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佳选择与放弃
4475500000014

第14章 放弃幻想,选择正确的思维(5)

坚强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贝多芬以他那孤独痛苦,然而又是热烈追求的一生,给世界留下一句名言:“用痛苦换来欢乐。”它曾经鼓舞无数人奋起和自己的不幸进行斗争。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勇敢地面对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依然保持生活的勇气,保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他就是生活中的强者。相反,有些人在失恋、失学、疾病,或工作中的挫折、失败,或其他生活不幸事件的打击面前,之所以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弄到十分可怜的地步,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坚强刚毅的性格。

没有一个人生而刚毅,也没有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出刚毅的性格。我们不要神化强者,以为自己成不了那种钢铁般坚强的人。其实,普通人所有的犹豫、顾虑、担忧、动摇、失望等等,在一个强者的内心世界也都可能出现。伽利略屈服过,哥白尼动摇过,奥斯特洛夫斯基想到过自杀,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是坚强刚毅的人。刚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间并没有千里鸿沟,刚毅的人不是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只要加强锻炼,从多方面与软弱进行斗争,那就可能成为坚强刚毅的人。

如果我们想培养自己,改变命运,可以在生活中采用下列方法培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性格:

(1)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局面越是棘手,越要努力尝试。过早地放弃努力,只会增加你的麻烦。面临严重的挫折,只有坚持下去,加倍努力和增快前进的步伐,并一直坚持到把事情办成。

(2)不要低估问题的严重性。

要现实地估计自己面临的危机,不要低估问题的严重性。否则,去改变局面时,就会感到准备不足。

(3)做出最大的努力。

不要畏缩不前,要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来,不要担心把精力用尽。成功者面对危机时,总是做出最大的努力,他们不去考虑什么疲劳啦,精力啦。

(4)坚定自己的立场。

一旦你下定决心要冲向前去,要像服从自己的理智一样去服从自己的直觉。顶住家人和朋友的压力,采取你所坚信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是对是错,现在就该相信你自己的判断力和智能了。

(5)不要试图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

当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或像亲人去世这样的严重事件之后,在你的情绪完全恢复以前,要满足于每次只迈出一小步。不要企图当个超人,一下子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要挑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就干这么一件。而每一次对成功的体验都会增强你的力量和积极的观念。

(6)坚持尝试。

克服危机的方法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的。然而,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寻求新的出路,愿意在成功的可能性很低的情况下去尝试,你就能找到出路。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睁大眼睛去寻找那些在危机或困境中可能存在的机会。与其专注于灾难的深重,不如努力去寻求一线希望和可能积极之路。即便是在混乱与灾难中,也可能形成你独到的见解,它将把你引导到一个值得一试的新的冒险之中。

磨砺勇气的利剑

挫折是人生的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消磨人的锐气,也可以砥砺人的勇气。关键看我们如何面对。

造成人生挫折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界客观因素,一类是内在主观因素。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人对原因的归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惯常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运气、机会、他人的权力、自然界的力量等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支配自己成功、失败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正确归纳,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是内外部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

具体该怎样化消极为积极,增强自己的挫折适应力呢?可以采用以下手段:

(1)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坎坷,事业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纵观古今,许多成就大业的人,无不是从逆境和坎坷中磨砺过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的挫折与失败中获得进步的。

(2)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

事业遭挫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都具有两重性。逆境可以向顺境转化,顺境同样也可以转化为逆境。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关键在于受到挫折的时候,在失意中,能否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能否发现自己好的一面、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重新站立起来。当你在失望和沮丧中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你就会突然发觉,天空原来是那么辽阔,阳光原来是那样明媚,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从而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3)对挫折不妨看淡一些。

逆境可以磨砺人,增长人的才干,使人通过破除障碍和不良情绪而得到新的突破与发展,心理素质达到更高的层次。

事业遭挫会强烈地影响、刺激人的心理和生理。然而,挫折如果已经发生,那就应当面对它,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已经过去,就应当丢开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记忆里,更不要时时盯住它不放。

(4)锻炼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每个人对挫折的感受和对挫折的承受程度不同,与其适应能力有关。一般来说,适应能力越低,对轻微的挫折就越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较低;适应能力越高,对挫折就不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越高。

人的适应能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挫折经验有关。经历坎坷,有较多挫折经验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挫折率要高,挫折承受力和对挫折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也更高。

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锻炼:

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情境。在挫折中学习和掌握对付挫折的方式和技巧,增强适应力。

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即不断地让自己经受磨难,自找苦吃,对自己进行加强意志、魄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最终使自己能经受住任何残酷的打击。

心理上经常作好对付挫折的准备。挫折既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作好随时应付挫折的心理准备。挫折适应力和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有很大的关系。

(5)积极地对待挫折。

只要积极地对待挫折,挫折情境就可以消除和改善,则挫折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乃至不复存在。积极地改善挫折情境,可以从三方面努力:

①预防挫折产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能够预防挫折的产生,首先就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测,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能做出正确的估价。

②改变挫折隋境。

挫折发生以后,经过认真分析,如果引起挫折的原因和挫折的情境是可以改变或消除的,则应通过各种努力,设法将其改变、消除或降低它的作用程度。

③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

有些挫折情境一旦发生,是无法消除或一时无法改变的,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能力不济等等,这时,就应设法降低和减轻挫折所引起的不良影响。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这样,就能提高受挫者对挫折的承受力,增加重新奋起的勇气和信心。

吸取教训

有责任感的人都会同意“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会不劳而获,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你要付出汗水,还要勇敢面对挫折与失败。

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是迈向成功的踏脚石。当我们观察成功人士时,会发现虽然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那些大公司的经理、政府的高级官员以及每一行业的知名人士都可能来自贫寒家庭、破碎家庭、偏僻的乡村甚至于贫民窟但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阶段。

把每一个“失败”先生拿来跟“平凡”先生以及“成功”先生相比,便会发现,他们各方面(包括年龄、能力、社会背景、国籍以及任何一方面)都很可能相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对遭遇挫折的反应大不相同:

“失败”先生跌倒时,就无法爬起来了。他只会躺在地上骂个没完。

“平凡”先生会跪在地上,准备伺机逃跑,以免再次受到打击。

但是,“成功”先生的反应跟他们不同。他被打倒时,会立即反弹起来,同时会吸取这个宝贵的经验,立即往前冲刺。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挫折”是大自然的计划,它经由这些“挫折”来考验人类,使他们能够获得充分的准备,以便进行他们的工作;“挫折”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严格考验,它借此烧掉人们心中的残渣,使人类这块“金属”因此而变得纯净,并可以经得起严格使用。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遇到困难、挫折,但挫折不等于失败,只有放弃才会失败。只要把从挫折中获得的教训善加利用,就会走向成功。对于事业上的挫折,决不要忧心忡忡。那样只会促使你走向失败,所以要抛开忧虑。

卡耐基有一段时间曾对自己所受到的挫折非常吃惊,有好一阵子,担忧得简直没有办法睡觉。最后,凭着常识他想到忧虑并不能够解决问题,于是想了一个不需要忧虑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应付挫折的办法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共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毫不害怕而且诚恳地分析整个情况,然后找出万一失败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没有人会把你关起来或者枪毙掉,这一点很正确,但你却很可能会因为失败而丢掉差事。

第二步: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之后,就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接受它。

第三步:从这以后,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拿来试着改善在心理上已经接受的那种最坏情况。

卡耐基经过几次实验,发现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所以,面对挫折要勇敢,抛开忧愁,不放弃努力,就会从挫折中提炼出成功。

立下奋斗的目标

苏格兰有一句民谚:其实顶上就是一片悬崖,人们称之为“黑暗里程”。在生活中,我们迟早也要走过这样一段黑暗而危机四伏的路程。给自己设定一个看得见的目标,把天梯搬到自己的脚下,我们就会攀缘过去。

公元1876年,美国亚马士都大学的校长威廉·克拉博士,应聘到北海道刚创立的札幌农校,担任教务主任。他和学生一同生活,教育他们达8个月之久。培养了佐藤昌介、内材鉴二、新渡等杰出的教育家。克拉博士在任满离校时,给学生们留下了一句名言:“少年人要立下大志”。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我们生活中,必须立下志愿,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否则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岂不是虚度光阴吗?孔子曾说过,他在15岁的时候就立志向学。日本高僧日莲法师也在12岁时,立下志愿要成为日本顶尖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立下志愿,而终身为之奋斗,终成为名人。立志不但使生活变得有意义,同时也提高了生命的价值。相反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将做些什么事,不但不能体会人生的快乐,也会失去生存的意义。

松下幸之助说:“即使是乞丐也会发下宏愿,努力乞讨,以求致富。”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志向要愈高愈好。因为所立下的志愿若超出自己的能力,或脱离了现实范围,也就成了妄想。“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设计长远目标,从实际出发,制订长远的计划,一日一日地逐步去执行,才能达到理想。”这就是克拉博士给札幌农校的临别赠言,真是语重心长。

萧伯纳说:“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你自认有一个伟大的生活目标。”

“每个人对工作看法之差异,就在人生观之不同罢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aw)把人类的需求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求(饥饿、性欲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于恐惧、工作保障等)、社会的需求(亲情、爱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自我实现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这五项需求与“为何而工作”相互对照的话,“为生活而工作者”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为工作而工作者”满足了社会与自尊的需求;为理想而工作者”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有一则真实的故事。

巴黎艾菲尔铁塔当年在打地基之时,有一位报社的记者去访问打地基的工人,想知道他们对此项工作的看法。

第一名工人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天算一天啦!我每天下班后,希望有一杯老酒喝喝,就心满意足了。”这名工人神态懒散,对兴建铁塔似乎没什么兴趣,是个典型的“为生活而工作者”。

记者走了几步,碰到另一名忙碌的工人,也问他相同的问题。

工人擦擦汗回答说:“我一家五口就靠这份收入,所以我必须努力地工作,以养家活口。而且,我知道勤奋工作必获上级的赏识,希望不久之后就会升级加薪。”这是个“为工作而工作者”。

记者走到另一边,遇见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工人昂首回答说:“我正在兴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铁塔,这件工程完工之后,全世界的人都将慕名来参观。能够参与这一件伟大的工程,我觉得很荣幸,而且我的家人也以我为荣。”这是“为理想而工作”的典范。

三个领相同薪水、做相同工作的人,对“工作”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其原因就在人生观迥异罢了。

那么,请问你是“为生活而工作”、“为工作而工作”,还是“为理想而工作”的人呢?

要勇往直前

目标一经确立之后,就要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勇往直前。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上去猎杀骆驼。

他们到达了目的地。

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头说:“不对。”

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又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骆驼。”

父亲高兴地点头说:“答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确立之后,就必须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视目标,并朝目标勇敢前进,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又有一则小故事。

有一个工头叫工人拿一支圆锹,挖了一个深洞后,工头要工人爬出来,到别处挖另一个洞。当工人挖到某一深度后,工头进洞检视一番,不满意地摇摇头,要工人再到他处又挖一个洞。

如此,周而复始,挖到第五个洞时,工人忍不住了,他生气地丢下圆锹说:“挖!挖!挖!到底在挖什么呀!我不干了。”

工头讶异地说:“你急什么呢!我一直在找水管的破裂处啊!”

工人的脸色缓和下来说:“原来如此,你何不早说呢!”他拿起圆锹,继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