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4435600000005

第5章 学会感恩弘扬孝道

廖伯康

一、为什么要学会感恩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美德中,历来有一种感恩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里也蕴藏着感恩文化。传统美德离不开感恩思想、感恩文化原因很简单:我们生存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那里没有完全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爱心,我们随时也在帮助别人。这种关系来源于人际间的互爱关系。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世界,为自己考虑时也应该为别人考虑。学会感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大有好处。一个人一生中时时处处都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由于有了这些,生活才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无助和失望。可以说,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应懂得感恩,人人都应学会感恩。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更有意义。我们的道德情操才会因感恩而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感恩本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美德,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不少感恩缺失的现象。近几十年来,感恩思想被削弱和扭曲了,这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过分强调斗争哲学,尤其是与“文革”中缺乏和谐共处的意识有关,也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少数人见利忘义不无关系。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觉得有强调感恩、学会并懂得感恩的必要。

在感恩的诸多方面中,我认为首先应感谢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因此报效祖国、尽忠祖国是感恩中的首要大意。

我们应感激社会,因为社会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种种有利条件,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帮助。懂得对社会感恩,才会乐群敬业,努力多作贡献回报社会。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一个人从婴儿到幼童、到长大成人,受到父母的精心培养和百般呵护。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最自然的表现,行孝即是对父母感恩的必然结果。

二、弘扬孝道

(一)孝,是人类独有的理念和行为

天生万物,只有人类才有“孝”的理念和行为。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牺牲自我,哺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作为子女若要能善待父母,恪尽孝道,往往不完全是出自天生的品性,更需要教育和引导,这也就是对感恩意识的提倡和弘扬。实际上,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世人皆有父母,世人都是从身为子女再成长为人父母的。只不过是社会角色的自然转换罢了。在这种反复循环的转换中,重要的是要能自觉地传承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就社会总体而言,老一代衰老人群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需要下一代青壮人群提供。这一供需链条是不能中断的。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供需关系由个体发展为集体,更需要集体的“儿”养集体的“老”,相应的,也要求集体的“老”更爱集体的“儿”,即孔、孟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具有博爱精神的孝,是一种感恩的“孝”,也是对“孝”的社会要求。

所以,人类社会的孝道行为,既是人类社会“文明生存”的永恒需求,又是人类智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人类世代大力教育培养的结果。因而“敬老”比“爱幼”需要更大的人为推动力,这就需要我们感恩之心的高扬。

(二)中华孝道文化源远流长

“孝”字,在我国甲骨文、钟鼎文中就已经出现。《尔雅》解释“善事父母为孝”。《汉语大字典》和《文字源流浅说》都认为“孝”字是根据儿子搀扶老子,或儿子用头承老子之手、以扶持其行走,或子背负其父的会意而造。古今皆以“善事父母”为孝。“孝”在古代还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尊祖敬宗”。如家族兴建祠堂、供奉祖先灵位、凝聚族人、激励后生,撰写族谱、以明血缘长幼等都是尊祖敬宗行为;其二,“传宗接代”。繁衍后代,这在古代,由于灾荒、瘟疫、战乱,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出生率、成活率都低。人口大量减员,往往导致社会危机。因而无论国家、氏族、家庭,都无不力求人丁兴旺,确保世代不绝,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对于今天我国人口过剩,必须推行计划生育,这又另当别论了。

从“孝”发展为孝道文化,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始于五帝时期,成熟于周朝,全面强化于汉代。“孝”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术法宝。继之“以孝治天下”、“三纲五常”、“移孝作忠”等政治要求,伦理规范不断涌现。至宋代理学大兴,使传统的“孝”论证哲理化、施教通俗化、义务规范化。由于封建统治“移孝作忠”的理论为其统治服务,渐次演绎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极端化、专制化的“愚忠愚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儒、佛、道三家在弘扬孝道上面结成了空前大同盟。在强大的儒家文化的环境中,对于孝道,佛、道由反对而妥协,由妥协而趋同,由趋同而争先,致使孝道家喻户晓。元明清各代承其理教,未有削弱。即使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传入的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也无不顺应中国时尚而提倡孝敬父母。直至清代后期,特别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列强纷至沓来,国人以为中国之贫穷无能,应归咎于孔孟之道,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高喊“打倒孔家店”,孝道文化之花也随之暗淡失色了。

(三)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两重性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又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具有两重性。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它包括:1.敬亲。即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真挚的爱;2.奉养。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起码要求;3.侍疾。即父母年老生病时,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子女要“立身”,要成就一番事业,使父母感到高兴、光荣。不能庸庸碌碌,无所事事;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言行时,不能盲目服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过失;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送葬,并行丧礼,也是孝道的要求。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修身养性。从个体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可以提高道德水平;二是融合家庭。实行孝道,有助于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安定;三是报国敬业。孝道倡导,在家敬父母,在外敬业报国,尽忠职守;四是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推行孝道,可以规范社会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促使社会由乱到治;五是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孝道文化始终延续至今。

但是,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有其消极方面。包括:1.愚民性,孝道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便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2.不平等性,孝道思想中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下”对“上”,“卑”对“尊”却更多地表现为单向性服从,缺乏平等的价值观念;3.封建性,孝道文化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4.保守性,孝道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强调圣贤思想理念的守成,不思进取,也有落后的色彩。

(四)中国传统孝道出现断层的原因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在一段时期内出现断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消极作用日益突出。如不加以鉴别,去其糟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会出现种种矛盾,很难延续其生命力。

其次,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缺乏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以至有些良莠不分,矫枉过正。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存在“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文革”的十年浩劫,对孝道文化实际上是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使人们难以正确理解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不过,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优秀成分,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要归功于随着文明的发展大多数社会成员已存在于相互关系中的感恩之心。

三、学会感恩,弘扬孝道的现实意义

知恩图报,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这种美德都不能丢。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能有助于人际、代际的相互理解与和睦共处。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由于所处的地位及彼此的阅历的差异,产生矛盾是难免的。如果着眼于别人对你的帮助,常怀感恩之情,就有了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钥匙,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开展“换位思考”,找到和睦相处的契机和方法。在家庭内,对父母常抱感恩之情,敬老爱老便不仅是一种义务,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行孝也是自身的一种道德需求。否则,错过时机,会产生“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其次,学会感恩与弘扬孝道,有助于社会和谐。感恩与行孝都源于爱心,启迪人们不能只顾自身的利益,而应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这样,必然会增加人们的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人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质,自觉地为尊老爱幼,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奉献。现在,有不少小学开展了以“五心”教育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即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通过这种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胸怀大志,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我们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部分,正日益碰撞,因而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选择。感恩图报与传统孝道文化中提倡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凝聚作用。那么,学会感恩与弘扬孝道应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

学会感恩与弘扬孝道,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当代社会比之改革开放以前有着公认的巨大进步。但也存在不少的矛盾,例如上访的人不少,自杀率不低,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怎样化解诸多社会矛盾呢?除了加强反腐倡廉,缩小贫富差距,切实帮助弱势群体外,推广感恩教育与孝道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方面。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踊跃参加抗震救灾。这种善举义举,不仅帮助灾区群众解决了困难,也对全社会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感恩教育,把爱心与灾区群众连接起来,传播温暖,鼓舞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是很有帮助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已有老龄人口二亿三千多万,约占总人口11%以上。我们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0%。怎样安排和解决好亿万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目前,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口70%以上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人生活保障能力较低,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而家庭养老的功能却有日益弱化的趋势,歧视老人、虐待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会感恩,弘扬孝道,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便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以上是我对感恩与孝道的一些粗浅认识。谈这些,无非是希望与大家交流,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引起社会对发展感恩文化、孝道文化的关注,对加强感恩教育、孝道教育的重视。在移风易俗方面,有所裨益。至于发言疏漏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