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44867900000017

第17章 信用·文化·民族尊严

一、失信的现实

1.形而下领域中的失信

早点不敢相信油条,害怕是“地沟油”所炸。看病不敢相信专家,因为评定职称时猫腻太复杂。抽烟不敢相信牌子,因为越是名牌越有人造假。喝酒不敢相信瓶子,因为茅台瓶里竟会倒出加农药的劣质白酒。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有假。城市市民,家家都购买过假货。农村农民,很少没遇到过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的。市民、农民都会在市场上遇到假币……

2.形而上领域中的失信

不敢相信文凭,因为北大的文凭也有假。不敢相信教授,因为真正的教授发出了悲愤痛心之言:“别叫我教授,一分钱俩。”不敢相信学术论文,因为少了文多了术。过去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现在有“天下文章一大剪”,即剪刀拼凑起来的文章。不敢相信公章,因为公章会为街头电脑所仿制。开会不敢相信文件,因为文件与实际出现巨大的反差。听汇报不敢相信数字,因为数字既会无中生有又会由小变大。不敢相信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收费比公平交易还要贵出许多倍……在珠海、在深圳、在广州都可以听到这样一句戏言:“现在的娃娃,只能相信一个真妈妈。”

一个“假”字,败坏了中华民族守信的传统美德。

二、守信的文化

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非常守信的民族,守信的民族创造了守信的文化。守信的文化里有守信的哲理、守信的格言,还哺育出了守信的典范。

1.守信的成语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承诺可以付出生命,价值生命贵于自然生命。为承诺可以付出全部家产,信用贵于金钱。这就是早期的中华民族,成语源于实际生活,没有千千万万个信守诺言的故事,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这样严肃而美妙的成语。

2.守信的格言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

“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中庸》)

对朋友要讲信,曾子把一个“信”字作为一日三省的内容之一。君王对人民要讲信,孔子把一个“信”字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宁愿死也不能失信于民。对天下人要讲信,儒家把一个“信”字作为国人交往的重要准则。

《周易·系辞上》在注释《大有》卦上九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时,注释出了一条“顺天信人”的原则——“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这条哲理告诉所有的人,只要你想自强自立于世,就必须做到两点:一、顺应天时亦即自然规律;二、对人要讲信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天的保佑、人的帮助。

3.守信的典范

伯牙不失信于友。《列子·汤问篇》记载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琴意在高山,钟子期赞美如泰山;琴意在流水,钟子期赞美如黄河。后人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又续出优美的故事:弹者与听者约定某日某地再见,弹者按时如约而往,但听者已入黄土,于是弹者在坟前弹琴之后又毁琴。知音不在,从此不再弹琴。

曾子不失信于子。孩子不愿意读书,妈妈许愿说“如果读书,则可以杀猪吃肉”。孩子马上开始读书,妈妈又说杀猪之事只是戏言,爸爸知道后马上动手杀猪,并说对小孩也不能失信。曾子不失信于子的故事传说了一代又一代。

商鞅不失信于民。商鞅变法,首先取信于民。南门立木。运往北门者,赏金五十两。国人不敢相信,认为轻轻一根木柱,不会得到如此之高的赏金。有人以试试看的态度把木柱背往北门,商鞅立刻赏金五十两。小事不失信于民,变法之新法很快全面推行。

三、失信会丧失民族尊严

假话在形而上,假货在形而下。失信与造假起码造成了两个方面的严重后果:一、对内而言,整个民族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人人都成了受害者,最终也包括造假者。二、对外而言,整个民族也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俄罗斯曾在莫斯科举办过中国假货展览,匈牙利为中国护照免签不长时间又恢复签证。造假、卖假,被人拒之门外,所丧失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尊严,而是整个民族的尊严。

人中有小人,小范围造假,应该属于小人所为。但是大范围造假,这就涉及到了根本问题——政治与教化。整个中华大地上处处充斥着假货,这就应该从根本上问一个为什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假货是否由假话而来?从1958年的“亩产万斤粮”到现在,为什么一个“假”字会在中华大地如此顽固地生根开花?

中华民族的祖先守信守在形而上,一件件发明创造出现在形而下。当今世界仍然尊重那个严格守信而又善于发明创造的中华民族。面对令世界所尊重的祖先,失信与造假的子孙应该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