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44867900000066

第66章 第一辆车·第一艘船

一、关于车船的记载

车船的出现以及发明的哲理,《周易·系辞下》是这样记载的:“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至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至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关于车的原理,《道德经》第11章里有这样一个见解:“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关于车的制造,《周礼·冬官考工记》有详细而完美的工艺流程,文中有“攻木之工”、“车之等数”以及“察车之道”。

关于车的发明者,《荀子·解蔽》说是夏朝的一个叫奚仲的人制造的——“奚仲作车”。《说文》中也有相似的说法——“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

《诗经》中有车的记载。《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关于舟船,在《说文解字》段注中可以看出为黄帝时代的两个发明家所制,这两个发明家名字为共鼓、货狄。《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共鼓、货狄,黄帝、尧舜时人)

平民百姓使用舟船,《道德经》、《庄子》里都有记载。《道德经》第80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

在清代才子吴乘权所编撰的《纲鉴易知录·五帝纪》中,有黄帝命人做舟车的事迹:“帝命共鼓、化狐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黄帝时代就出现了水陆交通工具——水上的是船,陆地上的是车。在周代,车子的制造已经有了多种类型与严格的工艺标准——车轮的高度,车身的宽度,车衡的长度,所有这些,圆的要合规,方的要合矩。在老子、庄子生活的时代里,寻常百姓已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使用车船。“有渔父者,下船而来。”渔父,渔翁也。《庄子》里的渔翁,之所以下船而来,是因为他听见了孔子在弹琴瑟唱诗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听到别人唱歌弹琴居然可以驾船而来,可以设想一下当时舟船的普及程度。

二、发明车船的参照坐标

关于舟船的发明创造,《周易·系辞下》在叙述完制造过程之后,还有四个字的注释——“盖取诸涣”。

关于车的发明创造,《周易·系辞下》在叙述完制造过程之后,也有四个字的注释——“盖取诸随”。

“盖取诸涣”,这就是说,发明舟船有一个参照坐标,而这个参照坐标就是六十四卦中的《涣》卦。同理,“盖取诸随”所说明的是,发明车所参照的坐标就是六十四卦中的《随》卦。

六十四卦能够指导与启示发明创造,这是《周易》的特色,这是中华元文化的特色。为什么?第一,六十四卦源于八卦,八卦源于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与归纳,归根结底,卦体这些抽象符号源于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大自然中万物万象可以启迪人们去发明创造——仿生学。第二,卦体本身是抽象之象,抽象之象首先有严格的规定性,其次有无限的象征性。无限的象征性可以启发人们做无限的联想,无限的联想之中就可以产生无限的发明创造。

《涣》卦为什么能够启示人们进行舟船的发明创造呢?了解一下卦体本身的结构,再了解一下卦体本身的象征意义,也许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六十四卦中的《涣》卦为八卦中的《巽》、《坎》两卦所组成——上《巽》而下《坎》。《巽》卦有广泛的象征性,但首先象征的是自然界中的风与木。《坎》卦有广泛的象征性,但首先象征的是水。在卦体结构上,《巽》卦位于《坎》卦之上,这就可以使人产生“风行水上”、“木行水上”的联想。“木行水上”在理论是完全成立的。理论成立之后,船的制造所要解决的,只剩下工艺问题了。

现在的工程技术人员都知道,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一般应该经过这样三个步骤:一、从实际中发现问题;二、从问题中抽象出命题;三、用最简易的方法解决这个命题。

八卦的出现,就是对宇宙间万物万象的认识与归纳。六十四卦每一卦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命题。每一个命题在哲学、伦理、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中均有象征意义。知道了这一点,对于理解发明创造中的“盖取诸X”就会跨出关键性的一大步。

三、如何利用源头活水

如果说《周易》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待时”、“扶正压邪”、“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应势通变”、“以同而异”、“中正合和”、“进退有序”的人文哲理没有错,那么《周易》中的发明创造哲理也就没有错,因为理性做人、智慧做事这两个“理”的根源均源于自然。认真研究“盖取诸X”的深刻含意,对于今天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卦体抽象符号不同于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有严格的规定性或相对的不确定性,而卦体抽象符号则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与无限的象征性、不确定性,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无限的、不尽的想象空间。在《周易》这一源头活水处,已经演化出了中华民族的天文学、地质地理学、中医学、中药学、军事学、建筑学、文学与美学,为什么不能演化出发明创造之学?

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自然现象:江水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那么,文化呢?文化的发展能不能告别源头呢?答案是否定的。利用好源头活水,这在新的世纪里,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