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每个阶段的不同场合,我们都在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与朋友相处应秉承“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才能建立深厚、长久的友谊。家庭内部夫妻之间平等互爱、代际之间尊老爱幼、邻里之间谦舞让友爱。高度的家庭角色意识和责任感是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基石。在社会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应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与人色为善,常怀感恩的原则。这样就会少了冷漠与孤独,生活更加安定,社会风气更加清新,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第一节社会舞台善定位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在不同的场合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常常担负着多种社会角色。子女、学生、同学、公民、乘客、顾客等,就是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不仅我们是这样,我们的父母和熟悉的人也是这样。他们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担任各种社会角色。
角色与社会角色
在社会学领域(非电影),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按照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936)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都为其提供了一个“剧本”,用于指导分配给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扮演。角色的学习就是要领会某一特定身份被期待的或是必需的行为,换言之,即把握好对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的“规范”。
“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但角色也有错位和蜕变的时候,如电影《钢琴教师》由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半自传体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同时继承了耶利内克小说的情感内核,在所提出的疑问的框架之内,形象地描述了一个无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抒写的是被压抑的女性欲望,让观众看到强权与压抑,思索猎者与猎物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秩序。
女主人公Erika是个人到中年但是依然单身的钢琴教师,与母亲生活在维也纳第八区的一幢小房子里。Erika的成长始终在母亲的监视之下,从灵魂到肉体,各个方面都被母亲的要求所约束。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Erika 虽已到中年,但心理和生理都处于极度压抑的状况中,她的性格乖戾、行为反常,种种怪异举动令人无法理解。然而,年轻男孩Walter的出现打破了Erika 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他对Erika一见钟情,想尽办法接近Erika。但是当他窥见了Erika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活里的真实内容之后,他大吃一惊甚至愤怒。Erika把刀刺向自己的肩膀,鲜血流出时,两人的交往也戛然而止。
影片从Erika教授学生弹钢琴开始,当镜头对准琴键上那双清瘦修长灵活的手时,没有人会想到这双手的主人是个被压抑着欲望积蓄着矛盾的集合体。Erika以一个专注认真的钢琴教师角色出现,使得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的最初期待是美好的,期待她举止优美,端庄贤淑;想象她既有艺术上的激情又有生活中的柔情,同时也附加了为人师表道德楷模的潜在要求。一个人身处于社会中,她被社会赋予的社会角色,包含着她在这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对她的行为期望。教师,作为一个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很多外在意义,同时也承载着诸多道德范畴的约束。
事实上,在影片中从Erika走进成人录像店,到她拿起别人留下的纸巾,再到她偷窥别人性交过程的这一系列动作,都在一步一步地打破观众最初的期待,打破观众因对Erika社会角色所产生的先赋期望,同时也为Erika这个人物逐渐剥去社会角色的外衣。
电影中Erika与Walter是师生关系,从这个角度讲Erika掌控着更多的主动权或者是二人平等。从性别角度说,Erika与Walter是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在传统的眼光中,此时主动权的归属必然要发生变动,男性是掌权者,Walter 理应成为主导两人关系的人。把这两个角度结合起来看,《钢琴教师》中人物的设置正是体现了角色的错位。在长期的父权文化的统治下,社会角色在性别角色面前也要让位,这种根深蒂固的秩序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就像是猎者与猎物的关系。长期的社会文化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审美,造就了人们对于两性交往规则的要求,制约了两性关系向平等方向的发展。当社会角色与性别角色在两性交往中发生交叉错位,造成的就不是个体的矛盾,而是两性之间的冲突。
社会角色要素
角色权利是角色扮演者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角色权利是指角色扮演者履行角色义务时所具有的支配他人或使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权利。角色利益是指角色扮演者在履行角色义务后应当得到的物质和精神报酬。如工资、奖金、福利、实物等属于物质报酬,表扬、荣誉、称号等属于精神报酬。
角色义务是角色扮演者应尽的社会责任。角色义务包括角色扮演者“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两个方面。
角色规范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角色规范包括不同的形式:从范围上可以分为一般规范和特殊规范;从具体要求上可以分为正向规范(即扮演者可以做、应当做和需要做的行为规范)和反向规范(扮演者不能做、不应当做的各项行为规定);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规范(法律、法规、制度、纪律等)和不成文规范(风俗习惯等)。
社会角色类型
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例:人生下来就有性别之分,归属于某一民族或种族,如果是个男孩,他基本上就要按男孩的角色发展自己。所谓自致角色,也叫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
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一个人在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的角色;其次,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出现自觉的角色;再次,特定的环境与任务常容易使人表现出自觉的角色;最后,经常的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
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例:行政人员、司法人员、财会人员等的行为一般有十分明确的规范制约,如果扮演成功可以受到表彰,否则则遭制裁或惩罚。
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如朋友、亲戚、夫妻关系等。
从社会角色的追求目标上区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如企业家、商业管理人员等。
所谓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各级党政干部、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者、教授等。
社会角色的特性
客观性
社会角色的产生和存在是客观的,任何一种社会角色的产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产物;脱离社会客观需要而由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角色”,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对应性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一般都是对应于另一种社会角色而存在的,没有相对应的角色作为前提,这种社会角色也就不存在。社会学把这些相互对应而存在的社会角色称为“角色伴侣”。
单一性
单一性是指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存在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完全相同的两种不同的角色;同样地,在一个社会中,也不可能存在对同一社会角色会有不同的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有些社会角色,由于文化习惯不同,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指的是同一个社会角色。
扮演性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舞台上承担或扮演某个角色时,与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相似,具有“化妆演出”的特点。
社会角色意味着责任
人一降生到人间,就成为社会上的角色,任何人成为任何一种角色,都具有自身的责任。有能力承担自身的责任,或无能力承担自身的责任,那都是他的责任。在我们的一生中,人生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从幼儿到童年,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也就是说,由生到死,我们的角色都在不停地更新变换,不管是乐意接受,或不乐意接受,有些角色是自然而成的,有些角色是自己争取的,或别人赠与的,那都是我们人生的角色。我们成为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角色,那种角色的本身都有其要履行的责任,都要去承担角色的责任。
人类社会的角色,是五花八门形式多样的,一个人往往是各种角色的混合体,在一天的时间里,也会不断地变换。譬如说,一个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纯粹的学生角色,他的责任就是要认真学习,到运动场上进行训练的时候,角色就转换成了一个运动员,他就要刻苦训练。一个女教师,教学的时候,是教师的角色,要尽心尽责去上好课。回到家里,又成为了一个家庭主妇,要勤恳地做出可口的饭菜。一个青年医生,医治病人的时候,是医生的角色,要尽己所能将病人医治好。夜晚跟情人约会的时候,是情人角色,要尽情地谈情说爱。因此,人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走到不同的场景或场所,他就会成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自然要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人生角色的转变,需要我们学会理解角色的含义,才能够承担好角色的责任。一个人连角色本身的含义,都没有理解好,又如何能够承担好责任呢?显然,许多人,都可以理解自身角色的含义,也有某些人,却因能力有限,难以完成本职角色的责任,脱离了角色的本意,这样的人毫无责任可言,更不用说有仁义道德的优良品德。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个变革时代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存在方式个体化的事实,是人们互相指称时,往往亲近角色而开始淡化职业,这也许就是一场悄悄的革命。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事实与观念同步,行为与规范同步。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事实存在、行为存在,观念滞后、规范滞后。人们在追逐角色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了角色的权利,即自己可以做什么,而忽略了角色的义务,即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人的社会角色、地位和身份及其相互关系
角色是占据一定社会位置,按照社会对这个位置的要求行为的人。地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身份是一种标志,突出的是告诉人们你是做什么的,你是属于社会结构中的哪一部分,身份是对地位的表达。角色隶属于职业,职业总是由诸多的角色构成。角色是由个人来承担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角色就是个人职位。角色与个人的区别在于:角色突出强调的是个体的人所承担的责任,个人对应的是社会。
社会成员掌握社会角色的理想性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的过程是角色学习。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按照一定的行为模式活动,就是角色扮演。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强调的是儿童在发展中借助于角色发展自我;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强调的是通过社会化造就社会需要的社会角色;伦理学中的角色理论,强调的是个人如何扮演好社会角色,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道德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分工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它要求人的角色明晰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人的角色规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的角色不断提升自我的境界。
成功的角色扮演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成功的角色扮演也会有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