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美术设计
44839900000014

第14章 影视空间环境的构成(2)

“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认为,摄制工作要依靠富有动作性的、在历史方面极其准确而且受过仔细检验的布景环境”。例子是娜斯塔谢·费里波夫娜离开伊沃尔金家这场戏,“要求有强烈的富有变化的动作设计,平面设计在这里不合适。需要有垂直线——楼梯。这应该有助于结尾的那个仿佛是飞奔而去的鲜明的场面调度”。

这场戏是全片高潮戏前的最重要的一场戏,戏中女主人公娜斯塔谢·费里波夫娜离开伊沃尔金家这一动作对下一场戏是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导演培里耶夫非常重视并且画了示意图,美术师沃尔柯夫根据前面提到的意图和导演的要求设计了适合人物动作展开和多角度拍摄的楼梯。

在我国许多影视作品中,这种动作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很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心理空间环境

在影视作品中,心理空间环境与叙事性空间环境、动作空间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剧情内容所要求的和故事、情节发展在其中展开的具有说明性、叙事性功能的空间环境,也不同于与人物行为、动作融为一体并为动作的展开和发展提供造型条件的动作空间环境。

心理空间环境是一种对人物心理变化和内心情感世界的空间衬托,是人物内心感情和情绪的延伸和外化形式。因此,也可以把这种空间环境称为情绪的空间,它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表意性功能。

希区柯克的影片《蝴蝶梦》中曼德利庄园不明确的地理位置,时常出没在雾气中的树木和庄园以及那非常规的似版画式的造型构成使曼德利已经脱离了庄园的物质性,而是一种朦胧的具有神秘感的空间,是女主人公心理感受的形象化体现。庄园的室内空间飘来飘去、多层的窗帘和维幔的不稳定感、忽隐忽现的光线、惶惶不安的气氛等形成这一特殊氛围的空间环境,是女主人公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的形象化体现。曼德利庄园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反光镜。

希区柯克讲过:“曼德利也可以说是影片的第三个主角。”

空间环境对于人物心理和情绪的烘托,有赖于多种造型元素和手段的综合性作用,色彩空间、光影空间、景物空间、结构空间以及画面角度创作的空间等都是形成心理空间环境的重要元素。

中国电影《菊豆》中的主要场景空间是染房,染房的空间环境是由墙、天井、染池、晾布架套层结构形成的,具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封闭感和压抑感,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在封建社会中边远山区里的人间悲剧。

被出卖给染房主杨金山的年轻女子菊豆,受到杨的百般蹂躏和折磨,她追求爱情,与天青幽会并生下天白,天白不但不认亲生父亲,反而亲手把昏迷中的天青丢进染池,逼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惨剧发生的这场戏里,天青在染池里挣扎,天白用粗大的木棒给了天青致命一击,被天青拼命抓住的红色、黄色的布从高高的晒布架上滑落下来,远处的菊豆发出声嘶力竭的呼喊声滚到楼梯下,最后是菊豆的一把火,把老宅葬送火海之中。这场惊心动魄的戏在空间环境的造型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红、黑色调构成的昏暗的色调空间、全封闭的建筑结构,唯一的天井透进一束光,照在水池中的天青,红、黄色的布瀑布似的不断往下滑落,池塘里发黑的红水和冲天火光组合成一种包含着特殊内涵的心理空间环境,是菊豆绝望的情绪和无望的控诉,是其内心情感的延伸和抒发,也是菊豆悲惨命运的表意。

电影或电视剧中根据剧情的需要出现在梦境、回忆、想象、幻觉等镜头里的空间,往往是人物心理和内心情绪在空间环境中的体现。

前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讲的是在战争中无家可归的伊万跟随苏军作战的故事。伊万做的几个梦是影片中最为引人注目和精彩的抒情段落,伊万和母亲在井边提水、嬉戏,与小伙伴在海边一片散落的苹果中追逐、奔跑等场景体出了苦难中的伊万对母亲、对幸福童年的向往和追求,更是他内心世界形象化的写照。这种心理空间环境的有机安排和刻意追求是著名导演塔尔柯夫斯基在原剧本基础上特意增加的段落,他这一别出心裁的创意彻底改变了原剧本的结构,使本片成为诗意风格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再如我国影片《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梦幻场景。她在陡峭的沙丘上攀登,画面的色彩是笼罩在深棕和暗黄的沉闷色调之中的,这种令人窒息的色彩感觉和在沙丘的大远景中陆文婷的动作所构成的空间环境是对主人公跋涉在人生路途上的隐喻,是一种无力和茫然的心理活动的象征。

以上我们仅仅举出了几种空间环境的构成,从这几种中也可引申出若干不同侧重点的环境空间,如带有哲理因素的心理空间环境、象征性的空间环境以及作为情调的造型空间等。此外,虚拟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影视空间形式。在科幻影片、神话影片等类型影片中对未来世界,对想象中的遥远过去,或对影片中出现的神、妖、魔、仙等神奇情景的表现和描写,往往运用高科技手段形成虚拟空间环境,一种虚拟的非真实的空间造型。例如:《星球大战》、《2001年太空漫游》、《外星人》、《指环王》、《侏罗纪公园》、《角斗士》等许多影片中的“魔幻城堡”、“古罗马竞技场”、“宇宙空间”等都是美术师、特技师、电脑技师运用数字技术对虚拟空间进行的出色设计。但是叙事性空间环境、动作空间环境和心理空间环境则是最基本的、主要的电影空间构成形式。再有,就是在实际设计实践中银幕空间环境的构成,往往是综合的、多样性的。

四、造型元素与人的心理效应

1.形体空间与人的心理效应

电影美术师进行设计、创造造型形象就是要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因此,有必要了解和研究造型手段和元素是如何作用于观众和感染观众的,研究观众的心理效应和心理依据对于美术师的创作是很重要的。

要知道,银幕造型形象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信息、一种视觉印象,观众从造型形象得到感受、取得认知和产生反应是一种心理活动、情感活动。从设计者、造型形象与观众(接收者)三者的关系来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设计者本人的意图和情感要融入富于感情的、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形象之中,并通过造型形象引发、刺激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设计者与观众之间不能直接进行交流,唯有通过造型形象才能进入观众的心灵,造型形象是重要的、特殊的载体。

我们有必要了解造型形象元素对人产生的心理效应问题。造型元素的心理效应,简单地讲就是造型元素(如形体、色彩、光线、线条、空间等)作用于人的心灵所产生的反应和效果。要了解人通过主要的感觉器官——视觉和听觉等(主要是视觉)从造型元素得到的信息和认知,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感受和反应的心理依据。

“人、物、环境——所有这些都是物象。它们程度不同地作用于我们,它们当中一部分与我们的情感近在咫尺,能唤起我们内心世界的感情,另外一部分直接作用于理性”。(毕加索语——作者注)

客观的人、物、环境、物体与人的关系和使人产生不同反应和印象的心理作用是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前提基础。

显而易见,客观世界的形、光、色、线、空间等造型元素对人产生的是一种感染,也是一种刺激,是一种富于感染力的诱发因素,诱发人的想象和联想,进而产生心理、情绪或情感的共鸣和反应,可见人的联想活动就是产生感情的心理依据,是产生心理效应的关键性因素。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面对客观对象在相关的条件和特定的环境刺激下,引发出对自己印象和经历中的自然、生活及社会现象的回忆和联想,由此产生一定的感情。

另外,我们还应进一步认识到引起或诱发人产生联想的造型元素与联想的形象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和关系,也就是说有一种纽带、一种特殊关系把二者联系起来,由于条件和关系不同,因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联想形式。

联想形式主要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标志联想、接近联想等。

相似联想也可称类似联想,即由某事物的特征联想到在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方面与另一事物有相似之处。

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界的景物、人工建造的景物都有某种形态特征。

例如自然环境中的山峰,或平缓、或高耸(如泰山、华山),或如锯齿状(如狼牙山)或波浪形等;地貌如平原,或如陕北地区的塬、峁,或大西北的荒原等;树木之挺拔、粗壮、纤细;建筑物之四方形、圆柱形、圆锥形、三角形、圆形等;室内空间之空旷、窄小、高低、纵深、封堵;又如器物之圆、扁、方、尖,形状之笨重感、轻巧感等。

自然景物或建筑物在不同光线下形成的线形变化,如垂直线、平行线、弯曲线、折断线、倾斜线。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在不同光线或条件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

以上种种景物的形态特征是人对客观景物经过比较、分析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和认识。这些形态特征往往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纽带。三角形会给人一种稳定、牢固的感觉,使人联想到“稳如泰山”或象征“死后永生”信念的金字塔。而倒三角形则会产生动摇的不稳定感,引发物体将要倾斜的联想。圆形物体则会产生圆滑、柔顺之感。四方形则给人以凝重、安定、永恒之感觉,如天安门城楼、太和殿。

电影《黄土地》的创作者们在陕北采访走了一个多月,见了黄河,看了腰鼓,听了信天游,坐了老汉的炕头,再到佳县的高山峁,只见“冬日的残阳悬在峁尖,四面望去,全是沟,全是梁,全是峁,全是黄土。这块好大好厚的土,沉稳地坐在这里,不知有多少年了,像个老人。静极了。太阳远远的,像张饼。在淡淡的黄色光线下,这土塬博大、雄伟、悲怆”。

这种博大、悲怆、雄伟的“黄土地精神”是创作者们面对在夕阳黄色光照下的土塬地貌形态特征,经过情感联想而产生的,也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创作灵感。

另外,人们面对地球上的这块好大好厚的土,“沉稳地坐在这里不知多少年了,像个老人”这种印象的取得可以说是在其形态特征基础上进而体味出带有情感的形象和通过联想产生的特有的神态特征。

如被称之为“黄山天下奇”的黄山、“峨嵋天下秀”的峨嵋山及“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等,这些山的奇特、秀丽、幽静的印象正是人们对自然景象不同形态的观察、比较,品味出不同神态的联想,是形象元素对人产生心理效应的结果。

线形也会使人产生类似的联想,例如水平线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水平线的联想,而给人以恬静、舒展之感。弯曲的线给人以温柔的、流动之感,似摇曳的柳枝、弯曲的河流、通幽的小路等。而垂直线会使人联想到挺拔的栋梁松、人的直立姿势,给人以坚挺、向上、刚强之感受。

对比联想是在事物之间对比的基础上产生的,或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在形体和性质上与之相反的另一事物而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马克思在谈到天主教堂建筑时讲:“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压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

马克思的精辟论述说明了物质与人的精神,造型元素与心理效应的辩证关系。“压抑之感”正是对比联想产生的心理反应。教堂建筑庞大的空间体量,高与低的对比,人与空间环境的对比,向上升腾的线条,加之光线的效果和唱诗班的音乐,使人产生压抑和崇拜的心理活动。

在生活中,事物或现象能产生对比联想的情况随处可见,如空间、形体的高与低、大与小、空旷与窄小、明与暗,色彩的冷与暖,光的虚与实等都会产生压抑、亲切、冲突、舒畅等的感觉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