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老狐狸的智慧
44839300000046

第46章 无为而治

有才能的领导,是不是就知识全面,专业拔尖?

《庄子》中有一段阳子居与老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居问老子:“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敢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领导者了吧?”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为身上的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为身体活泼,猎狗因为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领导者吗?”

阳子居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政治是怎样的呢?”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功德普及天下,但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都和他无关;其教化惠及万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出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万物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就是庄子主张的理想的领导者形象。

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指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

无论是企业家、政治家、还是军事家,历代君王将相,只要是成功的,便不会离开用人之道。

会用人,善用人,才能使自己如虎添翼,借他人之力,为自己办事,是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可缺少的能力。

汉高祖曾问大将韩信:“韩将军,你觉得你能够带多少兵马呀?”

韩信毫不谦虚地说:“大王,给我多少兵我就能带多少兵,多不胜数。”

刘邦一听心中不悦,脸色一沉,对韩信又问道:“如此说来,你比本王还要厉害喽,本王都不敢说有多少兵带多少兵,你却敢发此话,莫非蔑视了本王吗?”韩信赶紧解释:“主公误会了,韩信怎敢冒犯主公,卑职的意思是,我是做将帅的,自然只能带兵,而且应当会带兵,多多益善;而主公身为君王,是一国之主,应当带将,你是专门指挥将帅的,属下再能带兵,也必须由主公调遣。”

韩信言之不虚。作为领导者假若不会知人善任,则必成功不了。

作为一个领导,并不要求你万事皆通,对什么事都精通自如,对任何领域你都能有很深的了解,有很深刻的认识,虽然一些基本的常识是必要的,但真正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则须手下人去处理。

一个领导的主要职责在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伯乐是会发现千里马,会让千里马得以有用武之地而不至于饿死于槽枥之间,领导也正是会使用各种人才,做到个人做不到的事情。艾柯卡曾有一段话说:“我没有办法找到那些劲头十足的人,这样的人不需要多,只要有25个我就足以管好美国。”

一点都不夸张。这绝非是漫天吹牛皮,真正睿智的领导善于发动大家的力量达到成功的目的。

会用人,也要会用物。

人不会飞,鸟会飞,人便学鸟的样子制造出飞机,制造出宇宙飞船邀游太空;人不会像鱼那样潜海,便制造出潜水衣、潜水艇、下海探奇;人不如蝙蝠会听,便仿制出雷达装置接探信息……

马克思说过:“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这即是借力。借人力,借物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人和用物力,都须用得巧妙,恰到好处。田忌赛马,为人熟知,田忌巧妙安排,用劣马对抗对方优等马,用中等马对抗对方劣马,而用优等马对付对方中等马,这样三局下来,便三避两胜,获得赛马的胜利。

这个故事很简单,田忌的手法也很平常,只不过是重新安排了一下马的使用情况,但事情的结果却与原来大相径庭,截然相反。简单之中蕴含着不简单。

很明白,田忌会用马,田忌正是巧用了三等不同的马力,穿插安排,出奇制胜。

更为典型的则是周瑜巧用蒋干除去曹军水军都督之事。

蒋干奉曹操之命去吴营刺探军情,周瑜早已料知,便拟造假书一封,言要与曹水军都督里应外合共破曹兵。并巧妙安排,不露声色假戏真做,一时蒙蔽蒋干,让他得手偷走假书信。

蒋干本以为立下大功,急忙跑回曹操那里将信呈上。曹操看罢大怒,立斩水军都督于午门之外,但马上醒悟上当,却已是覆水难收。

周瑜不费吹灰之力便借曹操之手杀了其手下两员得力干将,也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蒋干这个糊涂虫。

凯迪公司的老板迈克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经历:

凯迪公司曾经有一次与坎沃德公司打交道,凯迪公司想要与坎沃德公司签订一份订货合同,购买坎沃德公司生产的一种汽车零部件的半成品。

迈克先生说:“坎沃德公司的经理叫博普,是一个非常精明的老板,看得出是个生意场上的老手。在与他谈判时,博普先生很是沉着老练。

“我们就其他方面达成了协议,但在最关键的价格问题上却碰到了麻烦。

“博普先生一直坚持他自己的价格,而且似乎很有些不留回旋余地的样子,这令我感到很为难,但是考虑到利润,我还是耐心地与博普先生磋商,希望能够妥协一下。不想,博普先生却仍然坚持原来的价格,不肯变通。

“正在这进退两难之时,忽然得知一个消息,可以说是这个消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听说博普先生有一个侄子在本地开办一个小作坊,说是小作坊,其实也不很小,他正是从他叔叔那里进原料再加工。

“于是我马上找到博普先生的侄子,这个年轻人阅历不深,很快我们便以我比较满意的价格达成合同,由他倒侄子从中转手,把博普先生的那批我想要的货转卖给我们。

就这样,在山穷水尽之时,我们却转过了那道山。”

迈克先生巧用了博普的侄子当杠杆,作为中间桥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古人云:“登高而招,臂不能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不能加疾也,而闻者彰……君子假舟楫而游江河,善假于物也。”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个聪明的领导者面临危机时,不是仅仅考虑自己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凭借什么来做。不会借顺风力的人,是不可能消灾免祸的。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领导是特别善于点将,善于综合分析,最好拿出明智的决策。

历史上的政治家尊奉“黄老之术”的为数很多。汉朝时的曹参原本是汉高祖刘邦的一员大将,天下统一后被任命为齐这个地方的宰相。在此之前,曹参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叱咤风云,但是在政治上是个门外汉。所以,他刚到齐国,就聚集了国中所有的学者,就政治的要领问题请教他们。然而,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并且都持之有理,论之有据。这一切令曹参十分为难。正值此时,他忽然听说国中有一位精通“黄老之术”的人,于是马上派人请他来。老人教给他一个十分具体的为政要诀,即“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治道,即政治的方法是以清静为宗旨,如此一来,人民自然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曹参听完这一席话,茅塞顿开,遵从了老人的指示。此后齐国在曹参治理下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很快受到赞扬,堪称一代治国名相。

那么,曹参究竟是怎样治理齐的呢?他在不久后以卓越的政绩被擢升为丞相,在即将离任时,他叮咛接任的官员要慎重处理人民的诉讼与市场的纠纷。接任者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特别注意这两项,因为“政治之中不是还有很多其他项目比这两者更重要的吗?”曹参提醒他:“不然,在裁决与市场中善与恶是并存的。若加以严厉取缔,使得恶人没有容身之地,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坏念头,从而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因此你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地方才是。”由曹参的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为政方针是容许善恶的存在,只要能够掌握要点即可。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也适用此理。如果董事长或总经理事必躬亲,不但会打击下属士气,而且自己也会累得挺不住。身为主要领导,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是他的责任。日常的工作要交给各部门的主管去办,将职权分担出去。如此一来,自己才会腾出精力构想经营大计。

春秋末期,郑国有一位名叫子产的宰相很善理政。当时各地普遍设有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以此培养知识分子。但是乡校往往为那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利用,当作政治活动的场所。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对统治造成威胁。有一些人提出关闭乡校的意见。

子产反驳说:“其实不需要关闭乡校,众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聚集在那里批评政治,我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当作为政的参考,有好的评话便继续实行,若得到批评则加以改良,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啊。如果加以弹压,也许会暂时抑止他们的言论,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样,暂时虽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会滚滚而来,冲坏堤堰。若到了这步田地,那就真的无法挽救了。与其如此,反不如在乎时慢慢疏通洪水,引导出一条水道,不是更合适吗?”由此可见,子产的政策就是宽容政策。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意见,作为自己的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是胸怀宽广的处世之道。

在我们身边,常可看到这样的领导,勤勤恳恳,早来晚走。无论大事小情,样样亲力亲为。的确十分辛苦,但所负责的工作却常常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乱成一团。而这些领导则像陀螺一样,从早转到晚,你问他在忙什么,看到的情景很可能是张口结舌。事事都管、都抓,结果必然是什么也管不好。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怎样处理公务呢?下面讲两个事例。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一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

丙吉回答说:“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奉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不需要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领导者应下工夫做的事情:第一是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第二是调整团体的能力。第三是让部下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陈平年轻时就协助刘邦打天下,可说是刘邦的作战参谋,对刘邦的成功贡献颇大。陈平晚年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则上宰相大多是双数。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的裁决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于汗流浃背。

接下来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回答:“关于这些问题,我必须询问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又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文帝步步紧逼:“倘若所有职务都各有所司,那么宰相又负责什么呢?”陈平冷静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族与诸侯;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作好分内工作。”文帝听完这番话,不由得点头称是。

不久周勃引咎辞职,此后便由陈平一人独承宰相大任。而其一向的作风,正如他自己告诉文帝的,是针对每个人的才能赋予其应做的工作,自己则加以督导,这不也是一件更重要的工作吗?陈平因指挥得宜,被誉为名相。从陈平的行为可以看出,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过问,该放手的就要放手。而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充分调动每个下属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各安其职,这样整个机构就会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

英国大出版家可里夫生平所做的事业极多,如果换成别人,早已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仍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许多朋友对于他这样才干深觉惊奇,他说:“我自己只担任指挥工作,一切机械式的事情都交给那些能够胜任的人。我深知要成就事业,最重要的是时时创新的计划、指挥得法和监督不懈。至于那些凡是助手能够办理妥帖的工作,我尽可不必动手。”

国家计算机公司经理派特生也说:“不要去做可以交给别人做的事情。”因为他认为一个领袖人物,最重要的是得有卓越的思想和计划,不应把他创造新思想新计划的宝贵精力和光阴耗费在一般琐碎的小事上。一个真正能够立稳脚跟的领袖,他永远是一个制造机器的人,而不是将自己作为机器的一部分。派特生对于这种理论曾经做过一次实验,有一次,他把写字间和工厂的重要主任职员调开10人以上,发现整个组织丝毫不受影响,一切工作仍能照常进行。

其实这是一个极平凡的诀窍:“把各种琐事尽量交给部属去做。”不过切记:你所以会把琐事交给下属去做,是因为你需要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制定新的关系到整体发展的计划。而这些工作才是你的分内之事。有些领导,以自己是“最繁忙的人”而自傲,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在有识者看来,领导者无异是在说自己是一个最不善指挥他人工作的人,他没有驾驭属下的学识和能力,所以不得不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