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44240200000074

第74章 智谋方略故事(13)

艾子听后感叹着说:“唉!吃肉人的智慧,不过如此罢了!”

善治伛者

“善治伛者”这个典故指那些打着善治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干坏事的人。

此典出自《笑林》。

平原郡有个擅长治驼背的人。他到处自我吹嘘说:“治不好的,一百个人里不过一、二个。”

有个驼背的人顺着弯曲的身体量长八尺,由头至脚垂直量高六尺,听到了这一消息,就带着很多钱,请求治疗。擅长治驼背的人说:“请你面朝下躺着吧。”说着就要去踩他的背。驼背的人一见惊恐万分,叫道:“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善治驼背的人说:“我只管尽快弄直你的驼背,不管你的死活。”

上树取菱

“上树取菱”说明,不认真调查研究,凭主观臆断办事,结果一无所获。

此典出自《雅欲同观·精选雅笑》。

一个山里人来到江南水乡。

他在一株大树下闲坐,看见一只菱角丢在地上,就拣起来吃了,觉得非常香甜,就爬上树去,挨枝摇着寻找。可是,找了很长时间,再也找不到了。他惊诧地说:“这样一棵大树,难道就只长了一只菱角?”

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意思是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只追求细枝末节。借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时,齐王派遣使臣去拜访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把信拆开,先问使臣说:“贵国那里的庄稼好吗?人民好吗?君王好吗?”

使臣心里不满地回答说:“我是奉命来问候你的,你不问王,先问庄稼和人民,难道是先贱而后贵吗?”威后说:“你的观念错了,没有庄稼哪里会有人民,没有人民,哪里来的国君呢?难道要舍本逐末吗?”

生吞活剥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的抄袭或模仿。

此典出自《大唐新语·谐谑》:“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唐代文人李义府才华横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这首诗广为流传,深受世人喜爱。枣强县尉张怀庆喜欢抄袭名士的文章,他在李义府的每句诗前分别加上两个字,拼凑了一首诗,写道:

“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们见他抄袭得非常拙劣,就编顺口溜取笑他。因为王昌龄和郭正一都是著名文士,人们讽刺张怀庆说:“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失其故步

“失其故步”辛辣地讽刺了那种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模仿别人不成,反而忘记了自己固有的东西。

此典出自《汉书》:“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

从前,有一个人到邯郸去学习步法。

他连邯郸人走路的基本样子也没有学到,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记了。结果,他就只好爬着回去了。

食笋煮箦

“食笋煮箦”用以讽刺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调查清楚便鲁莽从事,及至碰了钉子反而责怪他人的人。

此典出自魏《笑林》。

汉地有一个人到吴地去。吴地的人就用竹笋来招待他。他不认识竹笋,就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吴地人回答说:“这是竹子。”

他觉得味道不错,回家后便拿着床上的竹席去煮,却怎么也煮不烂。于是对他妻子说:“吴地人真狡诈啊,竟然这么欺骗我。”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原是对墨守成规者的讽刺。后多比喻不主动努力争取,而希望得到意外收获。

此典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

宋国有一个人正在田地劳动的时候,忽然看见有一只兔子从田里飞跑过去,不料却碰在树根上,折断了颈骨死了。于是这人马上摔掉耕具,跑到树底下,十分高兴地把兔子拾了起来,接着就守在这树根的旁边,等着再拾到兔子。可是,这兔子碰在树根上死了,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哪里还会一直有兔子碰死在这里呢!

蜀犬吠日

“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

出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唐代作家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屈原在《九章·怀沙》中说:‘许多的狗群起而叫,是向它们觉得怪异的东西狂吠。’我听别人说古代庸国、蜀国的南部,阴雨连绵,很少见到太阳。太阳偶尔出来,那儿的狗看到了,觉得非常奇怪,就对着太阳大叫起来。

我认为这种说法未免太夸张了。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冬季,偶尔下了一场大雪,覆盖了山岭和南方数州,这几个州的狗见到大雪,都惊慌失措,狂吠着、噬咬着、狂奔乱跑,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很多天,直到雪过天睛、大雪消融为止。我看这种情形后,才感觉以前听说的群犬吠日的事情是可信的。”

鼠肝虫臂

“鼠肝虫臂”又称“虫臂鼠肝”,比喻随缘而化,并无常规。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都是对生死看得很开的高士。这四个人互相谈论说:

“谁能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我就同他结成好朋友。”四个人相视而笑,相互心领神会,于是便结交为好朋友。不久,子舆生病,弯腰曲背,头都抬不起来,脸色也非常难看。子祀前去问候说:“您对生病感到十分厌恶吗?”子舆回答道:“不,我有什么厌恶的呢!老天高高在上,昼与夜不断地变化。何况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怎能没有生死的变化!

我怎能对死亡感到厌恶呢?”

又过了不久,子来生病了,气喘吁吁,就要死了,他的妻子儿子围着他哭泣。子犁前去慰问,说:“去!你们统统给我走开!不要惊动了正在变化的人!”子犁倚着门对子来说:“伟大极了,大自然的造化!

又要把你变化成什么,要把你变化到哪里去呢?究竟让你变成鼠肝呢,还是让你变成虫臂呢?”

数典忘祖

“数典忘祖”原意是说,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掉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此典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有一年,晋国的籍谈作为副使跟随荀跞去成周参加葬礼。葬礼后,周天子就脱掉丧服,与客人们饮酒。

酒宴上,周天子使用鲁国进贡的宝壶作酒杯斟酒,心怀叵测地询问籍谈:

“诸侯各国都有礼器进献王室,为什么你们晋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呀?”

籍谈恭敬地回答道:“早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的宝器,可晋国没有接受。晋国远在深山,与戎人和狄人为邻,远离王室,天子的威福不能达到,因此不能奉献宝器。”

“咦?不对,不对,”周天子不满地说。

“晋国的始祖唐叔是周成王的同胞兄弟,怎么会分不到宝器?唐叔接受了文王的鼓和车,接受了武王的皮甲……还有斧钺、香酒、红色的弓、勇士,你们都接受过。这些难道不是周王室对晋国的威福?你是不是都忘记了,亏得你的先祖还是掌管典籍的官呢!你既然是司典的后代,为什么能忘掉这些呢?”

籍谈一时语塞,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好沉默不语。

周天子送走了客人以后,对大臣们说:“我看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吧,他举出了典故却忘记了祖宗……”

籍谈回国后,将这事报告了大夫叔向。

叔向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天子是不能够长治久安于王位的,他把忧愁当快乐,吊丧时候他和宾客饮酒作乐,还向人家要宝器,他也太不知礼法了!就算他能记住祖宗也是没用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此典出自《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春秋时,孔子去楚国,他的学生子路跟随在后面。后来,子路迷了路,碰见一个老头正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他就上前十分客气地问道:“老人家,你看见我的老师孔子吗?”老头十分不高兴地回答说:“你问的是孔子吗?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怎么配做老师呢?”说罢,老头把拐杖立在一旁,又锄他地里的草去了。

天黑了,老头准备回家了,发现子路还站在地边,于是他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住,并杀鸡煮米饭招待子路,吃饭时还叫来了两个儿子来陪客人。

第二天黎明,子路告别了老头一家,接着寻找孔子。当他找到孔子后,向孔子讲述了昨天的事情。孔子对子路说:“从他的言行看,一定是一个隐士。你再回去,请他出来做官。天下多一些这样的人,对仁政是有好处的。”子路又沿路返回,到达老头家里,却再也没看到那个老头。子路只好失望地回到孔子那里。孔子叹息说:“一个人如果有本领不出来做官,是不仁义的。既然他懂得尊老爱幼的礼节都不可以废除,那么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可以废除呢?

只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就不管国家的安宁,这不是太自私了吗?有道德的人出来做官,是为了尽到自己的职责。现在天下征战不已,难道我不清楚吗?”

随声逐响

这则寓言,意在说明耳听为虚、眼见是实有道理。

此典出自《潜夫论·贤难》:昔有司原氏者,燎猎中野。鹿斯东奔,司原裶譟之。

西方之众有逐譟者,闻司原之譟也,竞举音而和之。

司原闻音之众,则反辍己之逐而往伏焉。遇夫浴垩之狶,司原喜,而自以获白瑞珍禽也。尽刍仓以养之。仰晰,为作容声,司原愈益珍之。

居无何,烈风兴而泽雨作,灌巨豕而垩涂,渝豕骇惧,真声出,乃知是家之艾尔。

此随声逐响之过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司原氏的人,夜间里打猎的时候,有一只鹿向东方跑去了,司原便跟踪着大喊起来。

在西边有一群人正在追赶一只猪,听见司原的喧叫声,也就一起大声喊叫着和他配合。

司原听见喊叫的人这么多,于是停止了自己的追赶,到众人呼叫的方向去埋伏下来。于是碰到了一只身浴白色土的猪,司原高兴极了,以为自己是获得了一只白色吉祥的野兽呢。于是,便用仓库的粮谷和草料去喂养它。那只猪见了他,俯首帖耳,发出一种亲昵谄媚的声音,司原便更加珍爱它了。

过了不多久,下了一场大雨,雨水把大猪身上的白色土冲刷掉了,改变了体貌的猪非常惊恐害怕,就发出猪的真声音来,这才知道它原来只是农民家里养着那种普通大公猪而已。

这就是随声逐响所造成的差错呀!

螳臂挡车

“螳臂挡车”比喻不自量力的人。

此典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螳螂是一种昆虫,它的头部形状成三角形,眼珠凸出,触角很长,像两条鞭子一样,前胸细长,腹部肥大,前脚非常发达,像两柄有齿牙的镰刀。《庄子》中说:犹螳螂之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有雄壮的气势,但是力量十分单薄,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很大的作用。

田夫擅功

“田父擅功”比喻方式方法不得当,最后利益为第三者占有。此典出自《战国策》:“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这段话意思是说:

韩子卢,是一种非常擅长奔跑的猎狗;东郭逡,是一种有名的狡兔。

子卢追赶东郭逡,绕着山冈追了三圈,上山下山赶了五趟。兔子在前面舍死逃跑,猎狗在后面拼命追赶。狗和兔最后跑得精疲力竭,都活活地累死在了山上。

有个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捡回家去了。

同室操戈

“同室操戈”是说自家人动刀枪。比喻兄弟争吵或内部纷争。

此典出自《左传·昭公元年》:“休见而叹曰:‘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春秋时,判国大夫徐召犯的妹妹长得非常漂亮,举止十分文静。郑国的公孙楚和公孙黑两兄弟都想前去求亲。公孙楚先送去订婚的聘礼,徐吾犯答应了。公孙黑再送去聘礼时,徐吾犯只好婉言谢绝。想不到公孙黑竟威胁说:“如果你不答应,我将派人来抢你妹妹。”

徐吾犯对此十分担心,公孙家族在郑国势力强大,怎么敢得罪呢?他将此事告诉了子产,子产说:“公孙兄弟应该以礼相让,怎么急起来了呢?这是郑国政治上也十分混乱的表现啊!事已如此,不如让你妹妹自己作决定。”

于是,徐吾犯请来了公孙兄弟,接着让妹妹在帘幕后面观察。公孙黑穿得鲜艳华丽,一副贵公子的派头,出门时向徐家的人施舍了不少钱财。公孙楚一身戎装,左手握弓,右手拿箭,出门时向上一箭射中天上的飞鸟,向下一箭射死池中的游鱼,接着跳上战车飞奔而去。

徐吾犯的妹妹说:“公孙黑的确英俊,但缺乏大丈夫的气概。男人应该有男人的样子,女人也应该有女人的样子,这样夫妇才能和顺。”最后,她嫁给了公孙楚。

公孙黑不服。一天,他全副武装闯进楚家,要杀弟弟,夺他的妻子。公孙楚大怒,手握长矛向哥哥刺去,两人就在室内打了起来。最后,公孙黑斗败负伤逃跑。

屠门大嚼

“屠门大嚼”的这个典故用以比喻将无所有,凭设想聊以快慰。

此典出自《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个人听别人说长安繁华热闹,便走出门信步向西走去,一边做出左右顾盼的样子,一边兴高采烈地畅怀大笑。

他知道肉味鲜美,于是就跑到屠户门前,一面大口咀嚼,一面不停地赞赏肉的味道。

推舟于陆

“推舟于陆”意思是,推着船只在陆地上行走。用以比喻劳而无功。

此典出自《庄子·天运》。

孔子从鲁国西行到卫国去游说,推行先王的仁义之道。他的学生颜渊对鲁国的太师说:“老师,孔子要到卫国去推行仁义之道,您看行得通吗?”

鲁国太师师金回答说:“孔子是很聪明,又有智慧。

但是很可惜,他推行仁义之道一定会遭到困穷。”颜渊不解,问道“推行先王的仁义之道反而要遭到困穷,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金以祭祀用的草狗为例,向颜渊讲了一通绝妙的道理。他说,祭祀之前,人们对祭品草狗等是十分珍视的。祭祀过后,它就失去了作用,甚或被随意践踏,用来烧火做饭。孔子推行的仁义之道,正是先王已经用过、并早已丢弃的草狗,孔子拣起来使用它,定会遭到不如意。为了进一步说明白,师金说:“在水中行走,最好的工具就是船。在陆上行走,最好的工具就是车。船行于水,车行于陆,千里的路也不成问题。如果因为船可在水中行走,就把它推到陆地上,叫它像车一样行走,结果一辈子也走不上几尺远,这是寻常的道理。

古时与今时相比,不就像水中和陆上的关系吗?周代与鲁的关系,不也像船和车的关系吗?形势不一样了,礼制也应该有所改变,而孔子想把周代的一套办法搬到鲁国来推行,这就等于把船推到陆地上,让它像车一样行走,其结果不但劳而无功,连他自己也一定遭到祸殃。”

剜肉医疮

“剜肉医疮”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来救一时之急。

此典出自唐代聂夷中《咏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这段话意思是说:

二月蚕儿还没有抽丝;五月禾稻还没有成熟,可是农民们为了肚子饥饿,不得不把未收的稻谷预先贱价卖给人家。为了解决燃眉之急,顾不了将来的损失,这好像是为了医好眼前的疮子,却要剜掉心头上的一块肉。

玩火自焚

“玩火自焚”这个典故用以比喻干冒险的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有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之意。这句成语有时也写为“玩火者必自焚”。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夫戢,将自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