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活在大辽时代
44223900000005

第5章 没有后勤保障的出征

充足的后勤物资供应是军队在战争中能取胜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战时参战军队没有充足的军资做保障,即便将帅颇富谋略,军卒英勇无比,也难以取得胜利。

辽军在初期外出征战,不备粮草,这与其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结构有关.辽朝是以契丹族人为主建立的政权,契丹属游牧民族,其建国前后,仍以畜牧渔猎经济为主,而农业经济还很落后.契丹腹地无粮或粮少,造成其军队出征不备粮草的客观原因之一。

辽军在进入敌国境内,需要士兵自己骑着马出去抢掠,叫做“打草谷”,顾名思义,草是给马吃的,谷是给人吃的,这成为辽朝早期特有的一种后勤补给制度。正因为朝廷不给士兵发放粮饷,抢到那里算哪里,所以,军队不能进行长期的战争,旷日持久的战争是辽朝最怕看到的现象。

五代时期,河北幽州镇军阀刘仁恭面对入侵的契丹军队,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下令焚烧草料,这下,契丹军队可发了愁,没处抢夺,所以,一直饿着肚子打仗,士气低落,因此被打的大败而逃。

辽太祖阿保机征服回鹘的战争中,曾经为筹措军粮,在寓乐山打猎,获取了数千头野兽,用这些充当军粮。11月,辽太祖阿保机回军途中,照方抓药,在乌剌邪里山射虎,抵霸室山,600余里且行且猎,每天都有新鲜猎物,军士都吃的饱饱的。

辽太宗耶律德光占领中原,契丹军队到处抢掠,有谋士劝说太宗,让军队停止抢掠,否则,将失掉民心。可辽太宗根本听不进劝说,他还认为抢掠是契丹军队的习惯。

到了辽朝后期,受中原汉族政权的影响,同时,辽朝的农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粮食也越产越多,契丹军队不再依靠原始的“打草谷”,而是建立了完备的后勤制度,日常开始给军队发放粮饷了。

契丹军队的后勤建设中最有成就的当推屯田和群牧。当时,辽朝在西北军事重镇镇州城(今蒙古国境内),建立军队屯田试验基地,国家鼓励边境戍军屯田自给,建立了“公田制”,公田所产粮食收割后,给军队发粮饷,结果屯田第一年下来,光小麦就收割了40万斛,不仅解决了镇州边防军吃饭问题,还能向国家上交,此举措堪称一举两得,这下可把辽朝统治者乐坏了,中央政府迅速镇州军事屯田的成功案例,推广全国,各地闻风而动,各大招讨司都建立相应的屯田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辽朝军队的生计问题。

游牧民族“其富以马,其强以兵”,对马匹管理政策的兴衰,不仅关系到军事的强弱,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盛衰。辽朝特别重视马政,群牧机构是辽朝官制系统的重要部分。群牧马身上还印有统一的官印,立有簿册,皇帝常派人核实其数和马匹质量,负责群牧官员的政绩受到严格的考核。群牧牲畜日益成为辽朝战马和军用力役畜的重要来源。辽朝主要的群牧场,多分布于西北、西南沿边草原地带,因而,群牧也起到了实边的作用。

在辽朝末年,因为与金朝女真人频繁发生战争,再加上频繁发生大雪等天灾,所以,国家的群牧政策遭到破坏,在战争中,拿不出那么多的战马,因此,辽天祚帝想出一个馊主意,让辽东的老百姓,家里养马的,每十匹马出一匹,供给军队无偿使用,这个政策一出台,立即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发对,大地主们家里马匹多,因此,反对尤其激烈,他们干脆成批倒向女真人一边,这一措施,加速了辽朝的覆灭。

辽军出征时,经常有大量的车帐殿后,此车非战车,而是一种后勤车,主要运载帐蓬,“车帐”是契丹军人在野外住宿用的一种简易帐蓬。行军时,毡帐拆卸装在车上随军而行,在夜晚,将车组成圆圈,结为一个营寨,搭起帐蓬供官兵睡眠休息。无论白昼还是黄昏,只要军鼓响三声,大军立刻拔寨起营。有一次,辽朝阿保机的军队与后唐军队在幽州城外作战,辽朝被打败了,丢弃大量车帐、恺甲和漫山遍野的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