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活在大辽时代
44223900000040

第40章 千奇百怪的契丹节日

休假、节日、庆典、祭祀…,在大辽时代,数不胜数的节日,使人们能够有时间尽情欢乐,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宣泄的同时,还成就了许许多多休闲时光。中国的生活文明,就诞生在休闲之中。

元宵节狂欢庆典的关头彷佛就在一个“闹”字,有诗云:“喧声驱赶夜阑,灯光袒护夜色”,元宵夜里的人们,因夜禁的开放,夜间举措的空间以及时间彷佛比去常都要自由以及开放。契丹人有一个奇怪的习俗——“放偷”,也称“纵偷”,即在每年元宵节前后的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这三天,允许契丹族家家日夜开门、点灯互偷。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放偷日里人们不仅可以互相偷盗蔬菜瓜果和牛马,而且男子可以顺手偷个媳妇。

契丹人当时在“放偷日”不但可以盗走日用品,而且活生生的女子也可以随便“拿”走。对于“放偷日”里偷媳妇的婚俗形成,这主要与契丹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契丹民族早期受母系氏族社会末期遗风影响,允许女子自由定下婚约后选择“放偷日”跟随丈夫自行离家;另外,由于最初契丹族男子的经济地位不稳固,如果要娶媳妇则需在女方家里做3年苦役,待有了孩子后才能交上“彩礼”离开单过。太过波折的过程迫使男女双方相互商量,男子在“放偷日”偷走女子。长此以往,契丹族“放偷日”里偷媳妇的婚俗便渐渐形成。起源于契丹族的“放偷日”折射了原始共产制的影子,“放偷日”里的偷窃更多的也仅是嬉闹玩乐的一种方式。大多数契丹人对“放偷日”期间的偷盗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此期间物主只是严加戒备,以防失窃,如果失窃贵重物品也只是去想方设法取回。

辽代契丹人的传统时令节日和汉族相仿,主要有:

1、元旦,《辽史·礼志·岁时杂仪》及《契丹国志·岁时杂仪》均记为“正旦”,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故而又称“春节”或“元正”。

2、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春节前后。人日,又称元七,即正月初七。

3、元宵节,为正月十五日,又名上元、元夜、元夕、灯夕等。

4、中和节,为农历二月初一日,上巳节,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5、寒食节,在清明之前的一两天。清明节,亦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日,时间约在农历三月份。

6、佛涎节,又称悉达太子生辰节,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日。夏至,亦为二十四节气中之一节,时间约在每年农历五月份。

7、入伏,时间为农历六月十八日,中元节,为七月望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日。

8、中秋节,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

9、重阳节,因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为“重九”。

10、十月小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五日,为祭祀木叶山山神日。

11、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节,时间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又称“日南至”。

12、腊节,为农历十二月辰。

契丹人在众多的时令节日中都会举行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我们**节,契丹人叫“正旦”或“元正”。这一天,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契丹皇帝要接受朝贺。在朝贺时,光契丹亲王就要行4次礼,每次大约都是5拜,对于大臣们来说,朝贺是一个很受罪的事。

契丹人在正旦日,还有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那就是在这一天,要用糯米饭掺和白羊髓,做成拳头大小的饭团,在每一毡帐内,放上四十九枚,五更天时,各帐将饭团从中掷出,不一定都掷尽。然后再检查帐外饭团的数量,如果得偶数,就奏乐、举行宴会。如果得奇数,就命令12个萨满巫师,持箭摇玲,绕帐唱歌。大帐内则在炉中爆盐,烧地拍鼠,称为“惊鬼”。此后,一直要在帐内住满七天方可外出。

如今,在辽宁民间,仍流传着“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果九、菜十”的“老令”。正月初一到初十,一旦哪天阴天下雪,那么,在一年之中,与相对应的禽畜便会遭瘟、果菜歉收、人有灾祸。这个“老令”,就是源于辽国契丹习俗。

在立春日,辽代皇帝还要举行“鞭春牛”仪式,但不是真牛,而是用土筑的“土牛”。用土牛以示农耕的早晚,早在周秦时代就开始了,历代相传成习。

制作春牛时很有讲究,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同时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仪式前,先在土牛前上香,三奠酒后再鞭土牛三匝。策牛人位置,则必须是:假如立春在腊月,策牛人既在牛后;若立春在正月内,则策牛人在牛前;立春与春节在一天,则土牛与策牛人并立。更有趣的是,当“鞭春牛”完毕,百姓蜂拥而上,分裂这条土牛,人们前挤后推,互相攘夺,以致有人在争抢中毁伤了自己的身体。辽朝有一种习惯的说法:得土牛肉者,其家宜田,又可治病,兼避瘟疫。

在公元969年立春日,辽穆宗喝醉了酒,无法行“鞭春牛”礼,只好由殿前都点检代行鞭牛。除击土牛鞭春外,妇女还要进春书,“刻青缯为帜,象龙御之,或为蟾蜍,书帜曰‘宜春’。

正月初七传说是人类的诞辰日,俗称“人日”,在人日,契丹人都要占卜,“晴为祥,阴为灾”。然后在院子中吃煎饼,把这个叫做“薰天”。

在上巳节这一天,契丹人要用木雕刻成兔,大家分组进行驰马射兔的比赛。先射中者为胜,输者下马列跪着进酒,胜者则骑在马上接饮。

在清明节里的活动,主要是较射习武及饮宴歌舞。

在端午节,辽朝宫廷要举办大型歌舞宴会,招待周邻国家的贺使;用艾和绵做成艾衣,以备严冬御寒,同时,用艾做成食物“艾糕”;在胳膊上系上五彩丝索,用来避邪免灾,皇帝的五彩丝索,叫做“长命缕”或“长寿缕”;同时,还要举行拜天、射枊和击球游戏。

中秋节,契丹人在八月八日先杀一条白狗,在寝帐之前七步远的地方埋下,但狗嘴必须露出土外;七天之后,即中秋正日八月十五,再将寝帐移置埋犬地点之上,契丹语叫做“捏揭耐”。“捏褐”,是犬的意思;“耐”是首的意思。

在重阳节,契丹人除了登高饮菊花酒外,还有拜天和射虎。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七月十三日晚,契丹皇帝到皇宫西面三十里的地方卓帐住宿;第二天,同行诸军部落奏蕃乐,饮宴一天,要到日暮的时候才回皇宫,称“迎节”;十五日为中元节正日,演奏“汉乐”,并举办盛大国宴。十六日清晨,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军兵拼命呼喊和击打鼓乐,称“送节”。

重阳节,契丹人除登高饮菊花酒外,还有拜天和射虎的内容。公元986年九月九日,辽圣宗率臣僚登高祭天,并赐从臣、命妇饮菊花酒。在九月重九日,契丹皇帝率群臣部族射虎,输的一方还要罚请重九宴会。重九饮宴时,契丹贵族们还要把兔肝生切,用鹿舌酱拌着吃。

契丹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是冬至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契丹四周诸蕃部都要进贡,在冬至日,契丹人最重要的活动是祭黑山神。契丹人认为,山是他们民族发源之地,也是死后灵魂归宿之地。契丹人所祭之山以黑山为主。契丹人认为,人死后魂归黑山,为黑山神管辖,因此奉黑山为圣山。在冬至日,契丹族人要杀白羊、白马、白雁,然后取他们的生血,加入白酒,皇帝向北遥拜黑山,奠祭山神。契丹黑山,就像中原地区的泰山,每年辽朝各地的人们涌向黑山,焚烧纸马香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