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44240200000055

第55章 做人处世故事(17)

此典出自《本事诗·情感》:“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唐朝时候,有一个名叫刘禹锡的人吟诗、写文章都非常出色,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城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性格放荡不羁,所以在京中总是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期中,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文采,就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源出于刘禹锡的这首诗。

素车白马

后人用“素车白马”指丧葬所用的衣服和车马物品。

此典出自《尸子·卷上》:“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著布衣,身婴白茅,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野。”

《后汉书·范式传》: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范式,字巨卿,是汉时山阳的金乡人,他为人诚实守信,和汝南人张邵很要好,邵,字无伯,为人也很守信。他们两人一起去京城游学,临分别的时候,巨卿和张邵相约,两年后的某日要到他家去拜访他的母亲和儿女们,两年后,张邵让他母亲在这一天预备酒席,等候巨卿。张邵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会来。”他母亲说:“既然会来,自然替你准备酒菜。”果不其然巨卿在这一天来到了张邵家,拜见了张邵的母亲,然后大家一起喝酒,尽欢而散。

后来张邵病重,快要死的时候,叹着气说:“恨不能再见到范巨卿。”没过多久,张邵死了。那时巨卿在做功曹的官,夜里梦见张邵,告诉他已在某日某时死了,就要下葬,请他去一趟。范巨卿醒后,连忙向太守请假,匆匆忙忙地赶去奔丧。他穿了朋友的丧服,赶到张邵落葬的地方,张邵的棺材快要埋到墓穴中去时,突然再也移不动了。张邵的母亲这时见到有一人素车白马,哭泣着奔驰而来,知道是范巨卿。等到范巨卿哭吊祭奠后,棺材才能移得动。

唐突西施

“唐突西施”比喻拿丑的和美的相比,因而冒犯、贬低了美的。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轻诋》:“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周的朋友庾亮有一次对周说,其他的朋友都喜欢把周和乐广相提并论。乐广是晋代的大贤人,死后还有不少人怀念他;周是一个谦厚的人,怎么能与大贤人的乐广相比。因此,周听了庾亮这番话后,心里感到很不安,于是对庾亮说:“谁都知道无盐是相貌最丑陋的妇人,西施是才貌双全的美女;如果朋友们把我和深受人们景仰的乐广相提并论,就像把无盐和西施说成同是美女一样;这样说来,等于唐突貌美如仙的西施,唉,朋友们怎能这样说呢!”

天崩地坼

“天崩地坼”,原意是天崩地裂,后用以比喻发生了重大的不可逆转的事变。

此典出自《史记·鲁仲连列传》:“居岁余,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战国时候,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打得惨败,损兵折将四十余万。秦兵又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惊恐不安。魏国派兵想援救赵国,可是领兵的将军晋鄙惧怕秦军,不敢向前。魏王暗中派了一个叫新垣衍的人,秘密进入邯郸,劝赵王说:

“秦兵围困邯郸是为了与齐王争夺帝位,如今齐国已经衰弱,秦国雄视天下,想要当霸主,如果赵国派使臣去称秦昭王为帝,赵国甘为臣国,秦王一定高兴,会将兵马撤回去的。”

赵王拿不定主意。这时正巧鲁仲连来到赵国。鲁仲连是一位气节清高的谋士,在各国之间很有名望,他从来不去做官,就喜欢在各国旅行。鲁仲连听说新垣衍鼓动赵王向秦国称臣,尊秦昭王为帝,心里非常不满,就去找新垣衍。

新垣衍见到鲁仲连,客气地说:“很早就听说过您,您是当今的高士,……不过我看如今留在被围困邯郸城内的人,都是有求于赵国的,可看先生的样子并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为何不早点离开这里呢?”

鲁仲连说:“我走与不走,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全。我考虑的是秦王背弃礼义,靠杀人而论功行赏,以权术使用将士,以酷刑压服百姓,这样的人如果做了霸主,施行恶政,我宁可投东海淹死,也决不做秦国的百姓!我今天所以想见你,完全是为了拯救赵国。”

“先生有什么办法救赵国呢?”新垣衍问。

“我先说服魏国、燕国出兵救赵,齐国和楚国就会紧随其后派兵救援的……”

新垣衍笑了:“我就是魏国人,你有什么办法让魏王救赵呀?”

“魏王如果明白了秦王称帝的后果,他就会同意发兵救赵的。”

新垣衍试探着问:“秦王称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鲁仲连忙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从前的齐威王可以说是仁义的,曾率天下诸侯朝拜周天子。周室又小又贫,诸侯都不把它放在眼里,只有齐威王总去朝拜它。不久周烈王死了,齐威王很晚才去吊唁,周室的人都非常生气,派人告诉齐国说:天崩地裂了,天子睡在草上表示哀节,臣子齐国后到应该被杀头!齐威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骂道:烈王后是一个贱婢!这件事成了天下的笑话。天子活着的时候齐威王朝拜他,死了吊唁迟到了,不仅遭到叱责,还要斩首。天子、帝王都是这样反复无常,对秦国称帝你别抱有幻想,秦王一旦称帝,他还能把你的魏国放在眼里吗?”

新垣衍为难地说:“先生没有见过吗?十个仆夫听从一个主人的,不是十个人的体力、心力不及他一个人,而是畏惧他呀!”

鲁仲连嘲弄地笑道:“照你说,魏国便是秦国的仆夫了?这话太没出息了。秦是万乘之国,魏也是万乘之国,都有称王之名,只根据一次战争的胜利,就想顺从它而称它为帝,可见你这位魏国的大臣还不如仆妾之流……”

新垣衍满面愧色,对鲁仲连拜了又拜,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名士呀,我今后再不谈称秦为帝的事啦……”

秦军听说赵国没有投降的意图,便退兵五十里,这时魏兵也赶来救赵,秦军只好撤退。

赵国得救了,赵王和大夫很感激鲁仲连,想封他官位,又给他千金重赏,可是都被他谢绝了。鲁仲连说:“我所以被天下之士所尊敬,就是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要报酬,谋求利益那是商人的事情,我绝对不会那样做的!”

从那以后,鲁仲连离开赵国,再也没有回来过。

天翻地覆

“天翻地覆”比喻变化很大。

此典出自唐代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这是描写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的两句诗。”

蔡文姬,姓蔡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人,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据《后汉书》记载:文姬博学多才,精于音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入侵。公元196年,文姬被匈奴人虏获,做了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后,生了两个孩子,直到公元208年才被曹操派人接回。蔡文姬在匈奴居住了十二年,饱尝了辛酸,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怀着这种沉痛的心情作了《胡笳十八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了匈奴以后感到变化太大了,好像天地都倒置了,连北斗星都转到南方去了。

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形容人或事物好得谁也比不上。

此典出自《后汉书·胡广列传》:“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

在东汉有一位名声很大的大臣,他活了八十二岁,死时朝廷自公、卿、大夫到博士、议郎上下数百名官吏,为他送葬。朝廷送给他许多名位、荣誉;太傅、安乐乡侯,谥文恭侯,还封家中一人为郎中……史书上说,自汉兴以来像这样的盛况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这位大臣是谁呢?他就是被汉安帝刘祜称为“天下第一”的胡广。

胡广少年时生活很苦,母亲死得早,十几岁他就去当个小官吏,挣钱谋生。他平时喜欢读书,爱好写诗,也很有才华的。

有一天,太守法雄的儿子法真回家看父亲,发现胡广学问渊博,人品也不错,就想推荐他去做官。法雄知道自己儿子眼力很好,就叫他帮助选拔人才。

考试那天,法雄请来很多官吏,让大家考核。胡广就在应试的青年之中。法真一个人躲在窗外,从窗缝中观看每一个人的情况。

考试结束后,法真对父亲说:“胡广这个年轻人很不错,应该推荐他去京师。”

于是胡广高高兴兴地来到京师,将自己的文章呈给了皇帝。

皇帝刘祜看过胡广的文章,赞不绝口:

“文章写得好,真是天下第一呀!”

胡广进京不到一个月,朝廷就封他为尚书郎,后来又升迁为尚书仆射。

到了汉顺帝的时候,皇帝要选立皇后。可是他的四个妃子他都满意,都受到他的宠爱,到底选哪一个才好呢?皇帝想来想去,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卜卦让神灵来帮他下决定。胡广说:“陛下,臣听说您要选立皇后,这是一件严肃认真的大事,怎么可以祈求神灵呢?这种办法可是祖宗没有传下来的,典章上也没有记载。选立皇后应该以德行为标准,那才是符合祖宗的章法啊!”

“好吧!”皇帝被他说服了,最后选立了梁贵人为皇后。

后来,胡广又得罪了皇帝,几次被免罢职。他自从到朝廷做官,一共三十多年,历经了六个皇帝,官位一会高,一会低,一履司空,再作司空,三登太尉,又为太傅。一时成为天下名士。

天有不测风云

“天有不测风云”比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灾祸。

此典出自《元曲选·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小厮恰才无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又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周瑜与曹操大战于三江口。曹操兵多,防守严密,周瑜要攻打他,很不容易。为此,诸葛亮和周瑜商量,采用火攻的战略。一切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但周瑜想起现在正是冬季,自己的船停在江南,曹操兵船却在西北,如用火攻,西北风一来,岂不是引火烧身么?周瑜眼见情势危急,无计可施,病倒在床。诸葛亮去探望他,他又不想说实话,只是应付诸葛亮说:“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保证不生病呢?”而诸葛亮却故意神秘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周瑜觉得诸葛亮言外有意,便连忙问有何药方可治他的病。诸葛亮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诸葛亮早已猜到他的心事,只好告诉他真相,并请诸葛亮告诉他解危之法。诸葛亮笑笑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大风,助都督用兵,怎么样?”周瑜欣喜若狂,便急忙命令五百精壮兵士往南屏山筑坛。

投其所好

这篇寓言讽刺投其所好、吹牛拍马、讨好卖乖的人。

此典出自《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引《笑林》。

有这样一个人想去拜见县官,就问县官身边的人说:“县太爷最喜欢什么?”有人告诉他说:“县官最喜欢《公羊传》。”后来这个人进去拜见。县官问他:“你读过什么书?”这个人回答说:“专门研究《公羊传》。”县官试着问他杀陈佗的人是谁?这个人想了很久才回答说:“我这辈子实在没有杀过陈佗。”县官看出他回答得很荒谬,就又戏弄他说:“你没有杀陈佗,请问是谁杀的?”于是这个人非常害怕,光着脚就跑出来。别人问他原因,他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去拜见英明的县太爷,他就拿杀人的事情盘问我,以后我再也不敢来了,只是碰上他赦免了我的罪,我才出来的。”

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意思是空有名望。形容有名无实。

此典出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枚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又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北伐,屯兵祁山寨中。忽然接到探报,司马懿领兵二十万,向祁山杀来。诸葛亮很吃惊,说道:“司马懿一定会夺取街亭,断我粮道,街亭虽小,却是咽喉要地,万一失守,就坏了大事。”马谡认为深通兵法,小小的街亭一定能守住,因此坚决请战,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给他调拨两万五千精兵,并派上将军王平相助,叮嘱他处处小心,千万不得失误。

马谡和王平来到街亭,看到这里都是偏僻小路。马谡笑道:“丞相真胆小,这样一个地方,魏兵哪里敢来!”王平说:“虽说魏兵不敢来,我们也该在五路总口下寨,以防万一。”马谡却主张在路边小山上下寨。王平说:“当路下寨,敌兵无法偷过,如果屯兵山上,敌兵四面包围,如何应付?”马谡大笑说道:“兵法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敌兵敢来,定叫他片甲不留。”王平说:“这山是个绝地,敌兵如果断我水道,我军就乱了。”马谡说:“你不要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敌兵断我水道,蜀兵必然死战。我熟读兵书,连丞相都经常向我请教,你为什么要阻挡?”王平仍然反对在山上下寨,马谡就拨给他五千人马,在离山十里的地方,扎下一个小寨,与山上大寨形成掎角之势。

司马懿兵到街亭,听说马谡在山上扎寨,便大笑道:“马谡只有虚名,是个庸才,诸葛亮用这样的人,怎能不误事!”司马懿布置妥当,驱动军马,一拥而进,把山的四面团团围住。马谡在山上望去,见魏兵漫山遍野,声势浩大,慌忙挥动红旗,命令蜀兵向下冲杀。蜀兵见魏兵势大,非常害怕,不敢下山。马谡大怒,斩杀蜀军二将。蜀兵惊惧,只好下山冲杀,但魏兵岿然不动,蜀兵只好又退回山上,马谡见情况不妙,命令紧闭寨门,等待援军。

王平带军来救,但兵员太少,被魏将张郃领兵挡住。山上蜀兵被围困了一天,又被断了水道,军心大乱。到了夜间,山南蜀军饥渴难忍,大开寨门,下山投降魏军。马谡禁止不住,心慌意乱。正在这时,魏兵又放火烧山,顿时满山通红,只听见魏兵一片喊杀之声。眼看守不住了,大势已去,马谡只好带领残兵,乘夜从山西杀下山去,慌忙夺路而逃,街亭失守。

偷合取容

“偷合取容”指苟且迎合他人,以求容身。

此典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以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殁身。”

战国末期,在秦国逐步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有两个大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个大将,一个叫白起,一个叫王翦。

白起,又称公孙起,嵋(今陕西眉县)人。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他率领秦军屡战获胜,夺得韩、魏、赵、楚的很多土地。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他攻克楚都,因功被封为武安君。秦、赵长平之战,他率领的秦军大败赵军,坑杀俘虏四十万人。后来,秦攻赵都邯郸,因与秦王和相国范雎有矛盾,被逼自杀。

王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他先后率军攻破赵国、燕国,攻灭楚国。后封为武成侯。在灭楚战争中,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曾问大将李信要用多少人马。李信说,要用二十万。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必须要用六十万。秦王以为王翦观念陈旧,就拜李信为大将攻楚。王翦因此称病告老还乡。后来,李信兵败,秦王又起用了王翦,王翦于是率军将楚国攻灭。得胜回朝后,仍告老还乡,秦王又拜他的儿子王贲为大将。

司马迁在为白起和王翦作完传记后,写道:人各有长处和短处。白起用兵如神,威震天下,但由于不能迎合秦王和范雎的意见,被逼自杀。王翦虽是富有经验的老将,但在秦统一中国大功告成的情况下,告老还乡,迎合秦王以求容身,直至默默无闻地死去。这就是白起和王翦的短处。

菟裘归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