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
4474800000011

第11章

第1章第4节进口药效果更好?价格偏见

你或许有着这样的思维:

4 000元的沙发比400元的舒服。

知名设计师设计的限量版牛仔裤肯定比沃尔玛的普通货缝制得更好,穿着更舒服。

高级豆浆机肯定比低档货好用。

全聚德一两百元一只的烤鸭肯定比王老五面条铺十五块一只的烤鸭美味得多。

……

这些都只是无关痛痒的消费体验,而延伸到与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医疗行为中,你是不是也一样的相信,越贵的药会对身体有更好的效果?

真的是这样吗?价格低廉的止痛片就不管用,价格高的就立竿见影吗?感冒时候,平价药房买的感冒药就不见好,医生开的高价处方药吃了就真的好多了吗?患哮喘病的外婆,普通药品对她并不见效,著名厂家刚上市的新药就能药到病除吗?

换言之,药品也和沙发、牛仔裤、烤鸭一样吗?我们能够断定高价格等于高质量,我们的预期可能被直接转换成产品的客观功效吗?

事实是,你可以穿低价牛仔裤,也可以将就用便宜些的沙发。但当事关身体健康,你还能够讨价还价吗?普通的感冒先放下不说,如果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刻,还有多少人锱铢必较?我们总想为自己、为家人倾尽全力解除痛苦,哪怕用最贵最好的药。

可是,经济学家没有那么感情用事。他们一定会问,最贵的药一定是最好的吗?

美国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普通的维生素C胶囊包装成能有效消除电击疼痛的“维拉多尼”特效药,并标价2.50美元。实验中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声称“维拉多尼”能有效降低疼痛。但是,当该药的标价改为折扣价10美分的时候,这样说的人就只有一半了。

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价格偏见”。丹?艾瑞里等人还研究发现,价格与安慰疗效的关系因人而异。备受疼痛折磨的人,对价格与安慰疗效的关联有特别深刻的体会。换言之,人们接受疼痛折磨越多,对止痛药品的依赖就越大,这种关联感也就越强烈:价格越低他们感觉受益越少。

事实上,我们在价格上打了折扣,注定得到的东西就差吗?如果我们依赖自己的非理性直觉,实际上就是这样。如果我们看到半价商品,本能地会断定它要比全价的差——事实上,当我们把它看得差了,它也就真的差了。

价格偏见有效地驱动了安慰疗法安慰剂、止痛药和能量饮料的功效。这看起来是个骗局,却真真实实能够在我们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或许每一个医生都并不喜欢这样如江湖郎中、巫医骗子一般的“江湖骗局”,但如果它被科学证实确实有效,是不是医生们都要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良知呢?

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无论是面对身体诊疗还是日常消费,我们应当要注意识别价格偏见。如果我们定下心来,理性地拿出产品与价格作一番比较,就能克服无意识的冲动,不再把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内在质量挂钩了。

智慧小品:警惕越贵越好现象

“进补药材不是越贵越好:”有关专家认为,“秋冬进补,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在于药材有多名贵,主要还是要因人而异。”专家进一步解释说,中医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等9种不同体质,进补的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体质的药材和进补方法,而不要以药价推断药效,有时候两三百元的常用药材就可以调理一个冬天了。

“新药、贵药谨慎用”:在用抗菌药时,很多人还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越贵的药,越新的药,越能治病。专家指出,新药的开发成本高,宣传成本也高,售价通常都要比老药贵。价格并不是决定药效的因素,贵药不一定适合你,对症用药是最重要的。

“购买血糖仪并非越贵越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血糖仪日常监测血糖是必不可少的,而选择一款合适的血糖仪,对控制病情起着重要作用。专家指出,购买血糖仪并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患者应该了解各种血糖仪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比如,想方便一点,可以选择能够自动调码和连续测试的血糖仪;老年人可以选择试纸比较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