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活在大辽时代
44223900000046

第46章 榷场-国家对外贸易口岸

榷的意思为专卖,榷场即官方政府主导的贸易场所,就如同现代的满洲里、霍尔果斯、丹东等边贸口岸一样的性质。榷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用来稽查货物,缴纳商税,有榷场勾当官和榷场指挥使,来管理贸易,有牙人评定货物品级成色。

辽朝行政的运转和官吏的俸禄、军队的建设和官兵的给养以及对文化、宗教发展的投入,都仰仗税收,除农业税外,商业税收是一大宗。辽朝商店,买卖、开铺要纳税,地方不同缴纳的税也不同。辽朝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是三司,掌管财用大计,又有都转运司,转运司均调租税,供应国家支用。具体管理收税的有上京、中京、南京、西京、东京税院。

在辽朝对外贸易口岸的榷场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商人--牙人,他们是在买卖交易中撮合成交的经纪人,这种职业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随着辽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牙人的种类也有了增多。辽代的牙人不仅说合贸易、拉拢买卖,有的还接受委托、代人经商,甚至揽纳商税等,在商业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辽朝政府在强化市场管理的过程中,也针对牙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力图把他们纳入政府的控制之下。辽朝法律规定牙人必须由三两名保人递相结保,每人给一块木牌子随身带着,年七十以上的老者不得充当牙人。充当牙人,要出榜公示,让客旅知道,买卖时,只可令系籍有牌子的牙人交易。担任牙人的人必须有人为之作保,经官府登记批准,并发给类似营业执照的“身牌”后,才能从事牙人的活动。未向官府登记亦无身牌而私自开张者是非法的。在牙人随身佩戴的木牌上,写有牙人的姓名、籍贯、行业种类,并有详细的“约束”守则。

辽朝在帝国的东南西北各方,都开设有榷场,和各个国家、民族进行贸易,特别是由西向东一线上,这种类型的榷场,广泛地分布在上万里距离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各个站点上,造成了陆路丝绸之路的最为繁荣的时代。

辽代第一次将榷场开进了阿拉伯地区,并且使这个名为“大食”的地区臣属于自己,尽管是名义上的臣属,也是重大的历史突破。这条丝绸丝路,比当年唐太宗的天可汗路整整长了一倍还多,辽朝已经成为北方丝绸之路真正的盟主了!直到300多年后的元代,西方国家还称呼中国为契丹呢!

在大辽西部的天德、云内州设立榷场,与西夏、高昌回鹘等国家和地方政权进行交易。西夏的商人将马匹、骆驼、绫锦、锦被褥、沙狐皮、兔鹘、犬子、井盐等,贩卖给辽朝,而辽朝将金带、羊马、鞍具、锦绣、绫罗输出给西夏。

在辽朝东南部的榆州、保州设立榷场,与高丽贸易,则将高丽的金器、丝织品、铜器、名酒、佳醋、茶叶、人参、粳米、糯米等传入辽朝。

在辽朝东北的江宁州,国家设立榷场,与女真、靺鞨等部落交易北珠、人参、药材等。

位于中亚、西亚的高昌回鹘、于阗、龟兹、甘州、沙洲等地商人们,将珠玉、琥珀、犀角、乳香、玛瑙、皮革、细毛织品等带给辽朝上层贵族享用。在辽上京城的汉城中,设置有回鹘营和同文驿,接待西域各国、各部的使节和商贾住宿。辽朝在西州回鹘的所在地高昌,还设立了固定性的贸易管理机构。这样,在草原丝路的中部和东端便出现了遥相呼应并立的两大商业都会。

辽朝初年,中原战乱,五代纷争割据,但南北各地历史上所形成的经济联系,却没有因为封建割据或南北对峙而停止。辽朝太宗曾多次派遣商团带上万只羊、马到南唐交易茶药丝绸等物品。

北宋与辽的关系是时战时停,榷场也时开时停。公元977年3月,北宋在河北镇、易、雄、霸、沧五州设“榷场”与辽朝贸易。公元991年,太宗再设榷场于雄州、霸州、静戎军、代州雁门寨、雄州,第二年,因战争原因,撤销上述榷场。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公元1005年,即在雄州、霸州和安肃军三地设榷场,又于广信军(今河北徐水县西)设榷场,被称为“河北四榷场”。

此后百年间,辽、宋双方经济交往不断增强,聘使往来日益频繁。辽宋双方榷场的屡禁屡废说明,辽宋都对对方有经济要求,谁也离不开谁,撤销榷场只是外交谈判的筹码和政治的附加手段,一旦双方和谈完成,榷场自然就会再次开放的!

辽朝与中原之间交换途径有官方设立的榷场和朝廷来往的使节。北宋仁宗、英宗时代,由于北宋与契丹互市不绝。于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在开封与辽上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岁币为主要形式的半官半商新丝绸之路。

辽朝向北宋输出的产品以羊居多数,还有马匹、马具、皮革、毛毡、镔铁刀、剑等物品。辽朝自宋方输入的主要有茶叶、药材、糯米、丝织品、麻布、漆器以及香料、犀角、瓷器等,此外还有酒食茶器、金玉带、金花银器和白银器等。辽、宋贸易是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各族人民有无相济的共同需求和愿望。契丹族在与中原宋朝和邻近的民族相互交往中,不断汲取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以充实自己。辽朝的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榷场领辖于所在地区的监司及州军长吏,又另设专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据记载,辽宋榷场贸易,使宋朝“通过税收每年收入超过四十余万缗。

第五节猖獗的走私贸易

在任何时代走私,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走私贸易是纯粹的“民间”贸易,因为它既不受制于如榷场贸易中的官方各种规章制度之约束,亦较少被政治气候所影响,因而,在当时的辽、宋边民之间,民间的走私贸易十分活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都有紧缺的商品物资,那么国家也加大了处置走私的刑罚力度。北宋规定走私者都处以死刑,伴随而来的自然是走私的高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辽朝百姓加入到走私活动中。

辽、宋间民间走私贸易的太宗商品主要以贩运食盐、粮食、羊马、茶叶、香药、铜钱及书籍等为主。

由于辽朝境内有几个大盐湖,所产的湖盐既不用煮,也不用晒,可以直接食用,味道好,价格便宜,契丹百姓都驾着船,走私食盐到北宋境内出售,河北地区是契丹百姓食盐走私的主要目的地。因为大量食盐走私到宋朝,造成河北地区宋朝的盐根本销售不动,国家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辽朝地处西北,盛产好马,品种优良,北宋缺马,因而,辽地边民纷纷私卖马匹于北宋,且价格较高,每匹马达二十缗铜钱,名马达到70-80乃至100缗。尽管辽、宋政府曾下令严禁走私马匹,但因受经济利益之驱动,两地边民私贩马匹屡禁不绝。

粮食也是重要的物资,因为北宋在河北地区屯住了大量的军队,在那个交通运输十分不便利的年代,这么多的人口,吃饭成了首选问题,因此,辽朝边民和商人们走私大量粮食卖给河北的北宋军队。在《水浒传》中,林冲发配到沧州牢城营,被差伯派遣看守大军草料场,就是一个明证。

在北宋,羊肉是人民非常爱吃的肉类,包括皇帝、贵族都爱吃,羊还是中原王朝祭祀的贡品之一。猪肉是今天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但北宋中期的国人不大吃猪肉,京城“御厨止用羊肉”,皇族很少食用猪肉。北宋神宗时,开封御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羊羔儿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羊肉的用量是猪肉的百倍以上。所以羊肉也是辽朝走私的大宗货物之一,北宋都城开封出售的羊肉,有很大一部分从辽朝走私来的。

辽、宋双方都严禁书籍出境。但辽人仰慕中原汉族文化,因而,总是通过各种途径,求购中原典籍。北宋诗人苏辙说,在他出使辽朝时,在偏僻的农村,都有人提出读《苏东坡文集》的感受,并建议苏轼应该出全本的诗集。

辽朝沿边地区的榷场管理的官员和翻译人员,因为靠近邻国,所以也有大量利用手中的职权,参与到走私活动中,赚大钱。宋神宗时期,辽朝官员公然走私硫磺、焰硝违禁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