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具有8年以上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并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人才。
三、“双师素质”资格及其认定
1.关于“双师”级别的认定。“双师素质”教师所具备的其他系列职称级别或行业特许资格级别应当与本人教师系列的职称级别相对应。若其他系列职称或行业特许资格级别高于本人教学系列职称级别的,仍按教师系列职称级别认定;若行业特许资格未设定级别(只有一种级别)的,其“双师”级别按教师系列职称级别认定。
2.关于“双师”专业的认定。“双师素质”教师现任教专业与原所学专业不一致的,经教务处确认,可按现任教专业所获的相关职称或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认定。对于本人所认定专业与附件一中所列专业不完全相符的,可按照相近专业或学科比照认定。
3.对于仅具备“基本条件”中第2、3、4项条件的,其“双师”
的级别可按本人教师系列的相应职称级别认定。
4.对于未列入本实施意见《各专业“双师素质”资格证书认定目录》的,或今后由国家新开设的考证资格,按照相近的学科或专业归类认定。
四、培养方式(途径)
1.专业职称晋升。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必须参加本专业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的评审和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
2.职业资质培训。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必须参加本专业的行业特许资格证书、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等的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
3.企业挂职锻炼。根据培养计划,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
4.教学业务培训。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
5.产学合作培养。推荐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并积极将主持(或主要参与)的应用技术研究型科研项目成果,应用于合作企业的生产之中,使之产生实际效益。
6.生产实践培养。专业教师积极主持(或主要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和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并进行技术认定及推广。
五、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指标纳入分院二级考核体系,各分院在制定年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目标时,应当明确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目标,分别按相关类型的百分比要求制定出当年的培养计划。同时,各分院要对参加培训和进修提高的教师进行考核,相关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学校在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予以优先。
2.经费保障。对于参加教育部(含其他相关部委)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学习,或参加本专业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行业特许资格证书、专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等考试,分院结合专业需要给予时间上的保证;对取得相应证书的,予以经费上的支持,同意在分院切块经费中报销一次不同级别的费用。
学校将根据分院每年的培养情况,给予每人次500元的奖励。
对于选派到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教师,享受在职在岗同等待遇,工作量由各分院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核算。
3.成果奖励。对应用于紧密型基地的应用技术研究型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取得较好效果并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的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和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其成果奖励根据相关科研及教改奖励办法执行。
4.培养与引进并重。学校一方面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各分院聘用的兼职教师中,来自企业的老师比例达50%以上。
5.动态管理。“双师素质”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确认一次。
(三)旅游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亟需改进
旅游专业课程与教材是贯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目前旅游专业课程与教材方案也存在不少值得研究和改进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进行科学设计。
我国旅游学专家吴必虎、黎筱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一文。在论及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问题时指出:对中国开设旅游专业的69所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各院校所设置的旅游课程名称按词频进行分类统计,其结果是管理类课程依然高居榜首,课程数量达到141门次,这一数值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课程的设置数,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就开设2.1门次与管理相关的旅游课程。居于第二位的课程是经济学,课程数量达到68门次,相当于每一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都开设有1门旅游经济类的专业课程。除了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其他开设门数超过10门次的课程类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
除了以上所列的课程以外,部分院校还开设了旅游交通、交通航线运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化学、组织行为与公共关系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全国的普及程度普遍较低。
对各高校所开设的管理类课程进一步细分,发现管理类课程主要涉及饭店客房管理、餐饮酒店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区管理这7个具体类别,此外还包括1门次纯粹管理学的课程。在管理学课程中,排在首位的是旅行社经营管理,其占到管理类课程总数的27.7%,其次是管理学原理性质的课程,该类型占管理类课程总数的24.1%。饭店客房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餐饮酒店管理课程的普及程度较为相近,所占比例在12%左右。
管理类课程中普及程度最低的为旅游景区管理。
经过分析与对比,吴必虎、黎筱筱认为:我国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与国外较为接轨,而应用性课程设置差别较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国外较为常见的是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为景区管理。(2)国外较为重视的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教育在国内少有开展,而国内较为常见的是导游课程。(3)国外的交通运营、交通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而从国内69所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交通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设仅占所有课程的0.3%,显然,国内对旅游中的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营不甚重视。(4)国外旅游专业课程还包括运动健康教育,而国内则没有这方面的课程。(5)国内将旅游外语作为一门相当重要的应用性课程,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旅游院校中则鲜有外语教育。
在论及我国旅游专业教材建设时,吴必虎、黎筱筱认为:我国旅游教材的供应基本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层次结构。即面向高校本科和专科、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教材供应量很大,共占所有类型教材的83%;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面向自考及成人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在教材内容上,饭店经营及管理类教材的市场供应量最大,英语、导游类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也较为热门。另外,旅游教材种类丰富,但发行量有限,质量普遍不高。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旅游类书籍的大量涌现,国内旅游管理教材的编写组织也呈现活跃势头。内容相近,甚至名称一样的旅游教材会有十几家乃至二十几家出版社都有组织发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旅游教材的需求量十分庞大,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低质量的旅游教材泛滥成灾。为此,我们提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共建技能训练平台,编写能力本位旅游专业新教材。
二、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旅游文化是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由于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范围、地位与作用等争议颇多,为此,研究与探索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有其必要性。虽然旅游文化起步较晚,但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后,旅游文化就是一门较早受到关注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将其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但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所以,对旅游文化基本概念的表述、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旅游文化涉及的理论基础、内容和范围以及旅游文化在旅游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在学术界争议颇多,为此,如何使旅游文化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育,研究与探索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规律意义重大。
(一)精选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材
由于目前有关旅游文化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教材名称亦不尽相同,所以如何选择一本与高职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旅游文化课程教材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从教材名称上来看,现可用于高校教学的教科书主要有《中国旅游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文化学》、《现代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概论》等。显然,教材名称的多样化与不规范化使我们很难从中选择。为此,我们认为必须以高职教育理论为基点、以知识适用为原则、以培养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认真分析、研究各类教材的体系、内容、范围等等,选择一本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好教材。
从现有各类旅游文化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体系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介绍旅游中的文化消费或文化遭遇为纲加以编纂,同时介绍、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教材。它们大多以“中国旅游文化”来命名。如王明煊、胡定鹏所编的《中国旅游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共四编二十一章,分别就中华文化的起源、古代建筑、古代表演艺术、饮食文化、基督教、佛教、民俗文化等作了全面介绍。据初步了解,使用同一名称的教材(不同出版社出版)还有六七种之多。类似的着作也有不少。这类教材内容丰富、容量大,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读性较好,故我们认为可作为高职旅游专业很好的课外阅读材料。第二类是以“旅游文化学”来命名的教材。这类教材直接以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试图创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并解决该学科的核心理论问题。如谢贵安主编的《旅游文化学》(高教出版1999年版),共六章二十节,分别就旅游文化系统结构、起源与发展、旅游主客体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又如章海荣着述的《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书,共六章十六节,分别就文化源头、旅游文化学科和核心理论、村落与市场、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该书具有“新颖性、权威性和前瞻性”的特点。类似的着作还有马波的《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2001年出版)、沈祖祥着述的《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这类教材理论性强,学术观点丰富,是本科以上旅游专业学生很不错的旅游理论教科书。第三类是以“旅游文化”来命名的教材。如由张文祥主编的《旅游文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书,共九章三十五节。其中第一章主要讲述文化的基本概念、旅游文化研究对象与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第二章阐述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第三章属于旅游主体文化的范畴,即文化与旅游行为的关系。第四、五、六、七章主要讲授旅游客体文化。第八、九两章分别对旅游中介体文化和社会环境文化作了阐述。我们认为该教材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且具有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为此,我们从2001年采用该教材以来,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好。
(二)提高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感兴趣呢?我们的做法是:
1.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从我校近几年招收的学生类别来看,主要是三校生和普高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情绪既丰富又带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为此教师要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变换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旅游文化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思想因素,是拨动学生求知需要、情感心弦最活跃最现实的诱因。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吸引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文化知识常用的技巧。比如在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景手法时就有“借景添姿”、“传神取势”、“分隔求变”、“曲折求深”等多种手法。当讲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后,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似懂非懂。为此,下课前我们及时地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即以莲花庄、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为例谈谈江南古典园林艺术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