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江南市镇旅游文化研究
44859800000004

第4章 江南古镇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4)

(2)古镇旅游商业化与市场营销研究。如保继刚、苏晓波的《历史城镇的商业化研究》(2004.5地理学报),在实地调查苏州周庄古镇和云南丽江古城主要街道沿街铺面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丽江古城的商业状况,以及丽江古城与周庄的商业状况,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对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的分析,结论是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周玲强、朱海伦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模式与案例研究》(2004.5《浙江统计》),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演进理论,分析了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探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生命周期,并以乌镇为例,阐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模式。李倩、吴小根、汤澍的《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2006.12《旅游学刊》),通过探讨旅游“商业化”与古镇发展的关系,进而说明“适度的商业化”将有助于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商业化适度发展的措施。

(3)江南古镇文化成因研究。如张环宙、汪波的《从水因子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地理研究——以太湖流域六大古镇为例》(2006.1《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认为江南水乡古镇的基础是水,水因子滋养着这里的水稻文化、桥文化、船文化、渔文化,形成城镇布局和建筑空间,进而酝酿了温柔秀美的江南水乡文化。文章从水因子角度,通过对太湖流域六大古镇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分析,归纳了江南水乡古镇的一般地理历史特征,并分别就地域分布的地理特征、形成类型上的特征、内部空间特征及其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陆建伟的《试论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2003.2《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则从江南六大古镇所依存的水乡生态环境以及明清以来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论述了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

(4)古村落(古镇)旅游规划与产品设计方面的研究。如冯淑华的《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2002.6旅游学刊),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的《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2003.6旅游学刊),则系统地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研究。张松的《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方法》(2001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吴晓勤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2002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阮仪三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规划》(1996.6建筑学报)等,从旅游规划的视角探讨了古村落(古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5)某一时间段江南市镇经济文化研究。如樊树志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范金民的《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卷第3期,2002年)、刘石吉的《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许檀的《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陈学文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等,截取了江南市镇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展示江南市镇悠久灿烂的文明。

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较多:首先从研究对象的分类上来看,大多数学者着眼于工商业市镇、手工业市镇、交通型市镇和政治型市镇的研究,而忽视了市镇形成过程中的人文这一要素;其次从研究的视角来看,主要集中在江南市镇的宏观方面,把江南市镇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而对于小区域层面则较少关注,同时在把江南市镇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关注的同时,实际上忽略了同一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再次从历史发展层面上来看,侧重于经济史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市镇的聚落形成、文化品性等方面较少涉及。此外,从纵横方向上来看,以探讨江南市镇(或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保护和开发者居多,而从旅游文化横向方面的对比视角来探索江南市镇(或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不多。

四、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文化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江南水乡六大古镇旅游文化的历时性和同时性的比较研究,就能使广大读者对江南水乡六大古镇旅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传统旅游观念、旅游习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江南水乡六大古镇旅游物质基础、旅游社会制度、旅游审美情趣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江南水乡六大古镇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环境和中介体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更清醒的思考。

由于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旅游者,因此,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为:首先,江南水乡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这一经济核心区域整体的经济活力形成是吸引巨大的旅游潮流主要因素。其次,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和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将使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据保守预测,仅世博会期间就有7000万游客中的35%将顺道去周边旅游景区游览。再次,昔日的江南水乡古镇,是今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及其延伸地区,故而江南水乡古镇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以上所述机遇均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1)受强势城市文化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如何才能延续江南水乡古镇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江南水乡古镇的传统文化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江南水乡古镇宁静而悠闲的生活、自然与人文相协调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原始风貌的失真性也就凸现出来。(3)六大古镇文化旅游内容的相似性,过分的商业化行为,也严重影响了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所以,江南水乡古镇如何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丹纳认为,要研究艺术这片茂盛的鲜花,先要研究种子的种族及其基本性格,这些在祖先身上显露的特质,会随之一代代承传下来。江南古镇区域的旅游文化传统也是如此,它犹如深深埋藏的原始地层,不受时间的影响,始终存在。从较小区域的视角研究六大古镇的旅游文化,具有诸多方面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弘扬江南水乡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而江南水乡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一大文化背景下的区域文化,她以太湖平原为中心,是长江流域下游中华新石器文化另一个重要的起源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学术界有不少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十分关注这一区域的研究,从其成果来看,其明显的特点是:

将目光锁定在明清及其以后时期整体经济发展史上,并产生了相当一批区域史研究成果,如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研究了明清徽商的土着化过程与盐业城镇的发展,以及与东南文化变迁的关系。樊树志的《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陈学文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李伯重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许檀的《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等仍然以经济为核心,对中国江南地区的农村集市经济——社会成长水平等提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已经开始将视野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民风民俗、宗教活动、思想及管理制度等,但就旅游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江南水乡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为数较少。所以,通过对比研究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文化,有助于旅游者了解江南水乡古镇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以促进旅游者文化品位的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有助于挖掘古镇遗产价值与发展特色。江南水乡古镇都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优雅、闲适、恬淡的水乡生活为大多数人所向往。为此,江南六镇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保护和开发同时进行,走旅游和工业共同兴镇的模式;法治与人治同时进行,走居民参与的共同致富模式;宣传营销与品牌塑造同时进行,走以市场为主体的共同拓展模式等。江南古镇在发展旅游的过程当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对古镇发展不利的负面效应。旅游设施现代时尚,旅游商品充斥泛滥,旅游季节人满为患,旅游团队走马观花,村落居民“人人皆商”,浓重的商业气息无不侵蚀着古镇的原真性。古镇的旅游业开发正面临着商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公园化、工业化的冲击,形成了后人工景观与古镇原生态景观之间的巨大差异,成为保持古镇风貌的核心矛盾。

我国学者王云才认为:(1)古镇的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使遗产真实性面临挑战。(2)古镇的现代化进程过快,使遗产地方性受到强烈冲击。(3)旅游发展模式“克隆”问题严重,旅游经营差异化不明显。(4)旅游开发过程中“空心化”,缺乏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体验。(5)古镇超负荷运营,不可修复性破坏巨大。为此,充分注重挖掘江南六大古镇遗产价值,提炼古镇特色与亮点,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建设,努力开发出价值高、层次深的特色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感到耳目一新,不虚此行;使旅游企业充分认识培育品牌特色的重要性,在企业中不断渗透古镇遗产价值文化意识,从而产生出新的旅游经营与管理方略,以促进江南水乡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有助于长三角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长三角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面积仅占全国1%、人口占5.8%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18.5%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占22%的财政收入,还集中了全国1/3多的全国经济百强县,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从旅游业来看,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旅游金三角的雏形已经形成。2002年长江三角洲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08.4万人次,占全国的16.53%;旅游创汇40.11亿美元,占全国的19.68%;接待国内旅游者24283万人次,占全国的27.66%。长江三角洲去年接待海外游客数量相当于京津唐三角的1.8倍;接待国内游客数量相当于珠江三角洲的1.6倍;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角的1.7倍和3倍。从旅游接待设施来看,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角都大大低于长江三角洲。从上述旅游经济指标中不难看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头戏。通过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中国旅游的黄金地区。而江南水乡古镇是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教育事业也极其发达。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高校大多设有旅游类专业,因此,选择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文化比较这一研究视角,重视研究区域文化和地方旅游特色,为学生提供一本集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旅游研究于一体的优秀读本,也是作者撰写本书的主要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