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老狐狸的智慧
44839300000044

第44章 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

领导,他未必需要专业上的特殊才能,更为注重的是组织才能。

使众多个人的努力集合起来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力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非常困难,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矛盾的任务。

领导的方式是什么?

领导方式的表现形式,从决策过程看有以下四种,一是领导者(包括领导集体和领导个人)自主决定问题。领导者决定什么问题,制定什么方案,不征求下级意见,只要求下级执行。二是领导者征求意见,然后自主决定问题。领导者有主观意见,自己确定方案,征求意见往往是一种宣传手段,意识的立足点是力求下级的认可。最后不管别人意见如何,还是要求下级按原意见、方案执行。以上这种种决策方式,我们划归为集权方式的表现形式。三是领导者提出问题,听取建议,然后决定问题,即领导者先不拿意见、方案,而是提出问题,得到下级意见,建议后再确定意见或方案,然后决定问题,或再次征求意见,再决定问题。领导者的出发点是征求下级意见,而不是争取下级认可。四是领导者提出问题,发动下级讨论,尽可能取得一致,再决定问题。即尽可能发动人们参与,尽可能深化对决策的认识,争取最大限度的思想一致。以上这两种决策方式,我们划归为民主方式的表现形式。民主方式是一种以依靠、激发下级和群众能动性为主的领导方式。

兼听则明,这是对任何领导都可用的。

《史记》中有《游侠列传》,记录当时的游侠、侠客的言行和活动,与司马迁同时代有一位名叫郭解的游侠。司马迁评价他:“我与郭解有一面之缘,当时看他的外貌很不起眼,言谈举止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但事实上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才。所有的人,无论看过他的,或是未曾见过面的,都非常仰慕他。所以,谈到侠客,非以他为例不可。

所谓侠客,其身份、地位不过是一个平民,不仅没有权力做后盾,甚至还常与国家权力相对立。因此,想要获得别人的支持,力图生存,必须付出于常人的苦心。郭解所以能受到众人的敬重,原因之一在于他的人心笼络术。郭解有个姐姐,她的儿子经常依仗郭解的势力盛气凌人,甚至粗暴无礼。有一天,他强拉一位看不顺眼的男子到酒店去喝酒,到最后那个人已经无法再喝了,但是他还强要人家喝。对方激怒之下,用匕首杀了他,然后跑掉了。郭解的姐姐很气愤,找到郭解说:“你还能保持沉默吗?这已经是你的面子问题了。”

于是郭解到处派人去寻找仇人的下落。最后那位男子走投无路,便自首了。郭解听了他的申辩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杀了我的外甥也是迫不得已,其实他是自己错了。”于是放了他。如果郭解利用权势处置那个男子,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他在听了对方的陈述后,承认对方有理,公正无私地处理这件事,这种气魄绝非常人所能做到。历史上有名的包公,也是因为不纵容亲属犯法,敢于大义灭亲,才赢得刚正不阿的包青天的美名的。秉公办事,心底无私,不徇情枉法,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身为领导者,在处理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一定要先听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判断,得出结论,尤其不能因一己私情,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既损害了他人,又败坏了自己的名声。

从另一角度说,兼听也是使自己变得更聪明的一种办法。史书记载,韩信在消灭赵国军队之后,曾经拜敌方的参谋李左车担任军师,向他询问有关作战计划的意见。李左车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两句话自古即被当做训诫的格言使用。其意是虽然是个智者,但在一千次的谋略中也会有一次失误,从而算不上完美无缺;而虽然是个愚者,只要在一千次里有一次干得很漂亮,就不能完全瞧不起他。

这里所应重视的是“愚者的一得”。其中表达的意念,并非耻笑智者的失误,而是唤起人们注意愚者的一得。旨在表明,无论是任何人的见解,总会有他的独到之处。不要认为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开始便采取否定的偏见,排斥他的意见。这样做不但对人不公平,而且也会丧失眼前的机会。尤其是那些自以为聪明过人的人,更要谦虚一些,注意多向别人请教。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

唐代有“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事理”。刘邦是以人为本而运筹帷幄的。

项羽与刘邦二人在秦始皇死后争霸天下,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两人在争霸之初是项羽取得压倒优势,但是刘邦却百折不挠,挽回劣势,反而获得最后的胜利。

刘邦分析获胜原因时说:“我有幸能网罗萧何、张良和韩信这三位杰出的人才,也正因为我能够运用他们三个人的才智,才得以成就天下的霸业。相反,项羽虽然只有范曾一位军师,但是却连他的才能都没有好好把握,这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部下的意见从内容来看,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是有关政策或战略的进言。第二是对领导者过失的进谏。刘邦采纳的是听取政策的进言,而能够接受部下的谏言,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则更难。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提谏言,对被进谏的一方来说实在是一种难堪。无论是谁,被别人指出缺点或过失,都不可能欣然接受。能够虚怀若谷、坦然不讳地承认错误,是需要相当的忍耐力的。而一般的领导者还是大多喜欢吹捧奉承自己的人。

事实上,刘邦十分听从部下的意见,他的做法是自己不下任何指示或命令,而是一时采纳部下的进言,最后才依据部下所提出的意见下决定。这种方法使部下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因此下决心非好好做不可。这正是刘邦用人的基本原则。

从这方面来看,古代皇帝中再也没有比唐太宗更能接受别人的谏言的了。这是由于他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例如,唐太宗曾召集大臣们说:“自古以来,有许多帝王总是按个人喜好做事。心情好的时候,连毫无功绩的人也胡乱封赏,一旦有任何不顺心的事,马上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杀无辜。天下之所以大乱,往往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日夜以此为警戒,如果各位有意见,不妨直率地提出来。各位对部下的谏言最好也能欣然接受,不要因为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便加以拒绝。无法接受部下的谏言的人,大概也不可能给上级任何进谏吧?”

在唐太宗晚年时,他曾告诉魏征:“近来朝中大臣都不论述自己的意见,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陛下向来能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有人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而那些保持沉默的人当中,所持的理由却各有差异。意志薄弱的人虽然心中有话,但是却不敢说出口;而平素很少随侍在陛下左右的人,则害怕陛下对其不够信赖,因此不敢提出意见;还有那些眷恋于目前地位的人,则深怕自己一不小心说错了话,会因此失去辛苦得到的地位,所以也不会积极地发言。这些便是众人皆沉默的原因。”魏征的回答,鲜明地描绘出部下的不同心理,同时也明确指出了领导者容易疏忽的地方。

唐太宗听后回答:“一切诚如你所说的,我也不时地反省这一点。臣子进谏国君时,必须先有所觉悟,因为稍有疏忽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可以说和赴刑场没有差别。这也是进谏的臣子越来越少的原因。我今后会虚心接受下臣的谏言,而且希望大臣们也不要有任何担忧,直谏无妨吧!”

太宗一生都以这种态度贯彻始终,广纳臣之下之谏言。当然,说到接纳部下意见,也必须以拥有杰出的部下为前提。而太宗殿下有魏征、房玄龄等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也是太宗的一大优点。由此观之,身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要像太宗那样注意倾听下属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会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一些人往往不愿别人说自己的错误,甚至对说这种话的人打击报复,这实在是难以理解的。身为领导者应该胸怀宽阔,鼓励部下发表见解,如此才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博采众议才能得到最英明的决策,谦虚耐心地聆听反对意见,既是一种气量,也是智慧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