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一夜话,半生不“毁约”
【家训】
“是晚乱流而西,维舟岳麓山下,同贤昆季侍公饮,抗谭今昔。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
【故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左宗棠正在家中看书,有人来找他,说是林则徐林大人在长沙湘江的船上等他。
左宗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他确定那人不是开玩笑后,门都没关,从湘阴火速赶往长沙。一路狂奔来到江边,看见一老者站立船头,气宇轩昂。虽然和林则徐没见过面,但单从风度上就可以看出,站在船头上微笑着向他招手的,就是心目中的大英雄林则徐。
“我可见到您了。”左宗棠说了这句话后,激动地好久说不出话来。
林则徐招呼左宗棠坐下,也高兴地说:“两江总督陶澍和他的女婿胡林翼都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提起你,说你是‘近日楚才第一’,所以,这次我请假回乡养病,特地在此暂停,为的就是能和你见上一面啊。”
左宗棠说:“自从林公遭贬去了新疆,我的心就跟着林公去了。天地可鉴,我说的都是真心话。”
林则徐知道左宗棠非常狂傲,他相信今天左宗棠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接着,两个人从个人理想到国家安危,真可谓无话不谈。
左宗棠说:“现在的当官的,向下面伸手贪得无厌,使百姓觉得日子都没法过了。”林则徐点头称是:“在这方面,贺长龄是我们的楷模啊。”
“对了,林公,滇中战乱现在如何了?”
“祸首已经被绳之以法,不久那里就会安定了。”说着,林则徐叹了口气,“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西域边政。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土地肥沃而人民不能过上富裕日子。为此,我主张大兴水利,只要水利兴修,稻田广种,那么西域就能和江南一样富庶。可惜,一直到我离开,水利工程都没有成功。这是我一生的憾事。”
说着,林则徐拿出一些书籍纸张,说:“这些还不难解决,我最担心的还是边疆大患。根据我的观察,俄国不久将会对新疆用兵。这些材料都是我这些年研究的心得体会,今天全交给你。我老了,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这些年我一直留心经世之才,好将这件事托付给他,今天我终于放心了。”说着,将一大叠资料交给左宗棠。
左宗棠激动不已,这些资料凝聚着林则徐的心血,那是万金难买啊。
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泛白,左宗棠恋恋不舍得起身告辞,林则徐说:“我送你一副对联吧。”说着,铺开宣纸,略一思考,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临别时,林则徐将对联交到左宗棠的手里,语重心长地说:“将来完成我的大志,只有靠你了!”左宗棠含泪点了点头。
以后的日子,左宗棠经常秉烛夜读林则徐留下的资料,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渐渐地装在了他的心中。
道光三十年(1850年),左宗棠在长沙朋友寓中听到了林则徐死于广东的噩耗,不由痛哭失声。没有几个人知道,左宗棠的哭声里带着多少惋惜、多少崇敬。
接着,左宗棠流泪撰题挽联寄托哀思:“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这副对联,既有对林则徐坎坷遭遇的愤懑不平,又包含着“出师未捷”的无限遗恨与痛惜。可谓力透纸背。
正像林则徐预测的那样,20多年后,左宗棠毅然舆榇出关,收复了新疆。并像当年答应的一样,奏请建省,屯田垦荒,凿修水利,努力将林则徐生前意愿一一付诸实施。
【感悟】
让别人看到你:茫茫人海,一个人显得微不足道,就像沙粒中的金子,需要淘金者细细筛选才能得到。但在没被发现之前,你就要尽力展现自己的光华,让淘金者发现你。只有这样,渺小的你才能走出原有的狭小地带,踏上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当欣赏你的人靠近你
【家训】
“汝之言论志向,我俱明白,将来勋业当在我上(陶澍赞左宗棠)。”
【故事】
这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路过醴陵,偶遇左宗棠,才使这颗珍珠不至于长期埋藏于沙砾中,而放射出其应有的光芒。
你也许会问,陶澍是谁?他有什么能力能从万千沙砾中,发现哪颗是珍珠而不是沙粒?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集,安化县小淹乡人。嘉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亲书“印心石屋”匾赐之。
就是这位陶澍,在醴陵县公馆小憩时,看到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不仅洋溢着对陶澍的赞赏和敬佩,还写出了陶澍一生中的旷世之荣——道光皇帝曾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陶澍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写匾额。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看到此联此诗禁不住心潮澎湃。当然,不仅仅是想起了自己的辉煌一生,而是看到了一位才子。
“请问,这对联是谁撰写的?”陶澍抑制住激动的心情,问旁边的陪同人员。
“是本县一个私塾先生,叫左宗棠。”
“噢。那请他来一趟公馆如何?”
“当然可以了。前几天我们在一起闲聊时,左先生还提起您。好,我这就去请他过来。”
那人去请左宗棠了,陶澍站在原地看着那副对联不住地点头。
“陶公在哪里……”
陶澍听到声音回头一看,见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和刚才去请的人急急走来。他往年轻人身后看去,并没看到别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位年轻的后生就是对联的作者。
“你就是左宗棠?”虽然知道了,但陶澍还是忍不住问道。
“不错,正是小生。那么,您就是陶公了?”见陶澍点点头,左宗棠赶紧施礼,被陶澍一把拉住。
“免了免了。”陶澍上下打量了一番左宗棠道,“想不到小小的醴陵县竟是藏龙卧虎之地。”左宗棠赶紧说:“陶公过奖。”两个人手挽着手来到陶澍的住处,边喝茶便开始谈论一些时政。
这时,陶澍的随从告诉陶澍该启程了,左宗棠赶紧起身告别。陶澍示意左宗棠坐下,对随从说:“你们去一边休息吧,我不叫你们就别来打扰我们。”随从答应着下去了。
陶澍说:“好久没遇到如此博学的人了,今晚我俩要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一听高兴地说:“好啊,小生愿听陶公教诲。”
就这样,两个人从春秋战国聊到大清,从国内聊到国外,整夜未眠竟没有倦意。
这时,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澍爱才,欣然应允。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师参加会试,等发了榜一看,仍然没有自己的名字。在南返途中,他到南京拜访了两江总督陶澍。故人相见,自是一番嘘寒问暖。这充分表明陶澍对他这个会试落第而又具真才实学的举人非常器重。但接下来的事却让左宗棠始料不及。作为一代名人至尊的陶澍,竟要和落魄的穷举人结秦为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唯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
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去世,留下七岁孤子陶桄,左宗棠受贺熙龄之托,在次年初前往安化小淹陶家,承担了为陶桄教书的义务,并在陶家教书八年中饱览了丰富的典籍。
也就是从这时起,左宗棠才真正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并和许诺陶澍的一样,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感悟】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如果左宗棠没有过人之处,即使陶澍在醴陵县住上几年,都不会和他谈论时政。很多人自以为是千里马,天天坐在那里等待伯乐来发现他,结果,空等一生也免不了落寞而去。当我们仕途不畅时,不去怨天尤人,而是勤奋钻研治国安邦之道,最终一定会等到云开日见,人生也因此而辉煌。
答应朋友的事就要做到
【家训】
“有人相托是信任,莫做不齿失信人。”
【故事】
道光十三年(1833年),第二次进京会试落第的左宗棠,只好仍然拿起教鞭,继续自己的私塾生涯。就在三年后,他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时,醴陵县知县得知两江总督陶澍由江西检阅军伍后赴安化省亲而路过醴陵,特意准备了馆舍,左宗棠应知县之邀写了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就是这副对联,让陶澍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有才华的年轻人。
这也难怪,一个穷教书的,如此举止轩昂、谈吐不凡,换了谁都不会对这样的奇才视而不见。为此,陶澍还特意在醴陵多逗留了一天,以便和左宗棠深入长谈,并勉励他多研究些经世致用的文章,最后还咛嘱他下次赴京考试归时可到南京再聚。
转眼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命运继续给左宗棠开着玩笑——这次会试再次落第。但左宗棠还是如约来到南京,到两江总督府拜见陶澍。按说,老友到了,陶澍应该再和上次一样彻夜长谈才对,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人把左宗棠安排住下后便不再露面。如果三五天也就罢了,左宗棠住在馆舍里,竟两个月都没见到陶澍的影子。左宗棠越想越不对头,就想去问个究竟。
第二天清晨,陶澍刚起床,就见左宗棠面色阴沉地来见他。见到陶澍,左宗棠深施一礼:“我知道大人公务繁忙,在下告辞了。”说完,扭头就走。陶澍一看,只穿了一只袜子就追了出来,嘴里说着:“季高留步,容我慢慢讲明缘由。”把左宗棠连拉带劝从门外拉回厅堂,并让他坐在上位上。左宗棠说什么也不肯,陶澍说:“贤弟当坐此位,他日名位将在我之上。”左宗棠看出陶澍不是做戏,竟然感动得差点落泪。他这才明白,陶澍之所以两个月不见他,是在有意试探自己的耐心,想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磨炼自己。
陶澍拉着左宗棠的手,安慰他说:“虽然你会试落第,但一定不要灰心,现在国家很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你若能多学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将来一定是一位栋梁之才。”左宗棠刚想说话,陶澍叹了口气,接着说:“我年纪大了,想求贤弟一件事,不知可否答应?”左宗棠连忙施礼道:“大人直说便是,在下岂有不应命之理?”
陶澍说:“我虽然一辈子子女不少,但只有一个七岁的儿子陶恍。我想,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贤弟能不能把这孩子抚养成人?”左宗棠一拍胸膛:“大人放心,只要有我一碗饭吃,就不会饿着公子。”见左宗棠答应了,陶澍又说:“贤弟的大小姐小陶恍一岁,我们就结为亲家吧,等他们长大成人,有你操办这事。我拜托了。”陶澍边说边深深地作了个辑,左宗棠连忙回礼。
第二年,陶澍病逝。左宗棠听说后,于次年从湘阴老家赴安化小淹陶澍的宫保府第,竭尽全力地教了未来女婿陶桄八年的书,直到陶桄十六岁,又带他到长沙深造成才。后来,又按照当初两人的约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恍。
【感悟】
做人要讲诚信:江湖上有句话,叫“为朋友两肋插刀”。虽然我们不赞成这种江湖义气,但答应朋友的事要做到,却是我们交友的基本原则之一。朋友既然把一件事情托付于你,就知道你能办到,或者使点力气就能办到。除非你一开始就不答应,但只要答应了,就不要让朋友或朋友的家人失望。
曾经年少编故事
【家训】
“杜撰并非率尔操觚,不过借机发泄耳。”
【故事】
太平军打进湖南后,左宗棠带领全家暂避白水洞。一天,左宗棠的好友欧阳兆雄来看他,二人品茗聊天正酣之际,周夫人前来续茶,随口问道:“贤弟常年在外,有没有好故事给嫂子听听?”欧阳兆雄说:“有啊。嫂子,我这就给你讲个故事。”
周夫人一听很是高兴,就坐下来听欧阳兆雄讲故事。
欧阳兆雄想了想,说:“我给嫂子讲个我年轻时候的故事吧。那一年,我和一个朋友乘舟北上,进京应会试。舟过洞庭湖,在一个小渡口边停下,天色已晚。那个朋友在伏几作书,我问他写给谁,他说给内子写封家信。正在这时,舟子呼他上岸去玩玩。信放在几上,匆忙间未封缄。我那时年轻,好奇心强,想看看人家的情书是怎么写的。开头几句写些别后情事,与常人无异。惟中间一段使我感到惊奇。”欧阳停了一下,看到宗棠和周夫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信中这样说:有一夜,舟停在僻静处。到半夜时,忽然水盗十余人,皆明火执仗入舱,以刀尖启开我的帐子,我奋起大呼,仗剑与这些水盗搏斗。众盗不支,相继败走,退至舱外。我又大呼追赶,盗贼吓得纷纷坠于水中,恨不能游水,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逃走了。”
欧阳兆雄讲到这里突然停住了,看着左宗棠,一个劲地乐。
周夫人说:“哎,我怎么觉得这故事好像在哪儿听过?”她转身看着左宗棠,恍然大悟,“对啊,道光十三年,你从洞庭湖托人带回的信上,写的正是这桩事,你那次也是与欧阳同舟的。”
左宗棠还没搭腔,欧阳兆雄幸灾乐祸地说:“这件事季高纯属捏造。嫂子,都说季高诚实守信,怎么样,这小子竟骗了你二十年。你说,该不该小小地惩罚他一下?”
周夫人嗔了左宗棠一眼,不高兴地说:“当时我看了信还为你担心,原来这都是假的。”
左宗棠面不改色心不跳,他放下茶杯,笑着对欧阳兆雄说:“你这人有点意思,我梦里的事情,你怎么知道是真是假?”
欧阳兆雄刚喝下去的茶水差点喷出来:“季高,你不会说你这个故事是做梦吧?”
“就是做梦啊。”左宗棠嘿嘿一笑。
“可是,你信里可没有说这是梦啊?”
左宗棠这次没有笑,一本正经地说:“那夜睡觉前,我读《后汉书·光武纪》,昆阳之战你知道不?”欧阳兆雄说:“知道。”左宗棠接着说:“当时,王寻、王邑陈兵昆阳城下,包围数十重,列营百余座,旌旗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而光武竟以三千敢死队打败了王寻、王邑的百万之众。书上说,当时适逢大雷电,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河水暴涨,溺死的兵士不计其数,甚至连河道都堵塞了。我想了一下,历史上大战役无数,哪一场能与昆阳之役相比?光武真是大英雄啊。谁知,我想着想着竟睡着了,梦见有水盗来捣乱。心想,人家光武面对百万虎狼尚且不惧,我左宗棠还怕几个跳梁小丑不成!想到这里,我拔刀与水盗搏斗,杀得水盗鬼哭狼嚎,片甲不留。看着水盗落荒而逃,心中便油然而生一股从未有过的畅意。”
欧阳兆雄说:“我算服了你了,梦里杀贼,千古未有啊。”
左宗棠没有理他,接着说:“一高兴,我醒了,抬头看着无边无涯的湖水,突然就有了一种奇怪的想法。史书上记载的昆阳之役是真的吗?三千对百万,不会是光武帝做梦吧!由此联想到淝水之战、赤壁之战、长勺之战、城濮之战、牧野之战,怕都不是事实!”
欧阳兆雄一听,这是左宗棠在为自己找借口啊。他示意左宗棠住嘴,他笑着说:“照季高此言,前人说梦,后人当真。一部二十三史,大多是你左宗棠舟中斗水盗的故事喽?”
“差不多吧。”左宗棠不理睬欧阳兆雄的嘲讽,用手一指他,说:“贤弟你说,范晔可以杜撰昆阳之役,前人可以杜撰二十三史,我左宗棠就不可以杜撰一个小小的英雄故事吗?你竟然这样大惊小怪,真应了那句古话:痴人不可以说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