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公共道德、知识与责任
44866100000022

第22章 减少“行”的污染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选择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出行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减少出行的污染,要先从自身做起。

(一)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目前,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亿辆,全世界每千人拥有汽车110辆。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增长。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并以每年10%的数量增加。如此多的车辆,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给环境、道路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和压力。道路建设必然占用大量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树林,而在环境问题上更是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在车辆不多的情况下,大气的自净能力尚能化解车辆排出的毒素。但眼下已车满为患,交通拥堵成为家常便饭,汽车本应具备的便捷、舒适、高效的特点却被过多的车辆造成的拥堵逐步抵消。“汽车灾难”已经形成。

公共汽车

科学分析发现,汽车尾气中有上百种不同化合物,当中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同时汽车在不断消耗着地球的资源,如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成为无情吞噬石油资源的无底洞。目前,汽车使用的汽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1/3。

汽车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其排放的尾气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氧气快250倍。所以,即使有微量一氧化碳的吸入,也可能给人造成可怕的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头痛,重者脑细胞将受到永久性损伤。氮氧、氢氧化合物会使易感人群出现刺激反应,患上眼疾、喉炎等。汽车尾气中氮氢化合物所含苯并芘是致癌物质,它是一种高散度的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几昼夜,被人体吸入后不能排出,积累到临界浓度便激发形成恶性肿瘤。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泪,而且这种薄雾日趋严重,人们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3/4的人患病。汽车排放的废气,在每年5~10月份的强烈阳光作用下,形成光化学烟雾,引起眼疾、喉炎和头疼,还降低了大气能见度,使车祸和飞机坠毁事件增加。如今,汽车废气的治理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报道,近年国内某些大城市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污染。

汽车污染大气的同时还对周围环境形成噪声污染。2001年交通噪声污染就占整个环境噪声总量的20.1%,而车辆密集区域的噪声比例远大于此。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私家车,这无疑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形成重大挑战。对此,全国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措施,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北京等地实行的单双号出行政策,公交车车票降价政策等,都是为了鼓励大众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与此同时,汽车的燃料石油已经消耗过量,减少私家车就是节约能源。以英国为例,大约1/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运输业,公路运输又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所以保护环境,更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倡议能乘地铁、公交车,一定尽量不开或少开私家车出行。如果你家住在距离工作地点5千米范围内,并且有公交车站,乘坐公交车将比你开车到单位还要省时间。

中国人多地少,若建立一套如美国那样以汽车特别是私家车为中心的运输体系的话,侵占耕地,加剧人口过剩,给多数人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对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是大有好处的。面对车多道塞,污染严重的城市,人们不得不调转回头,重新选择公共交通。研究表明,完成一次同样的出行,使用公交车与小汽车所占用的道路面积比为1∶7;而一列地铁或轻轨可同时解决500~600人的出行,相当于减少125~150辆轿车的使用量。所以在目前巨大的交通压力下,应优先选择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工具。

环保口号

绿色出行,公交优先。

绿色交通,从我做起。

(二)倡步行,骑自行车

自行车运动有资料显示,汽车排放的一氧化铅,可在空气中停留至少10天,还能够渗透至土壤中,影响作物生长;停留在人体内的时间更长,达20年之久。如果积存在人体的分量超过安全标准,会造成流产或早产等。铅在人体内积存过多,会破坏血液细胞,造成肌肉痉挛,伤害神经系统,影响儿童甚至成人的智力。除了一氧化铅外,汽车和摩托车尾气中还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当这些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后,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体就会形成烟雾污染,俗称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成分复杂,对人及动物的伤害主要表现在眼睛和黏膜受刺激,引起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有规律的步行会帮你慢慢地、稳定地减掉多余的脂肪。调查显示,每周3次,每次多走4000步会帮你在3个星期内减掉1千克左右的体重。步行不但可以减肥,使腿部肌肉耐力提高,维持体重不会超重,甚至还有助睡眠,并增强心肺功能。出行时,如果距离不太远,采用步行,可以减少由于乘车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自1969年以来,自行车因其健身、休闲、环保等优势,作为物美价廉的交通工具,普及程度一直在提高。由于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二氧化碳排放和土地缺乏等的担心,以及今后几年粮食短缺形势的严峻,自行车将因其节省土地和稳定气候的长处而更受欢迎。如果距离不是很远,或时间不是很紧的情况下,骑自行车出行更有利于环保外,也更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调适。

自行车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通又十分便利的交通工具,人们在上下班和郊游时都经常用它。据近年来研究的结果表明,骑自行车和跑步、游泳一样,是一种最能改善心肺功能的耐力锻炼。

环保口号

倡导绿色交通,引领健康生活。

关爱生命,文明出行。

(三)多走楼梯,少乘电梯

随着城市发展,人口激增及土地的日益短缺,城市建设越来越往高楼发展,电梯便成为人们上下楼梯的首选通道。然而走楼梯事实上既节约资源又能锻炼身体。在西方,更有人将爬楼梯称之为“享受上楼”,人们利用走楼梯的机会进行锻炼。

随处可见的电梯

据运动医学专家测定,走楼梯时消耗的热量比静坐时多10倍,比散步多3倍,比步行多1.7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登一级楼梯,可以延长寿命4秒钟,同时,每周登5000级楼梯的人的死亡率比那些不运动的人要少25%~33%。让环保从我们脚下开始,走出文明,走出健康。

最早提倡走楼梯的是美国健康学家威肯尼·库珀,他认为走楼梯这种有氧健身运动有利于锻炼人的肌肉和全身耐力。

此后,更多的研究表明,经常走楼梯不仅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和韧带的耐力,保持下肢关节的灵活性,而且对发展腰腹肌、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机能十分有效,对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也有很大益处。

环保口号

多走楼梯,少用电梯,“双赢”令你开心愉快。

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四)倡导绿色旅游

21世纪,“绿色”被视为一种文明的标志,受到全球的崇敬、爱戴和保护。正是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绿色崇拜”氛围下,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GDP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绿色革命风暴”,绿色旅游也在其中。旅游业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21世纪的旅游业,“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已成旅游新潮。

绿色往往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而绿色旅游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来指导旅游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它可以理解为与可持续开发旅游、生态旅游类似的概念,即指在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旅游中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了人地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此,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的,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它需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提高环保意识。

绿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对旅游者来说不仅是享乐体验,而且也是一种学习体验,不是单纯地利用自然环境,而是依靠自然和旅游的并行关系在对自然带有敬畏感和环保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它增加了旅游者与自然亲近的机会,深化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美丽的风景

在绿色旅游的实践中要做到无污染旅行,只要在安排交通、准备饮食、设计活动时按照生态环保的原则来进行就可以实现。使用最少污染的交通工具。尽量少食用过分加工及包装的食品、饮品。尽量不带用完即弃的物品。带走一切带去的物品,绝不留下垃圾。尽量不生火。不干扰野生生物,不捕猎或采摘植物。不干扰当地居民的生活。尽量少带高科技产品。遵守旅游景区管理当局的指示,注意防火。选择适合各人体力与兴趣的路程及目的地,搜集景区及各旅游点的设施资料。进行益智又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活动,例如写生、观鸟、参观农场、玩集体游戏;一边享受自然美景,一边运动,例如骑车、散步、玩太极、气功、瑜伽。使用多次可再用的容器,例如午餐盒、水壶,减少一次性的纸或塑料餐具。吃新鲜的食物,减少食用罐头或其他包装好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干果及果仁,少吃肉。尽量自己制作食品及饮料,例如面包、糕点、果汁、茶等。享受天籁,减少人为的噪音,欣赏大自然的宁静气氛。

环保口号

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时尚清新,绿色出游。

(五)不随地吐痰

一个人的肺和支气管有了毛病,就会咳出许多痰来。痰很脏,它含有吸入的尘埃,体内排出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卵等病原体以及呼吸道和肺部的病理坏死组织,如脱落的细胞、血、脓性分泌物、结核干酪坏死物等。这些东西里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随地吐痰,痰液干燥后病菌就会随灰尘到处飞扬,散布到空气里。苍蝇叮爬了痰液之后,再爬到食物上去,食物就会受到污染。健康的人吸入了带有病菌的空气,吃了苍蝇爬过的食物,就可能染上种种疾病。

有人听说不能随地吐痰,就把痰吞到肚里去,这也是很不好的。痰中细菌到了肠胃,可能引起肠胃道的种种疾病,肠结核病就是其中的一种。有人把痰吐到阴暗的角落里,以为不让人看见就没事了,其实结核菌之类的细菌,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存活得更久,害人的时间也就更长。有人把吐到地上的痰,用鞋底擦掉,以为这样就不妨碍公共卫生了。其实痰里的细菌很小,用脚是踩不死的,这样不仅不能减少传播疾病的机会,随着走路,鞋底还会把病菌带到四面八方。

其实,中国人跟“随地吐痰”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85年5月,北京正式对随地吐痰依法罚款。2003年“非典”期间,上海更将随地吐痰的罚款额升至200元。但随着“非典”过去,随地吐痰却“春风吹又生”了。这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对公共环境缺少责任感。梁启超先生也说,“中国人自古以来私德盛,而公德弱。”因此,即便看到别人随地吐痰,虽然很气愤,人们也顶多侧目而视,很难挺身而出来谴责。再者,随地吐痰就像“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成了很多人的习惯,而想改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难度极大。

随地吐痰既然是顽疾,改起来就需要我们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

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随地吐痰是素质低的表现,这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形象。

其次,有了痰应该吐出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要注意讲究卫生,尤其是在出行时,身边没有痰盂,可将痰吐在手帕里,回家后用肥皂洗净,煮沸消毒晒干后再用;或者把痰吐在废纸上,包起来扔入垃圾桶。我们一定要牢记不能随地吐痰的公德意识,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清洁,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我们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环保口号

地上少吐一口痰,人人健康无传染。

随地吐痰不潇洒,害人害己害大家。

承担起“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责任,行动就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为了春天我们还可以衬着蔚蓝澄澈的天空仰望盛开的杏花和玉兰,为了利奥波德笔下几十年前还曾有数百种鸟雀共栖一树婉转啁啾的自然,为了沟壑万千、百川入海、磅礴浩瀚、婀娜娇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子孙后代……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