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4435600000007

第7章 孝慈推己及人,爱心构建和谐(2)

三是人到中年的子女为谋生艰难打拼,对老小两代的孝敬与关爱常感力不从心,特别是上亿农民工进城,在农村留下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他们不仅很难得到亲情的抚慰,在受教育和养老问题上也存在许多实际的困难。

四是家庭结构小型化、松散化,子女和父母分开居住的越来越普遍,奉养老人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幼吾幼”确实尽心尽力,“老吾老”尚有很大反差。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改进,城市老人对子女物质供养的依赖度渐减,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依靠子女经济赡养的程度也有所降低,相比之下,对心灵沟通、精神慰藉、疾病照料的需求突出起来,在这些方面行孝尽孝,更显得难能可贵。

既然有这些困惑和尴尬,在部分人中间也确实蔓延着种种“非孝”行为,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孝老爱亲走到了穷途末路,似乎束手无策了呢?事实并不是这样。我很理解有些朋友发出盛世危言,大声疾呼“孝道回归”的苦心热肠,但冷静地分析起来,认为当今社会“孝心消失了”、“孝道大滑坡”也未必是反映全面实际的看法。道德作为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一样,也是根源于物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并为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极其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面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程度都大幅度提高,这就为公民道德建设,包括弘扬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提供了强大的促进因素和有利条件。我们既要居安思危,正视问题,又要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化解矛盾,变危为机。我们的国变强,家变富,使孝敬和赡养老人、钟爱和培育儿孙,都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交通通信空前便捷,节假日全家团聚、外出旅游,其乐融融的情景,是挣扎在生存线上过苦日子时不可想象的。在以民主法治为标志的政治文明环境里,人们孝老爱亲的真情能够自由舒畅地表达,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大为增强,这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孝”被打入“冷宫”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2001年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遵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原则,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方面,分别提出了5个德目,构成15项共60字的道德规范体系,其中家庭美德的德目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孝道在此已呼之欲出。2007年和2009年中宣部牵头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进一步明确树立起“孝老爱亲”的旗帜,这对弘扬孝道文化所起的激励、动员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从宏观环境考察弘扬孝道文化的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可以从当今老、中、小三辈人的主体状况作些分析。由于每一辈人的经历不同,思想和性格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人总有贤、不肖之分,“矛盾心态”、“问题人物”乃至“害群之马”都会有。但从主流来说,当今老的一辈人历经风雨才见到彩虹,是珍重晚晴、知足常乐的一代。他们对儿女辛劳体贴而无苛求,对孙辈疼爱而不求回报。他们大多愿在与老年朋友的交往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就放心和满足了。现在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是担子很重、知恩图报的一代。他们知道自己承前启后的责任,见贤思齐,尽管在孝老爱亲方面总有不到位、不周全的地方,但大都在内心深处会感到歉疚并设法改进。而被称为“80后”、“90后”的一代人,有的已踏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多数则还在各类学校接受教育。事实说明,沐浴着改革开放阳光成长的这代人,总体上是智商、情商较高,聪明上进,很有希望的一代。在抗震救灾中,不仅妈妈护孩子、老师救学生,也有孩子救孩子、学生救老师,以及众多青年志愿者奋勇抢救孩子和老人的英雄事迹。在生死关头,显示出青少年一代是值得信赖的,只要善于教育和引导,他们是能够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

三、弘扬孝慈文化的对策建议

道德的养成、社会风尚的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采取扎实的措施,搭建有效的平台,创新方式方法,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效果。根据一些地方的实践探索,我对弘扬孝慈文化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既然中华伦理文化以孝慈为本,孝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不要讳言孝道,而要名正言顺地提倡和弘扬孝慈文化,树立孝老爱亲、慈幼敬长的道德规范。为了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排除对孝的片面或歪曲的理解,应结合时代特点,对孝的内涵和要求加以阐释,如陈德述先生从传统经典中归纳的八条:“敬爱”、“奉养”、“侍疾”、“承志”、“立身”、“谏诤”、“安葬”、“追念”,都可以一一展开,让人们懂得什么是孝,怎样尽孝,从而知所趋赴,躬行践履。

第二,孝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孝老爱亲的日常行动就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孝道教育不但要进家庭,还要进幼儿园、进学校、进社区。德育课本里要有孝慈的内容。教小学生诵读新编《三字经》、《弟子规》也是可行的办法。2006年全国老龄办、中宣部等单位合作举办的“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是个有效的载体,类似活动要长期、扎实地开展下去。

第三,从基层到全国把评选、表彰包括孝老爱亲模范在内的公民道德模范的活动制度化,树立榜样,广为宣传。学校里实行少年德育考核制度,评选孝星、德星、智星、体星、美星等,孝星为众星之首。基层社区采取孝贤榜、公开栏、星级家庭评选等办法弘扬善行,树之风声。还要组织孝老爱亲模范巡回报告、作电视讲演,请学者专家开孝道文化讲座、开研讨会,通过媒体扩大影响。电视、电影、戏剧、歌舞、曲艺多搞一些以孝老爱亲、家庭和谐为主题的有感染力的文艺节目。

第四,重视并系统地加强老龄工作,领导干部应率先做孝老爱亲的表率。四川省在2003年就制定了《关于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带头敬老养老助老的意见》,规定“要把尊老敬老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一律不予提拔任用”,“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党内或行政处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落实以人为本,要把关心下一代和关怀老龄人当作重点关注对象,把为老人安享晚年办实事的情况和老人幸福指数、社会对老龄事业满意程度等纳入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中。

第五,按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在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的同时,对社会上存在的忤逆不孝的行为,应进行强烈的谴责,对严重到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惩处。辽宁省人大去年已通过施行地方法规《赡养法》,将不赡养父母的不孝行为列为惩处对象。

第六,把孝慈文化的内容灌注到传统节日之中,形成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赞同网上得到数百万网民支持的把“重阳”命定名为“中国孝慈文化节”并开展相关活动的建议。有些大学,在中秋节开展“写家书、献爱心、见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效果不错。春节省亲,清明扫墓,还有母亲节、父亲节感恩,儿童节慈幼,都是可以发挥文化创意、举办主题活动的场合。要注意引导爱心的扩展和升华,推己及人,让孝慈的美德常驻人心、孝慈之花竞相绽放,促进和谐家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章玉钧:四川省民俗学会会长,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