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44240200000062

第62章 智谋方略故事(1)

白鱼入舟

“白鱼入舟”比喻用兵的吉祥征兆。

此曲出自《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率兵东进到黄河孟津渡口(现在的河南省孟县西南),大会诸侯。据说到会的有八百诸侯,盛况空前。这既是一次示威,又是一次政治攻势,目的在于集结力量,伺机征伐残暴无道的纣王。两年以后,周武王发动了灭商战争,纣王走投无路,自焚而死,商朝至此灭亡了。

在周武王率兵东进孟津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武王率兵渡河,当船渡到黄河中间的时候,一条鳞光闪闪的白鱼跳到武王乘坐的船上。武王立即捉住这条鱼用它来祭天。

百战百胜

“百战百胜”就是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也就是只要打仗就会胜利。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每战必胜,所向无敌。

此典出自《孙子·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上卷的第三篇。

主要论述如何用计谋征服敌人。

孙武说:战争中取胜的原则是:迫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举兵去攻打是下策;迫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古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就差些;迫使敌人全旅(古时以五百人为一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些;迫使敌人全连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些;所以,要想百战百胜,只有在进行具体战斗之前,就能够使敌人处于必败的境地,才算是高超的计策。

白雁落网

“白雁落网”告诉我们,猎人用诡计欺骗了大雁;狡猾的敌人也常常是用诡计欺骗我们的。

此典出自《燕书》。

具区湖畔是大雁经常聚集的地方。

到了晚上,它们总在那里选择合适的地方栖息。大雁怕被人捕获,就安排一只雁在周围巡夜放哨,一旦发现有人来,就鸣叫报警。

猎人们熟悉了大雁的这一套方法,于是在捕获大雁的时候,就先举火照耀。这时放哨的大雁看见了火光,立刻叫起来,猎人便很快把火灭掉。群雁被叫声惊起,环顾四周,发现毫无动静,于是又睡了。这样折腾了好几次,群雁以为雁哨故意欺骗它们,就都去啄它。

没过多久,猎人们举着火把来到雁群跟前,雁哨也不再叫了,于是正在酣睡的大雁们就会被一网打尽。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指采用巧妙的办法,夺取了重臣武将的权力。

此典出自《宋史·石守信传》。

宋太祖采用兵变的方式废掉了后周的皇帝,自己正式做了天子,改国号为宋。他担心自己的部下也采用自己曾经用过的办法对付他,因此就千方百计削掉重臣武将的兵权。

公元961年秋天,某日,宋太祖因为散朝较晚,与大将石守信等人一起饮酒,酒意正浓时,宋太祖屏退左右,对这些将领们说:“我若没有你们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我做了天子,却觉得做皇帝实在没有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好觉,无法高枕无忧。”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太祖的话,连忙说:“现在天下已定,谁也不敢有异心,陛下为什么这样说呢?”

宋太祖说:“哪个人不想得到富贵呢,哪个节度使不想做皇帝?即使你们不想,有一天部下逼着你们做,硬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做皇帝又能怎么样呢?”石守信等诚惶诚恐地说:“我们断不敢有这种异心,请求陛下哀怜我们。”宋太祖说:“人生短暂,光阴难留,就像白驹过隙一样。你们不如多积攒一些钱财,购买田地房屋留给子孙后代,自己看着儿女歌唱跳舞,痛痛快快地享受天伦之乐。

这样,君臣之间也两好无猜,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感恩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对我们真是再生之恩啊!”石守信等人明白宋太祖的心意。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主动告病,并请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军职。宋太祖一一批准,授予他们品位很高的闲散官职,并赏赐了非常丰厚的钱财。

闭门种菜

“闭门种菜”比喻掩藏才能,不显示自己的抱负。

也可用于慨叹人不得志。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刘奋刚起事时,曾一度因兵少将寡而被吕布打败,不得不忍气吞声,依附于曹操。

曹操虽然对刘备以礼相待,情同手足,其实他上对刘备却非常不放心,时刻加以戒备和防范。

曹操为人多疑,经常派自己的心腹暗中监视手下的将领,如果哪个将领同前来拜访的宾客一起饮宴,就会找借口处死他。刘备深知曹操的为人,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就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天天关起门来,领着人种菜。

曹操派密探来打探刘备的情况,密探走后,刘备对张飞、关羽说:“我哪是一个种菜人?曹操一定在猜疑我,不能再待下去了。”当天夜里,打开后栅门,刘备与张飞等人轻装骑马,一起逃走了。

乘虚直入

“乘虚而入”表示趁着某些虚弱的地方侵入或进攻。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守州城者皆羸老卒,可乘虚直抵其城。”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统治大大削弱,各地藩镇兴起,各自为政。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盘踞蔡州,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闹得民众困苦不堪。唐王朝虽然多次派兵讨伐,但仍然平定不下来。宪宗元和十年十二月,唐王朝又派李愬前往讨伐。

李愬到蔡州后,故意放风声说:“我是来安抚蔡州军民的,不是来打仗的。”以此麻痹乱军,使他们放松警惕,同时,李愬又积极前往慰问降兵降将,了解吴元济军中的情况。有一天李愬和降将李愬一起聊天,谈到了吴元济军中情况,李愬对李愬说:

“蔡州精兵全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弱老兵,可乘虚直抵其城”。”李愬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这个计策可以实行。李愬作好了进攻的准备,选大雪纷飞的夜晚,带领人马,飞奔蔡州,突然袭击。李愬之军进入城内,竟没有人觉察。凌晨时分,李愬潜入吴元济宅外,吴元济还在熟睡之中。李愬命令下属攻打牙城,夺取武库,烧其南门,百姓争先恐后地前来帮忙。全面进攻一开始,城头上箭如雨下,杀声震天,到申牌时分,吴元济自知无力抵抗,便上城请求归降。

持重待机

“持重待机”比喻谨慎地等待时机。持重:稳重,不轻举妄动。

此典出自《晋书·宣帝纪》:“时朝廷以亮(诸葛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司马懿)持重,以侯其变。”

三国时,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率十多万大军出兵斜谷,与魏国争夺中原。

魏国的军事统帅是后来被追尊为宣帝的司马懿。

司马懿一向都畏惧诸葛亮,这次见诸葛亮来势凶猛,更是心急如焚。当他知道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以后,为了安定军心,便故意对将士们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沿山往东,我没法不担心;如果从五丈原过来,大家可以放心。”当将士们得知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时,便放心多了。为了消耗蜀军的力量,司马懿向将士们下了“只守不战”的命令。

诸葛亮虽然带了充足的粮草,但这样长时间地相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便向司马懿挑战。

魏明帝曹叡知道诸葛亮远道而来,一定会急于求战,便命令司马懿要持重待变,不可轻举妄动。诸葛亮屡次挑战,司马懿都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些妇女的衣服和首饰、脂粉,对其进行嘲弄。司马懿恼羞成怒,上书请战,明帝仍然不准许他出战。就这样对峙了三个多月,由于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不战自退。

哄堂大笑

“哄堂大笑”意思是指满屋子的人同时发笑。

此典出自唐代赵璘《因话录》卷五征部记载:“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以一御史知杂事,谓之杂端。当时规矩,公堂会食,皆绝言笑,惟杂端笑而三院皆笑,谓之“烘堂”。后来,宋朝人曾在《类说》

一书中,将此引作“哄堂”。”

关于“哄堂大笑”,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和《群众通要》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性子急的叫和凝,一个性子慢的叫冯道。一天,和凝看到冯道穿了一双新靴子,就问他多少钱买的。冯道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和凝一听,立刻问他的随身小吏:

“你给我买的那双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

并因此批评了小吏一番。这时,冯道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指隐居后又出来做官从政。也可用来比喻失败后重新崛起。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排调》。

谢安,字安石,晋代阳夏人。青少年时代就聪慧颖悟,才识过人,尤其擅长书法,名气非常大。官府屡次召他做官,他都不肯答应。谢安在浙江会稽东山隐居二十多年。后来,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司马,谢安只好答应了,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谢安即将到新亭去见桓温,朝中官员都去送行,中丞高崧也亲自送他。高崧出发之前,多喝了几口酒,借着醉意,和谢安开玩笑说:“您多次违背朝廷旨意,在东山隐居,大家经常互相谈论说:‘安石不肯出仕,让天下百姓怎么办呢?’如今您出仕了,天下百姓又让您怎么办呢?”谢安笑而不答。后来,谢安担任征讨大都督,在淮河、淝水一带打败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为东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接着,谢安趁着前秦国力衰弱之际,命令谢玄等率诸将北伐。公元384年,收复徐州、兖州、青州、司州、豫州和梁州六个州。公元385年,猛将刘牢之进入河北名都邺,东晋王朝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谢安功绩卓越。那时朝廷内部的和睦状态出现危机,晋孝武帝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并重用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是一个整天只知喝酒的酒徒,专横跋扈,合力排斥、陷害谢安。谢安为了躲避灾祸,外出镇守广陵的步丘。谢安虽然在朝廷处于依附的地位,但是当年在东山立下的游山玩水的志向始终没有泯灭,经常从言语和神情中表现出来。他在步丘筑起新城,把全家老小都接了过去,并制作了浮游沧海的服装,准备在安排好镇守之事后,取道长江东还。不料,雅志未酬,染重病死去,享年66岁。

洞见症结

“洞见症结”本来是指行医的人能明辨病症所在及病变的过程,专用在治病方面的术语。现用以比喻眼光锐利,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此典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相传春秋时,有一个叫长桑君的名医,与扁鹊(姓秦,名越人)交往十几年,扁鹊对他十分恭谨。长桑君把秘密的药方传给扁鹊,还将一包药物交给扁鹊,说:

“你用天上掉下来还没有落地的水调药服用,连服三十天,便可替人治病了。”扁鹊按照长桑君的要求,一连服药三十天,果然出现了奇迹,他竟然能隔着壁看到隔壁的人;接着他专心研究医理,替人看病,只要接触病人,便能清楚辨别出病人的内脏里的患病部位。

杜渐防萌

“杜渐防萌”的意思是,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用以表示防患于未然。

此典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汉和帝(刘肇)即位后,丁鸿被任命为太常。永元四年(公元92年),当上了司徒。当时,窦太后独揽大权,她哥哥窦宪等人都被封为文武大员,权势极大。

看到这种情形,丁鸿非常担心,认为窦氏兄弟权势过大,是产生祸乱的根由。一次,发生了日食,丁鸿以日食为契机,上书皇上,陈述利害。

丁鸿写道:“有些人的行为违背了天的旨意,其结果就会在天上反映出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些人的计谋再诡秘,神灵也看得一清二楚,并且显示征兆,让君主知道,以示惩戒。近来,不到农历十五日,月亮已经圆了,过了十五日,月亮还不亏缺。这种天象说明臣子骄横过度,已经背弃君主,独断专行了。陛下对此没有觉察出来,所以上天屡次显示征兆,以示惩戒。我们君臣都应对此感到惶恐,加强重视,以防止祸患的发生。《诗经·大雅》上说,‘敬畏天的震怒,不敢偷懒自逸啊。’如果陛下勤于政事,身体力行,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之中,防患于未然,就会避免凶险妖妄之灾,除掉祸害,赢来福气。”

皇上采纳了丁鸿的建议,罢免了窦宪的大将军职务,后来窦宪和他的兄弟们都自杀了。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时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事,见解不凡,因而诸葛亮非常器重他。

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远征南中,马谡前去送行。路上,诸葛亮问马谡对他这次南征有什么建议。马谡说:“南中仗恃它路途遥远,地形险要,很长时间以来就不愿意归顺朝廷。即使今日攻破它,使它暂时降服,等到明日,它又会反叛。

现在,您倾全国的兵力去讨伐南中,向它显示强盛和威风,南中知道我们表面势力强大,实际上却空虚,它的叛乱就来得更快了。如果我们将他们斩尽杀绝,则不符合仁者的情怀,而且也不可仓促行事。”

接着,马谡又很郑重地说: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希望此去,能够设法运用心战,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诸葛亮深感马谡言之有理,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重视运用攻心的战术。

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领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孟获想方设法与诸葛亮斗勇斗智,都不能取胜。最终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诸葛亮,使这次南征全胜而归。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都未敢谋反。

好谋无决

“好谋无决”指的是考虑问题多但不善于决断。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是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他为曹操除掉吕布征讨袁绍,立了大功,郭嘉少时见识超群,当时朝政危乱,预见天下将有争斗,便在家乡隐名埋姓,密交豪杰。开始,他想投奔袁绍,见到袁绍后,他又改变了主意。

袁绍手下的谋臣辛评、郭图问郭嘉:“你见了袁绍,对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我看袁绍只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东西那么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欢多虑而缺少决断。与袁绍这种人共济天下大难,夺取霸王之业,太难啦!”说完,郭嘉离开袁绍而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郭嘉,问他:“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可是觉得力量不够,怎么办?”

郭嘉恭敬地回答说:“刘邦、项羽的力量开始相差很大,但是刘邦却胜利了。项羽虽然强大,最终却免不了失败。据我分析,目前袁绍必败,而您必胜;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简内机,唯才而用;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而您策得及行,应变无穷;袁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而您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绍必败!”

曹操听了郭嘉的一番话,兴奋地说:

“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对曹操也非常满意,说:“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帮助曹操取得很大胜利,可惜只活到三十八岁就病死了。曹操对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亲自下表悼念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合纵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