懦怯如妇女。萧娘、吕姥,南朝梁两个懦怯的将军。

碧蹄馆:朝鲜地名。

坐中黄曾大手笔,为我勒碑铭燕然:这两句说吴大澂以为胜利在握,准备让军中的人为他勒石纪功。黄曾,吴大澂军中两个文职人员黄自元、曾文钧。勒,刻。燕然,山名。即今蒙古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说窦宪大败匈奴之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幺么鼠子乃敢尔:小小日本兵竟敢这样侵犯了我们。幺么,小。鼠子,比喻日本军。

会逢天幸遽贪功,它它籍籍来赴死:天幸,侥幸。它它籍籍,杂乱的样子。当时日本军已经占领朝鲜,入侵东北。这两句是吴大澂认为日本军不过是偶然天幸就以为有功,而现在他们实际上是乱七八糟地来送死。

能降免死跪此牌,也抗颜行聊一试:此牌,据《清朝野史大观》:“吴大澂请命出征,兵抵旅顺,首出劝降告示,晓日人以大义,言词可泣可歌。”颜行,前列,前锋。这两句是说,如果敌人能够投降则免其一死,让他们跪在告示牌前,若敢于抗拒前锋,那就试一试吧!

待彼三战三北余,试我七纵七擒计:三战三北,多次打仗多次失败。七纵七擒,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吴大澂讨日檄文中有“待该夷人三战三北之余,看本大臣七纵七擒之计”之句。

战甫交:两军接战刚刚开始交锋。甫,刚刚,才。

将军终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复归来:吴大澂惨败后,革职留用,四月仍回湘担任湖南巡抚。察吏,即考察官吏,是巡抚的职责。“将军终是察吏才”是讽刺语。

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风哀:八千子弟,指随吴出征的湘军子弟。《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垓下,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白衣,丧服,代指湘军阵亡者的亲属。这两句意思是,吴大澂率领的湘军子弟大半在战场牺牲,他们的家属前来迎接气氛也极为悲哀。

犹善饭: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将领廉颇被罢黜后,赵孝成王想再起用他,派使者前往视廉颇尚可用否。使者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谓吴大澂善饭,深怀讽刺意。

平章:品评。箧:小箱子。

铜山东向倾:指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巨额赔款。芹献:犹言微薄的贡献。

岁币:指每年付给日本的赔款。少:稍。以上六句是说,吴大澂的金石宝贝搜集起来也很值钱,他看到战败后国家付出如此巨大的赔款,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的家产。

燕云:燕,即幽州,云,即云州,指河北、山西等地。摩挲:抚摩。

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辽东浪死歌,隋炀帝曾不自量力,发大军征辽东、高丽,伤亡惨重。山东人王薄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发动群众。奈尔何,能对你怎样。这两句的大意是,忽然想起《无向辽东浪死歌》,百姓并不愿意为战争而死,而如此众多的湘中子弟惨死辽东,汉印啊汉印,你本应该是我封侯的征兆,现在却造成如此悲惨的局面,我能对你说什么呢?

作者信息: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治今梅州市)人。他主张诗歌革新,所作以五言、七言古体见长,七古笔力尤为雄健。作品中最受推崇的是记述时事、描写异域风光(主要是日本)的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著作传世。

编后小语:

吴大澂不明世界大势,也不懂当时的实际战争,仅凭一些传统的书本知识就以为可操必胜之券,又得到一枚汉印,认为是封侯之兆,就把关涉国家兴衰的战争视同儿戏,主动请求出兵抗击日军。而政府也居然加以委任。结果自然大败而归。这样的将领算什么将领?而这样的政府又是什么政府?

作者用辛辣的笔法,记写一出让人痛心不已的闹剧,悲愤之思尽在笔端。吴大澂出征前盲目自信与战时的狼狈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一种滑稽的喜剧效果;而战后执迷不悟的可笑嘴脸,突显的就是悲剧主题了,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蝶恋花·出塞①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②,青冢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

① 蝶恋花·出塞:蝶恋花,词牌名。出塞,词的题目。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八岁。

② 铁马金戈:谓战事。《新五代史·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亦用以形容战士之雄姿。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 青冢:指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当地草多白而此处独青,故称。

作者信息: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天分绝高”,作词“纯任性灵”,崇尚南唐后主李煜,王国维认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有《通志堂集》、《纳兰词》(又名《饮水词》)。

编后小语:

一个年方二十八岁的青年词人,奉命出塞,没有抒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却以“今古河山无定据”一句开篇,对千古以来的疆士之争所造成的边塞荒凉表现了无限的悲慨,尤其对于在这种争斗中受害最烈的以王昭君为代表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更深致哀悼之忱——王昭君以“和亲”之名而被送到匈奴,固然是由这种争斗所造成,还有无数妇女在这种争斗中被杀戮、虏掠,或由于亲属的被害而悲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说“从前幽怨应无数”。

词人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就在这几乎千年不变的“画角声”中,边塞“满目荒凉”,只剩下西风萧瑟中的丹枫树见证着这一切。世代演绎的“金戈铁马”声中,不知夹杂着多少幽怨!对此,我们难道不应该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