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幼儿教育学
44171700000012

第12章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幼儿德育,就是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引导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和形成幼儿道德品质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性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与人的身体、认知、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而言的。一个人在合群性、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政治思想倾向与观点上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就构成了这个人社会性发展的总的面貌特征。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两极性。德育的任务是要按照社会期望与要求的方向,引导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即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亲社会性行为”是与“反社会性行为”相对立的概念,是指一切受社会欢迎、符合社会期望或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幼儿德育主要是在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层面发挥作用,主要培养幼儿在人群中生活应有的健康态度与能力,形成和发展幼儿的道德品质。因此,幼儿德育的内容以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教育为主。

二、幼儿德育的意义

1.德育对幼儿个体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人的社会性、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对幼儿实施德育能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德育帮助幼儿了解和体验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学习和掌握社会性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

在人的个性构成中,道德品质、性格、意志等是重要的构成因素。它们作为“非智力因素”,不仅参与人的智力活动,而且影响人的社会生活,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幼儿德育的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幼儿“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对于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影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所有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德育起着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它不仅培养人的品德,还培养人的个性品质,因而影响到个人能力和才干的形成与发挥。德育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力地保证体育、智育、美育等各育任务的完成。

3.德育对社会的意义

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早期德育的意义不可低估。从我国国情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调查与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因此,加强德育,让独生子女健康成长,不仅是对幼儿及家庭,对全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社会对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青一代将凭着更好的学识、能力、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个性品质去选择和被选择。他们必须对新事物存有敏锐感,讲究质量和效率,惜时,守信,有勇于进取和开拓的精神。这些品质必须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在人生初期就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正是幼儿德育对未来的责任。

三、幼儿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德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是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

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中的“五爱”及其对幼儿行为规范等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教育、友爱教育、集体生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教育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是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完整教育。

1.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要从小进行,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对幼儿进行的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第二,培养幼儿关注社会生活的态度与文明行为;

文明礼貌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注重实际的行为练习和成年人榜样的作用。

2.友爱教育

同伴关系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同伴关系是否良好,可以影响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对幼儿进行友爱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掌握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尊重、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态度与能力,学会分享、合作、谦让、助人,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3.集体生活教育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要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新的生活环境,习惯在集体中生活。对幼儿进行集体生活教育的目的是:①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习惯于和家人短暂分离;②遵守集体生活的基本规则;③对集体有归属感、认同感,并且愿意为集体做事,具有初步的责任感。对幼儿进行集体生活的教育,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4.培养幼儿诚实、勇敢的品质

诚实的品质就是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说实话,不说假话,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诚实的品质应注意从小培养。成人要为幼儿树立诚恳老实的榜样,不在孩子面前撒谎,弄虚作假。要满足幼儿合理的愿望与要求,过分严格的限制往往会导致幼儿说谎。注意正面教育,合理要求,建立必要的规则,例如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带回家等。正确对待幼儿的过失,使幼儿信赖成人,敢于在成人面前说真话,不怕承认自己的过失。成人对待幼儿的教育要求要一致。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要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帮助幼儿区分想象与现实,或明辨是非,改正错误。发现东西丢失或幼儿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去的情况,不要给幼儿扣上“小偷”的罪名,不要当众批评与追究,要保护和爱护幼儿的自尊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讲解这种行为的错误,鼓励幼儿主动把东西归还原处,并给予肯定。

幼儿的勇敢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不怕羞、不胆怯,能够经受住一定的苦痛,勇于克服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等方面。成人应当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提出适合于幼儿年龄与个体特点的任务与适当的挑战,使幼儿有机会得到锻炼,体验克服困难后产生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增强幼儿对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要主动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避免过多的行为限制,以免造成幼儿胆怯与过分的谨慎。要冷静对待幼儿的失败,鼓励幼儿不怕困难,继续尝试。成人还应当帮助幼儿区分鲁莽与勇敢。在培养幼儿勇敢的同时,还要教育幼儿注意安全,制止幼儿从事危险的活动。

5.培养幼儿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都是积极的个性品质,它们推动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交往、相互作用,有利于幼儿与周围的人们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幼儿适应环境,愉快、健康地生活。

幼儿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形成,与成人对待他们的态度有关。对幼儿过多的限制和过多的消极批评,甚至滥用惩罚,会影响幼儿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造成幼儿畏首畏尾、消极懦弱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成人对待幼儿应以积极的鼓励与肯定为主,发现并欣赏每个幼儿的优点与潜能,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优点与潜能,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意愿、想法与感受,使幼儿有机会体验与展现自己的能力,增进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

6.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

幼儿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从小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可以为爱国主义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要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范围,从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关心和热爱周围的人们、周围的生活和家乡开始。

四、幼儿德育的实施

(一)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练习,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护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要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2.专门性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例如:谈话、讨论、上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游、劳动、节日庆祝活动、情景表演木偶戏)等,通过具体的事例,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帮助儿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这种专门的活动,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内容多姿多彩,方法灵活多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认识与情感,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专门性的德育活动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分组、个别进行;活动时间长短可视内容而定,可以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间内进行;活动内容应以幼儿周围熟悉的现象或他们生活中的事例为主;多采用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活动应当尽可能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等,所以教师利用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游戏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很有意义。

(二)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热爱与尊重幼儿

爱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钥匙,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公平地爱每个幼儿,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要了解、关怀、体贴他们。特别不能歧视那些有缺点或接受能力差的儿童。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爱的环境,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接受他人的关爱,也能主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建立在对教育、对幼儿发展负责的基础上的,是理智而非盲目的爱。那种认为爱孩子就不能严格要求孩子、放任自流、包办代替的观点是错误、有害的。教师的爱必须有利于幼儿向着自立自强、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方向发展。

真正爱幼儿就必须尊重幼儿。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是幼儿进行自我教育、积极向上的动力。在教育中,教师不论是在态度、言语、还是姿态、行为上,都要表现出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决不容许那种认为儿童年幼无知,而任意训斥、讽刺、挖苦、责骂和恐吓的做法。

尊重幼儿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要正确处理好“尊重”与“规范、规则”的关系。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与要求,对幼儿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促进与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人总是要对幼儿提出合乎社会期望的规范与要求,去规范幼儿的行为。如告诉幼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等。但是,德育决不是向幼儿灌输大道理、命令或强迫幼儿服从就范的教育,不能把幼儿当作被管教的对象。要牢记幼儿是自身发展的主体,离开幼儿自身的努力,任何教育都不会有效果。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

人的每一种品德都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构成。在幼儿品德形成过程中,四要素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等发展较差,因此,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上。具体实施时应注意: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注意个别差异。

3.协调和统一各种可控因素的影响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德育工作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幼儿年龄虽然小,但他们也生活在社会中,受到来自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同时,家庭中父母的观念和行为,都在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些因素可以增强或抵消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效果与影响。要使德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削弱不利因素的影响,发挥与增强有利因素的影响,必须注意协调与统一各种可控因素的影响,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一贯性原则,注意正面教育与成人的榜样作用,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协调一致,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