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光武大帝刘秀(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44860900000042

第42章 羽翼渐丰(6)

“赤眉军为反莽而起,乃是义军。大司徒刘縯亦是反莽英雄,可惜被更始君臣所害。同为反莽而起,赤眉渠帅不会不怜惜大司徒的不幸。先礼为上,快去准备牛酒肉食粮草,我要亲去赤眉军营中犒劳。”

樊童依言而行,很快准备好一切。樊宏率邑民庄丁的人,挑酒牵牛,车载人担,前往赤眉军营。

赤眉渠帅樊崇得知刘縯、刘秀的舅父前来犒军,亲自与众渠帅迎出帐外。樊宏抱拳施礼道:

“各位好汉辛苦了。老夫听说贵军光临敝县,特来犒劳,不成敬意,樊童,把礼单呈上。”

樊崇接过礼单,不及细看,便上前扶住樊宏,感激地说:

“老人家,大军初到贵地,骚扰地方,樊某本该谢罪,怎好再收您的礼物。”

樊宏说:

“贵军为反莽而起,除暴虏,定社稷,也是义军,老夫当然要表示敬意。”

樊崇请老人入营细叙,说:

“贤甥大司徒刘縯春陵起兵,反莽诛暴。一代英豪,可惜,好人不长寿,被更始君臣所害。樊某与众渠帅对大司徒一向敬仰,深为怜惜。此次南征北讨就是向长安昏君示以兵威,为大司徒刘縯报仇。”

樊宏心里嘻笑,赤眉军百万之众南征北战无非要跟长安更始君臣争夺天下,岂能一个屈死的刘縯?但是,他表面上仍装成万分感激的样子说:

“贵军真是仁义之师,早该攻打长安,为我屈死的绩儿报仇了。”

樊崇收下厚礼,与众渠帅一起跟樊宏前往刘縯坟前,行祭拜之礼,表示敬仰和哀悼之情。

从刘縯坟墓回营,樊崇召集军中三老、从事以上首领开会,说:

“我军本为反莽而起,如今王莽虽灭,但天下不宁,百姓仍受战乱之苦,豪族大姓据地自守,长安汉帝软弱昏庸。我军将士多为东方人,转战各地,流徙他邑,久战生厌,军心思归。但是,东归故乡,众兵必散,没有了实力,将士们还是要落到衣食无着,受人欺凌的境地。不如移师西进,攻取长安,共享荣华富贵。”

众首领无不赞同。于是樊崇派人急召北路赤眉,会师湖阳。两路大军聚在一处,犒劳饱餐,杀牲盟誓,共约西进,攻打帝都长安。

长安更始帝君臣还没有觉察到赤眉军的巨大威胁。但是,大司马刘秀占领邯郸,平灭王郎的捷报引起了更始帝的不安。

更始帝看完刘秀从邯郸送来的捷报,且喜且忧。喜的是一个冒牌的汉室天子被除去,少了竞争的对手,自己更加名正言顺地自称汉帝。忧的是刘秀的势力坐地自大,难以钳制,同样是帝室后裔,说不定哪天也会自立为帝。他可是比王郎强过十倍的竞争对手。一日不去,如梗在喉。

更始帝坐朝,召集群臣说:

“大司马刘秀不负朕望,执节此渡,平灭叛贼王郎,占据河北,可喜可贺。但是,刘秀专据一方,声威日盛,朕心不安。诸卿有何见教?”

刘秀平灭王郎,占据邯郸,引起绿林诸将的疑虑。在钳制刘秀势力发展的问题上,更始君臣的观点是一致。因此,诸将附和更始帝的主张。宜城王王凤出班禀奏说:

“刘秀素有野心,决不会屈尊人下。如今他在河北占据了邯郸根基之地,不久便是第二个王郎,不能不早作提防。”

更始帝说:

“朕早就提防他了,所以遣尚书令谢躬以增援河北为理由监视他。”

御史黄全出班冷笑道:

“谢君生性仁厚,仅凭陛下监视之旨,岂肯为难刘秀?还是不让他坐地势大,称霸一方。”

赵萌止住众人,出班说道:

“逆臣刘縯死于陛下之手,刘秀是其胞弟必然怀恨在心。所以隐忍不发,是他的势力还不够强大。如果让他继续专据一方,必然尾大不掉。以其过人的才能,我们君臣都不是他的敌手。黄大人所言极是,仅凭仁厚的尚书令大人监视他,于事无补。为臣愚见,不如遣使者赴邯郸召他回京,削夺兵权,封他个有名无实的王爵,就好辖制他了。如果他不从,就是违旨,陛下便可名正言顺发兵征讨。”

赵萌的话对更始帝来说,就是圣旨。何况正中他的心意。于是更始帝说道:

“赵卿之言极是,朕马上拟旨,不知哪位爱卿愿出徇河北?”

御史黄全挺身而出:

“为臣愿往河北。”

邯郸城头飘扬起汉室旌旗和大司马的旌旗,至此,被王郎盘踞近半年的邯郸城被刘秀收复了。

刘秀大军入城后,张贴文告,安抚吏民。赵王宫门外,挤满了牵牛担酒前来谢罪慰劳的郡县吏民。刘秀一一亲切接见,温言安抚,不加刑罚。

这时,负责搜查王宫殿院的校尉冯孝带着十多名汉兵拈来四个大竹篓,放在院中。冯孝向刘秀屈身施礼,禀道:

“启禀大司马,属下授集逆贼王郎的文书共有数子份,全部都在竹篓里,请大司马查阅处置。”

冯孝话音刚落,乱哄哄的郡邑吏民突然哑然无声,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四只大篓。

他们最清楚那些竹篓里装的是什么。

王郎假刘子舆之名在邯郸自立为天子,派出使者出徇各地,以高官显爵相封赏作诱饵,收服各郡县。燕赵以北、辽河以西的郡国纷纷上表归服。郡吏之中有的人被假子舆的名义所骗,更多的人则是被高官显爵所诱惑,以为可以捞个开国功臣的头衔,富贵三代,甘心做叛贼的忠实臣民。竹篓里装的,不是归附王郎的降书顺表,就是诋毁大司马刘秀的奏疏。不论哪一条,都违令,重则族灭,轻则砍头,谁不惊惧。

王宫大院一片肃静,就连风吹树叶的簌簌声都是那么令人心悸。

刘秀坦然一笑,挥手道:

“冯孝,烧了它。就在这里,全都烧掉。”

冯孝遵命。命兵卒取来火把,亲自把四只竹篓一个个点着。火光熊熊,顷刻间灰飞烟灭。

郡县吏民感激涕零,纷纷跪倒在刘秀面前羞愧地说:

“大司马恩德,我等没齿难忘。”

刘秀面色如常,一一扶起。吏民们方笑意满面,相继离去。

冯孝不理解大司马所为,问道:

“大司马为什么不追查附逆的叛贼,而把这些文书烧掉?”

刘秀笑道:

“王郎假帝嗣之名,骗了很多人,所以能够一夜崛起,称雄河北。如今,王郎刚灭,邯郸初定,人心不稳。如果本公看了文书或者保留文书,都会使吏民心存介蒂,担惊害怕。一把火烧掉,他们的心就安定了,邯郸也就安定了。”

冯孝恍然大悟,饮敬地说:

“大司马的谋略和胸怀,非属下能及。”

平灭王郎,收复邯郸,刘秀收服郡国降卒汉军兵力迅速增加。尚书令谢躬眼看刘秀势大,而自己带来的长安汉兵势微,心中不满,便面见刘秀说:

“下官奉帝命率兵增援河北,助大司马平灭叛贼。长安汉兵虽不及河北汉兵骁勇善战,但也尽职尽责。如今大司马麾下各部尽得吏卒,长安汉兵也应该补充兵力才是。”

刘秀闻言,暗笑道,在我军中,怎容你部坐地势大。但面上却坦然笑道:

“尚书令大人莫怪。并非本公有意厚此薄彼。吏卒配属,全凭心愿,并无强制部署。所谓将士属心方可同心杀敌,共赴危难。尚书令可以于我军中挑选自愿追随者补充长安汉兵,本公决不阻拦。”

谢躬自忖爱兵如子,体恤下情,不会没有追随者,便去诸将宫中募兵。但不到半天就回来了。刘秀问道:

“大人收获如何?”

谢躬面色羞愧而钦敬地说:

“大司马麾下,果然将帅吏卒归心。小官询问吏卒心愿,皆曰:愿归附‘大树将军”’。

“‘大树将军’是谁?”刘秀真的很惊讶。

“‘大树将军’就是冯异。将士们说,冯异为人谦让,从不矜功自傲。非交战迎敌,常在诸营之后,每遇诸将,勒马避道;途中歇息,诸将并坐论功,冯异独坐树下,从不插言非议,军中号日‘大树将军”’。

刘秀笑道:

“冯异在军中有如此雅号,若不是大人询问,本公还不知道呢!可见,军心不可欺。”

谢躬赞叹道:

“大司马所言有理,下官自愧不及。”

刘秀内心明白,吏卒不归心,不是谢躬之过,乃是长安政乱,人心失望之故。他不愿点破,却亲切地挽谢躬之手,笑道:

“平灭王郎,收复邯郸,大人与长安汉兵功不可没。王宫里已摆设酒宴,欢庆大功,请大人入席。”

谢躬心里高兴,欣然同往。两人携手走进大殿。大殿上摆着两排丰盛的酒席,诸将已入座等候,见两人进来,一齐站起,抱拳施礼道:

“恭请大司马和尚书令大人入席!”

刘秀、谢躬挥手致意,在正中主席落座。庆功宴开始。钟罄敲响盅觥举起。阶下军士挥戈,跟着鼓点,跳起了武士舞。长安诸将与河北诸将饮酒谈笑,听乐看舞,气氛融洽而热烈。

酒至半酣,忽然宫门外传来吵闹之声。刘秀放下酒觥问道:

“怎么回事?”

话音未落,刺奸将军祭遵手提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脸色铁青,大步迈进,径直走到谢躬席前,抱腕施礼道:

“尚书令大人,贵军裨将无视军纪,在城中虏掠百姓,伤人性命,祭遵斗胆已将他正法。请大人发令,约束部属,不得再有此类事件发生。”说完,把人头扔在谢躬席下。

融洽的庆功宴被打乱,乐曲戛然而止。长安诸将脸色陡变,“刷”地扭身抽出刀剑。

河北诸将也按剑而起,空气凝重得不能呼吸。

刘秀神情严肃,瞪着祭遵和麾下诸将说:

“谢大人效忠帝命,克尽职守,不避危难亲赴河北,与我共讨王郎,实为汉室肱股之臣。几个败类,如蚁蝇振翅,岂能遮挡日月之光。姑念裨将亦有征战之劳,替他收尸,准予厚葬。刺奸将军,还不取人头退下。”

祭遵遵命,向谢躬复施一礼,拿起人头,大步退出,河北诸将安然入座。刘秀转向谢躬抱拳陪罪说:

“刺奸将军一向奉法不避,执法如山。在广阿城,大人亲见他斩我马童,毫不姑息。今日冲撞之罪,请大人海函。”

谢躬尴尬之色微解,挥手命麾下诸将坐下,对刘秀拱手说道:

“下官惭愧,部下军纪不严,才有今日之羞,愿分兵还老邳城,严加整顿。”

刘秀笑道:

“大人不必自责,分兵而处也不在乎一时。河北王郎虽灭,仍纷扰未定,还须你我同心作战,戮力平敌。大人如能释怀,请继续饮酒听曲。乐师,奏乐。”

乐师奏起《小雅·鸿雁》。悠扬悦耳的乐曲,重新弥漫王宫。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宴会结束,谢躬因心中不快,告辞而去。振威将军马武还在与诸将说笑,依依不舍。刘秀上前,爽朗地笑道:

“昆阳一别,不曾与子张(马武字子张)独诉衷肠,可与共游乎?”

马武见大司马相邀,慌忙起身离座应邀。两人出了王宫,沿青石台阶而上,来到邯郸城头,极目远眺,幽燕关山,尽收眼里。刘秀钦佩地说:

“昆阳大战,子张与我共闯王莽四十麾大营,令叛贼闻风丧胆。信都一战,将军更显神威,斩信都王于马下,救得被掳汉军眷属的性命,刘某与信都将士感激不尽。”

马武谦恭地说道:

“昆阳一战,大司马亲率十三骑闯敌营,搬救兵,以八千人马破四十三万叛军,英名如日月普照,天下尽知。今日专据河北,兵多将广,吏民归附,更不可与同日而语。”

刘秀摇头说:

“兵再多将再广,却没有子张这样智勇双全的将才。”说着,用手指点渔阳、上谷方向说:

“那就是渔阳、上谷两郡,我得两郡突骑精兵。如果能得子张统率,一定威猛十分。”

马武人粗心细,自然听出刘秀言语的深意,微微叹息道:

“马武愚钝,却也看出长安政乱,河北归心,尚书令与我无冤无仇,马武不是背后插刀的小人。”

刘秀笑道:

“子张放心,我不会令你为难。不过,将军久经沙场,能征惯战,有勇有谋,我早想引为己用,时刻等待将军的归来。”

马武不作回答,抱拳道:

“天色不早,大司马还有公务在身,马武不便打扰,告辞了。”

谢躬赴宴回营,便命令长安汉兵收拾行装,第二天,领兵还屯城,马武力劝不听,只得随军而去。

刘秀歇兵邯郸。王郎虽灭,河北远未平定,铜马、尤来、五校、檀乡、富平、高湖、童连、铁胫、大抢、青犊、五幡等部曲,合众数百万。这些势力原本是反莽而起的义军,王莽灭亡后更始帝既无力收降,也没有诏旨安抚。于是各部义军迫于生计,转而掳掠地方,成为地方动乱的祸害。

歇兵不歇将。刘秀召集诸将,商讨平定河北大计。铜马军人数最众,势力最强。收服了铜马,其余义军易于击破,甚至不战而降。

众人正在热烈商讨,忽然一名校尉急奔进来。

“禀大司马,长安遣来天子使者,已到城门口。”

热烈的会场突然一片沉寂。刘秀与诸将面面相觑。更始帝在河北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不闻不问,而今先派谢躬,后遣使者。派遣谢躬前来,还可以说成帮助河北平灭王郎叛乱,那么,这位使者的到来,不能不让人多了一些想法。

偏将军朱祐忽然站起,怒道:

“更始帝不安心在长安享乐,又来河北搅什么浑水?真是岂有此理!”

诸将也在交头接耳,议论声不断。刘秀轻击几案,镇住了嗡嗡声,肃然道:

“既是天子使者,不可怠慢。诸将莫唐突无礼,请随我出城迎接天子使者。”

邯郸城南门外,天子使者黄全率慰劳大司马的队伍正等得着急。忽然城门大开,鼓乐齐鸣,刘秀率麾下诸将出城迎接。刘秀疾步上前,施礼道:

“不知天子使者驾到,迎接来迟,请尊使恕罪。”

黄全下马还礼,满面笑容道:

“大司马平定叛贼王郎,劳苦功高,陛下特遣下官前来慰劳大司马及麾下诸将。”

诸将与黄全一一见礼后,刘秀引领使者进城,来到赵王宫。宫内已备下丰盛的酒宴,准备为使者接风洗尘。黄全忙推辞说:

“大司马盛情难却,不过,下官为公而来,还是先宣读圣旨,再赴宴不迟。”

刘秀道:

“悉听尊便。”便与诸将在正殿摆投香案,面南而跪。黄全在案前站定,取出圣旨,高声宣读:

“仰天承命,皇帝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