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一些人喊出这样一句话:“生活真是太累了!”其实,生活本身并不累,它只是按照本身的规律在运转。说生活太累的人其实是心累。很多时候,一个人活得不幸福并不是因为幸福的条件还没有齐备,而是因为其内心的要求太多。
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一个人如果懂得了忘怀之道,对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所有的不快自然会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气蓬勃的新生。
有道是:“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但凡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是很多。尤其是在感情上受到了欺骗,就更难做到放得下了。正因为如此,一幕幕的人间悲剧经常在我们周围上映。
佳静是一位美少女,她有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段和文雅的气质,她总是轻声细语低头蹙眉一说话就脸红,很是让人怜爱。她的气质与瓜子脸很像我们都爱的林黛玉,于是我们叫她“黛玉”。她不反对,只是脸更红,语更轻,也更喜欢一个人傍晚沿着湖边漫步。不少男同学都爱她,她收到的情书弄得我们心里酸酸的,晚上寝室熄灯了,她总在蚊帐里打着手电悉悉啐啐,我们猜她肯定在一遍遍地读情书,搞得大家难以入眠。
后来,校报的主编,那个总戴着眼镜的风流才子打动了她的芳心。他们表现得十分浪漫,在清晨湖边的小山坡上朗诵普希金的《窗》,在傍晚的小树林里手拉着手漫步;在挤得满满的图书馆里两人面对面地坐着,时不时意味深长地对笑一下:两人同打一把伞,共买一碗菜,只买一套教材。这一对恋人是那么地忘情,那么地醒目,虽然大家不免有些嫉妒的议论,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金童玉女,希望他们成为眷属。
不过,一年后这位黛玉就从羞涩变成了抑郁,公众场合也不见了他们亲密的影子,她回到宿舍就躲进蚊帐不再有动静,夜深了还听到她时不时发出幽幽的叹气声。我们猜出了原因,可没人敢问她,大家知道她敏感而脆弱。不久我们又都看到了那位才子风流的身影,他与外语系的慧一起,打羽毛球,跳探戈,说起话来中英夹杂。大家对“才子”充满了愤恨,跑去质问他,他做作地耸耸肩,用食指抬抬鼻梁上的眼镜说:“我听爱情的呼唤!”还说佳静没有魅力,慧才能激起他生命的热情,气得我们恨不得把他按在地上痛打一顿。可怜的佳静受不了打击,患了严重的失眠症,没法上课,只能回家休学。
毕业了,佳静留在低一年级,在她快毕业时同学们去看她,发现她已经不太正常,她一人住一单间,表情像个受惊的兔子。又变得多了洁癖,她不让我们坐她的床,床用塑料布盖着,她不停地抹桌子椅子,不停地洗手,还是如以往一样只字不提“才子”。回去的路上,同学们都没了言语,都感觉“黛玉”的前景很是可怕。
但没想到佳静最终选择了死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她跳进了冰冷的湖里,口袋里装的是黛玉的“葬花词”。
佳静殉情这个惨烈的故事,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讲都是个教训,它提醒我们,凡事都应拿得起,也得放得下。
每个人本来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为某些心理压力渐渐形成情绪问题。有时反应暴躁,有时反应淡漠,导致心恢意冷,万念俱灰,失去了乐观向上的生命斗志。为了避免意志消沉,必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放得下,可以使我们随时保持冷静,消除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情绪,让我们在失意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
脑子的作用,不只是帮助我们记忆,更是帮助我们忘怀。应时时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绪,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不要让自己被种种纷扰所困,而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地投身于生活,才能精力充沛地去工作和学习。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老是抓住一些事情念念不忘,实际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故事里面的佳静,为了一段情而葬送了如花的生命,这不值得,这样的殉情不可取。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间的仇怨。念念不忘,只能被它啮食,以致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陷自己于更难自拔的境地。
从心理学角度看,你若是总沉浸在悲愁憎恨中,长期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就会与生活脱节,就会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忘怀,它是忙碌的树荫,它让我们在燥热疲倦时,有机会休息,使活力恢复过来。你如果懂得了忘怀之道,对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所有的不快自然会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气蓬勃的新生。
摒弃攀比,学会自我释放
盲目攀比只会使自己的欲望得寸进尺,而那些欲望不仅仅扼杀我们所有的快乐、幸福,甚至还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夺走自己的生命。
《牛津格言》中说:“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幸福的想象总是超过实际情形。”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幸,却对他人羡慕不已。其实这是一种羡慕盲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即便是那些看似风光无限的明星、名人,他们的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谁都没有想到著名导演谢晋的儿子竟然智残;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走得如此糟糕呢?攀比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本应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有两份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让我们感觉到盲目攀比的危害及可怕。
第一份说:“人可能是一种很好的群居动物,但喜欢分析别人的经济情况,会产生不平衡心理,可能导致自己快乐水平降低。”这份由巴黎经济学院安德鲁·克拉克和克劳迪娅·森尼克完成的报告发现,75%的欧洲人认为对收入进行比较是件重要的事。
经济学家称,穷人更有可能拿他们的薪水和周围那些富人进行比较。但是,他们对许多调查进行的分析显示,被同事收入多少困扰的员工生活快乐水平较低。该报告指出:“认为对收入进行比较越重要的人,满意度的水平就越低,例如生活满意度、全面健康、一个人标准生活的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和对努力以及成绩的考虑等。”
和那些羡慕同事的汽车或住房的员工一样,拿自己的收入和朋友以及家人相比的人快乐水平也降低了两倍。
第二份由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玛丽·戴利和丹尼尔·威尔逊以及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诺尔曼·约翰逊完成研究,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死亡证明书同美国各地的收入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不管他们自己的收入水平是高是低,如果周围邻居比他富有,那么他自杀的概率就高。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当地收入水平的增加,自杀案例越来越多。”
攀比之习古已有之,早不新鲜,但于今尤盛。
摒弃攀比,学会正视自己,学会自我释放。只要退一步想,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太在意。真正需要我们在意的,是怎么才能及早去除盲目攀比、自我折磨的扭曲心理。
一个老人赶着骡子外出,不一会儿,后面来了个骑马的,马跑得快,没多大工夫就超过了骡子,老人很生气,对着骡子大骂:“都是四条腿,为什么跑不过人家?今天你要是赶不上那马,回去就把你宰了!”但是不管老头怎么使劲地抽打骡子,可骡子怎么也跑不过那马。过了不久,老人看见前面出现了一个推车的,路不平坦,所以无论推车的怎么使劲,车子依旧行动缓慢,很快就被老人和骡子赶上了。老人乐了,笑着说道:“人能胜我,我也能胜人啊!”
每个人都有胜别人一筹的优点与技能,就像赶不上马的骡子,所以我们不应该为某一些方面不如别人而抱怨。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跟别人比,会使得自己不快乐。跟自己比,看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会很快乐。
梁辉是一个公务员,过着安定日子。有一天,他接到一个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参加同学聚会。十几年没有见面,梁辉满怀重逢的喜悦前往聚会。以前的老同学下海经商,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事业有成者的派头。梁辉回到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长吁短叹,遇人便倾诉心中的不平。
“那小子,考试就没有及格过,凭什么拥有那么多钱?”他说。
“虽然我们的薪水不能与富豪相比,但不也过得很好吗?”他的同事安慰他说。
“很好?我的工资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梁辉心痛得跳了起来。
“我们这些坐办公室的,有钱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倒是看得很开。而梁辉却整天郁郁寡欢,后来竟患了重病,卧床不起。
盲目攀比只会使自己的欲望得寸进尺,而那些欲望不仅仅扼杀我们所有的快乐、幸福,甚至还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夺走自己的生命。摒弃攀比,抛开那些不必要的烦恼,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不要一味追求太多的欲望
过多的欲望积聚在一个人的内心,势必毒蚀他的心灵。
有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傍晚,两人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僧人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便拦住那个僧人问道:“你这个出家人,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栽一棵小树,挖坑的时候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
两个人听了,都睁大了眼睛,面面相觑,他们既想得到黄金,又为僧人的行为感到纳闷,他们心想:“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这是多好的发财机会啊。”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
僧人说:“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会吃人的。”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两个人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一大坛子黄金。
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天黑再往回运吧。我先留在这里看着,你回去拿点饭菜来,等我们吃了饭,到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
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这样,黄金就全都归我了。
回去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全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很快,他就感觉到自己肚子里像火烧一样的疼,这才知道是中毒了。临死前,他想起了僧人的话,原来这东西真的会吃人啊。
贪欲会让人失去理智,把人带进罪恶的深渊。如果有了过多的欲望,那它们就会转化为人生的一杯毒酒。有时候,这杯毒酒可能并不是立刻致命的,不过一旦饮下了它,它就会逐渐浸入你的肌肤和骨髓,侵蚀你生命的光辉。
在一个秀丽的湖边,住着一户靠手艺维持生活的小裁缝。他家里妻儿老小6口,全靠他起早贪黑地帮人锁边、补补丁、修修改改等挣些零钱维持生活。
小裁缝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忙中偷闲,到了晚上,他们一家人都会到湖边去坐坐,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中就忘掉一天的疲惫。
不过,在农忙时,裁缝的生意会有点清淡,光花不挣,他心里就会有些着急。裁缝的邻居是一个百万富翁,生意不受季节影响,白天黑夜忙于算账点钱。这让裁缝非常羡慕。
一天晚上,裁缝又碰到富翁,见他不太忙,便说:“好邻居,我多么羡慕你,一天到晚不停地赚钱。”富翁便开玩笑说:“咱们换换,你过我这种生活试试。”裁缝高兴极了,迫不急待地要求马上就换。
第二天晚上,裁缝发现自己的院里有一个小口袋。他打开后,却发现是一捆捆的钱。他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又想,在自己家捡到的,花起来也名正言顺呀!惊喜之余便和老婆赶紧将小口袋搬进屋里。老婆说:“用它买田置地吧!”裁缝回答:“不行,一下子置这么大的家业,容易引起别人怀疑。”他说:“我想雇几个人,先开个服装厂。”老婆说:“现在羊毛很值钱,买地养羊才划算。”最后,裁缝的孩子和父母也加入进来,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家人对这笔钱的开支争吵不休。不得已,裁缝便把钱先交给妻子,让她保管起来。得到钱的欲望是满足了,但怎么花钱的烦恼却像绳子一样缠绕着裁缝。这天晚上,他也无心去湖边听京剧了,一直想是先开服装厂还是先买地养羊。之后,又担心花不出去的钱在家里存着是否安全,每天和老婆都不敢离开家。晚饭后,他们就关上门,忙于点袋子里的钱。每天如此,既怕丢失,又想如何能赚更多的钱。
一个星期后,被烦恼折磨的裁缝再也无法忍受,决定先买地养羊。这天,他来街上散心,碰见了富翁。两人互相问候后,富翁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道:“是不是失眠了?没去湖边听京剧吗?”裁缝说:“咳!别提了,说不清为什么总是睡不着?”富翁开导他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想想农庄有多少绵羊,数数它们,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裁缝道谢后离去了。
过了一个星期,他又来找富翁。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不振了,富翁非常吃惊地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的吗?”裁缝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是呀!还数到三万多头呢!”富翁又问:“数了这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裁缝回答:“本来是困极了,但一想到我要是养三万头绵羊一年该出多少毛呀,不剪岂不可惜?得用多少人,何时剪完?”富翁于是说:“那雇人剪完不就可以睡了吗?”裁缝叹了口气说:“但头疼的问题又来了,这三万头羊的羊毛要制成毛衣,得用多少机器?找谁管理工厂啊?再说做成后到哪儿找这么多买主呀!如果不合格人家不要,岂不可惜?一想到这儿,我哪儿能睡得着啊!”
富翁听后,笑着对裁缝说:“你怎么总是一个欲望接一个欲望,永不满足,没完没了地折磨自己呀!这下,不会再跟我换一种生活了吧。”裁缝恍然大悟说:“太多的欲望把自己锁住了。”富翁说:“可不,我哪有时间像你一样快乐、自在。”
从此以后,裁缝家里平静下来。每天晚上,又响起了愉快的歌声和爽朗的欢笑声。
其实,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适量的财产,这都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过多的欲望积聚在一个人的内心,势必毒蚀他的心灵。对于金钱,就像其他的所有欲望一样,适可而止,够用即可,实在没必要为了敛聚金钱,丧失了生活的时间和乐趣。
人生在世,最大的智慧是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或不需要什么。不论名利还是其他的,正当的欲望都是合理的。如果一味追求太多的欲望,那就像饮下了一杯毒酒,生命进入了慢性自杀的过程,以后无法再得到更多的快乐。
贪婪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有
在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只知一味地索取更多,然而越是想要占有,越是失去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