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苹研究员等学人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再行打磨和扩充,近日交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衷为他们的成果即将面世而感到高兴。就和谐文化这个话题,我曾发表过一点零散议论,看到同侪的大型成果,也就乐于说几句助兴的话。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7年10月15日,胡****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谐文化理念的倡导,首先是回应了当前形势的需要,我们知道,我国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的客观形势,要求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提供“重要精神支撑”。其次,和谐文化的理念,也完全符合当今国际社会健康正面的发展潮流。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文明社会风尚,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党的******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人。通过劳动,人们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更通过劳动形成了物与我的新型关系,达到身与心的和谐境界,进而找到生活的方向和重心。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同时是人类身心全面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始终高度评价劳动的重要意义,强调通过劳作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以尽可能地满足人不同层次的需要。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应该是一个平等、公正、自由、和谐的社会。向着理想社会进发,在当前阶段,应紧扣和谐文化建设这个主题。
反观我国历史,和谐文化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和”的理念,在此后各个历史时期,“贵和”“和谐”成为重要的社会观念,贯穿于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中。可以说,“和谐”深深融入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儒家学说中,“和”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孔子认为“和”是大道,“和”意味着万物生长繁育、人人各就其位。孔子积极宣扬“礼之用,和为贵”,“均无贫,和无寡”等思想,强调“和”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还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术。同时,孔子倡导的“和”,也不是一味追求同一,而是讲究求同存异,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后,其他一些尊崇儒术的思想家,继承和阐扬了这一理念,如荀子的“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强调只有和谐才能产生战无不胜的力量;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阐述的也是类似的道理;董仲舒更是提出凡物必有合的观点。和谐不仅仅是儒家的重要观点,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思想流派中也有诸多论述。如老子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万事万物都包含阴和阳两方面,两方面相互融合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基础;而管子强调的是“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合,和合故能习”,倡导以道德的培养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和谐对抗分裂,保护自己和他人;墨子则将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将家庭不和、离散之心视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即所谓“离散不能相和合”。此外,佛教中也有“和”的思想,如“诸法因缘和合生”等。这些深刻的思想见解,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是我们应当承继的遗产。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个体之间、群体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度之间乃至各大文明之间,残酷竞争、乃至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总体而言是降低了,彼此间沟通合作的诉求加强了。但客观地说,人类今天的认识水平和伦理水平,还远未成熟,各国间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纠葛、对自然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信仰上和文化上彼此歧视等,都印证了倡导和谐文化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对明天抱有信心,就缘于我们坚信,人类总体上是在进步着,而且终将会从失败中得到教益。和谐文化建设的理念,也一定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戴,越来越深入人心。于是,对于西部农村和成都和谐文化建设实践的专题讨论,也就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