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44874200000011

第11章 我的大学自我徜徉(1)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道路的新阶段,也是人生旅途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要实现由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能力的地方。的在吸取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能力,还要学会支配时间、驾驭时间。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会为步入社会、就业择业打三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还要不断探索友谊和爱情我章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恋爱观,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处理好学业与友谊、爱情的关系,人生才会充实丰富而有意义。

第一节适应环境无法回避的新生生活

适应环境是人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大学新生对新环境、新角色的适应结果,影响着大学生涯以及未来的发展。所以一个正确的开头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需要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适应。

新环境的适应

大学生活,对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讲,既是新鲜的,又是陌生的。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过去的辉煌也好,失意也罢,都成为了历史。大家又重新站到了一个起跑线上,在这里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大学是通向社会的阶梯,也是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这关键的时期,健康顺利地度过这几年的大学时光,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活和中学相比,在生活方式、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对大学出现的新问题,有些同学通过调节,很快就适应了,而部分同学则适应很慢,有的甚至不能适应大学生活,产生很多不良情绪,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从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早日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大学生活的集体性和自理性

走进大学的校门,学习生活的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中学大多数学生都住在家里,生活是由父母安排的,加上升学的压力和紧张的学习,自己就成了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一切都由父母包办,缺少集体性生活和自立性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然而在大学,住的是集体宿舍,好几个同学住一个房间,空间比较拥挤,共同起居,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习惯、兴趣都不尽相同,也会由于一些生活小节问题发生摩擦,这就要求每个同学克服斤斤计较、占小便宜、说风凉话的毛病,具备宽容、谦让的美德。在大学里,每个同学的日常生活需要自己照顾,遇事需要自己解决,有困难也要自己克服,经济开支也需要自己合理地支配。

大学学习的选择性和自觉性

学习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任务,相对中学而言,大学的学习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同学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课程的选择、课外的讲座、学术报告的选择、阅读内容的选择等。在学习的方式上,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在这里没有老师无所不在的督促,没有家长每时每刻的检查和提醒,也不会有频繁的考试,课外时间学与不学、学习什么,都由自己掌握。除了生活上的不适应外,大学的学习方法也使不少新生苦恼,所以同学们要尽快地掌握大学教学的特点,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大学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由于大学生的集体性生活,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与中学相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发展。不少学生由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产生很多消极情绪,而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际关系不和谐。所以大学生应十分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学会在集体中和谐相处。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已经不局限在本班和本年级中,而是校内、校外,同学、同乡,高年级、低年级、师生间的广泛交往。

大学新生小李是陕西宝鸡人,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地来到北京上大学,由于普通话不标准,经常把一些字音发错,像把“没”说成“么”,把“脚”说成“绝”,还有很多家乡的土话,结果使得同学们经常听不懂或听错,出了很多的洋相,让小李很尴尬。特别是大一刚进校,全班竞选班干部,在高中一直担任学习委员的小李,信心满满地上讲台去发表他的竞选演说,准备在大学班级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特长,结果由于那口很不标准的普通话,一个严肃的竞选演说,结果变成了同学们在台下窃窃私语的话题。经过这件事后,小李原本勾勒的美好的大学生活,在他眼里因为口音问题变成了灰色,他开始变得少言寡语,不愿和同学接触。多亏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小李的情况,及时地与他沟通,告诉他平时要多翻字典,并且找来了北京当地的学生小王帮助他学习普通话,尽量掌握标准的发音。经过一年的学习,小李的普通话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和同学们慢慢地融合到了一起,性格变的开朗了许多。

从小李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环境的改变对于新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使自己消除陌生感,这样有利于大学新生角色的转变。语言环境的适应并不难,关键要看是否有这个毅力来战胜它,向普通话好的同学学习,尽量掌握标准的发音。此外,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不懈地练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有些同学生怕出错别人笑话,不敢开口说话,结果几年的大学生活下来,仍然是一口家乡话。如果能和其他同学结伴练习普通话,互相纠正,互相促进、提高,效果就更好了。

大学课余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中学,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集体活动很少组织,大学中,课余生活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因为,大学的学习相对中学而言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开拓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拓展知识面。所以,上课是学习,下课也一样是学习。

大学管理的“三自性”

从教学管理看,中学基本实行学年制,学生必须读满规定的学年,修完所有的课程,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大学大多实行学分制,学分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要求的标准,学生不受学年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可延长学习时间推迟毕业。从管理方法看,中学时代,学校和老师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无巨细,多由老师安排。大学则更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管理机构,例如学生会。鼓励学生采取互相帮助的形式,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管理系统看,中学的管理都是通过班主任实施,而大学的管理则属于“全面管理”“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参与,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公寓管理、社团管理等。

环境变化中的新问题

刚进校的一年级大学生,尚处于“心理断乳”阶段。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生有两次“断乳期”。一次是脱离母乳,生理上的“断乳期”;另一次是脱离家庭,走向社会,即心理上的“断乳期”。一年级的大学生正处在第二次“断乳期”。进入大学生活,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自身思想情感、心理行为的变化,突出的表现在: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自制能力较差,所以不善于按照客观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因而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由于自尊心强,情绪波动大,因而遇事容易激动,时而兴奋、时而伤感,遇到一点不顺利就泄气消沉,有时又会不顾后果地蛮干;才思敏捷,敢说敢干,但看问题好偏激,易走极端,有时又比较固执;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热烈地追求新鲜事物,有时候又良莠不分,等等。在新环境中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自豪感与自卑感

有幸升入大学的学生,往往以“竞争的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他们在父母的庆贺、师长的赞扬、亲友的夸奖和同辈的羡慕下,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其中有一些人难免有些飘飘然,大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感。但是进入大学后,在这个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新集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发现自己原来在中学时的那种优势不复存在了,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那些中学时的尖子生其反差更为明显,从原来的“鹤立鸡群”到现在的“无名之辈”。进入大学后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失落感。如果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挫折感便油然而生。于是有同学在挫折面前产生了消极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失去了信心,进入大学前的那种自豪感和优越感消失了。有的同学转而产生了自卑和焦虑。这种情况是对新同学适应能力的一种严峻的考验。坚强者,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奋起直上;软弱者,被困难压垮,萎靡不振。

大学新生王淳,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敬佩之情不绝于耳,这使得她从初中开始便产生了一种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然而上了大学,这一切都变了,面对高手如云、藏龙卧虎的大学校园,王淳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她不再是整个年级,甚至班里的主角,曾经那种众心捧月的感觉再也没有了。王淳感到非常的失落,甚至不愿意去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可是心高气傲的她却不愿跟别人来诉说自己的不适,只能在没有人的地方,默默地流泪。多亏宿舍里的小陈,一天半夜醒来,听到了王淳的哭泣声,于是第二天找王淳谈心。

原来,小陈和王淳一样,也是一个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的人。到了大学小陈也曾面临过同样的困惑,但是她并没有自我消沉,而是把这种逐渐被高手边缘化的状况当做激励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再上一个台阶,向大学里的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看齐。这下王淳心理开始有了变化,她不再故步自封,开始同小陈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听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高年级的优秀学长、学姐沟通,交流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的经验。现在,王淳已经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最可贵的是,她放下了自己高傲的心态,虚心地向比自己强的同学学习。

新鲜感与恋旧感

在进入大学以前,许多同学往往把大学想象得过于神秘与浪漫。当同学们兴冲冲地来校报到时,所见的一切都富有迷人的色彩:优美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博学的师长,浩如烟海的图书,四面八方的学友,深奥莫测的课程……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之中。然而,大学不是理想的乐园,它是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是理想和完美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当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挫折时,有的同学开始觉得大学生活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美好、那么浪漫,甚至觉得大学生活既单调又刻板,加之同学之间还缺乏思想沟通,久而久之,就会对大学生活产生失望,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如孤独、寂寞、苦闷等。恋旧感是新同学适应困难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一般会随着不断的成熟而逐渐消失,但适应困难比较严重的同学,则会妨碍学习和生活。

轻松感与被动感

经过高考的苦战,胜利后的轻松感油然而生。相当多的同学觉得中学是为了考上大学,老师和家长督促着,自我克制着,拼搏苦战了好几年,玩也不敢玩,牺牲了很多娱乐的时间。而今,终于跨进了大学的校门,这下该轻松轻松了,缺乏继续艰苦拼搏的思想准备。加之,大学相对于中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有更多的供同学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有些想“轻松”的同学就把这些自由时间用于娱乐或上网,尤其是少数把上大学单纯看做是人生目的的实现,于是,原来的驱动力消失了。

然而,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大学学习更是如此。对于许多新同学来说,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较大的区别,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不善于自学,不会妥善安排时间,不懂得如何利用图书资料等,思想压力大,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学习起来觉得不如中学那样得心应手,担心害怕考试。而对那些思想上放松、较长时间陶醉和沉溺于玩乐之中的同学来说,学习上的被动感就更为明显。

独立感与孤独感

脱离了家庭,来到大学,不少同学一下子感觉自己长大了,成大人了。自信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希望改变过去依赖父母的状况。独立意识的大大增强与学生地位的变化、环境变换、智力发展和自我期望提高密切相关。然而由于社会阅历的浅薄,知识经验的缺乏,经济地位尚未真正独立,加之长期生活在受保护、受宠爱的环境中,缺乏锻炼而造成的独立生活能力的低下,从而使有些大学生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同时,还存在难以摆脱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