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44875300000030

第30章 成都和谐文化建设专题研究报告(3)

首先,故事可以通过交换进行补充。即几个村或社区之间建立对接的纽带,一个区或镇内部建立联系或不同区与镇之间建立联系,让故事不仅在自己村(社区)讲,也将故事与故事员带到对接的村(社区),这样既可以解决某些地区故事素材及人员的不足,又可以使不同地区的群众了解其他村(社区)的好人好事。其次,故事需要不断深入进行扩展。除了可以发现和讲述生活中、身边人感人至深的故事,如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等,还可以通过县志、地方志等地方特色开展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会、抗日英雄故事会等。甚至还可以收集不同系列的故事内容,如“最美”系列人物故事、“最感人”系列人物故事、“最可爱”系列人物故事。

4.加大宣传力度

好故事效应要靠广泛传播,才能够普及故事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观念和文明。首先,继续做好在各村、街道、社区组织的每期百姓故事会,并将这些故事制作成精美的《百姓故事会》小杂志,做成老百姓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精品,使他们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随手翻阅一册内容丰富的故事书,由故事成功吸引百姓。其次,电视台的百姓故事会节目也需要发挥创意,除了已经开展的百姓故事会PK赛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台邀请故事中的原型人物参与录制,甚至可以学习CCTV-3《小品驿站》节目将故事制作成flash动画,加深大家对它的印象与理解。最后,可以成立百姓故事会宣讲团队,将讲得好的故事员与他们的故事在四川各地甚至全国汇报讲演。除此之外,一些常用的方法也不能落下,运用微电影、广播、网络、碟片、LED屏幕、分众传媒平台、广场文化等来扩大传播渠道,把广大百姓都能够接受的故事形式,结合人们普遍运用的视听手段,传播得更为广泛,把文明风范和时代风尚的主旋律唱得更为响亮。

5.鼓励群众参与

百姓故事会面向的是广大的普通百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是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首先,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一方面故事内容可以零距离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的方方面面。除了那些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外,为了避免故事会听众过于老龄化,讲述的话题也可以新潮一点,涉及一些年轻人喜欢的题材,好比就业、相亲等,选题上尽量覆盖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主流话题。另一方面,百姓故事会要采用多样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单纯的“读”故事,更不是“背”故事。其次,开展时间地点灵活。比如,成都人爱跳坝坝舞,那么可以将故事会安排在晚饭后,或在寒暑假集中学生们来参加这个活动,不管是听故事也好,讲故事也罢,应该都能给他们的假期生活带来一定的收获。不要过于拘泥于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地点,赶集时可以来听一个故事,工厂中午休息时也可以来讲一个故事。村(社区)院内坝子、公园、茶馆、流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地区都是故事会开展的有利场所。最后,加强奖励机制。为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是非常必要的。讲得好的故事员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或者发放一些小礼品,这样老百姓参与的激情会更加高涨。

6.打造活动品牌

百姓故事会要想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下一步必须将这个活动做成品牌,在整个四川地区甚至全国引起一定的轰动与反响。首先,每一期百姓故事会的开展必须要有事后的测评,不能以开展了事,而应该以老百姓的最终反馈为测试结果,并且从老百姓的直接反馈中得到最有用的信息加以改善,使得下一期的活动不会出现相同的问题。伴随着每一期的测评,每月、每季度、每半年等相应的总结同时需要跟上,这样才能使这个活动开展得更加圆满,而不是活动主办方一味地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其次,要将百姓故事会作为一个品牌走向全国,讲故事用的四川方言所带来的理解困难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故事员们在四川地区讲演时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家乡话,在其他省市区县时用普通话,还可以将活动刻成光碟配上中文字幕进行说明。最后,可以建立成都百姓故事会数据库,将好的故事与故事员汇集起来,并不断拓展活动的外延。如:对孝老爱亲的故事主人公加以表彰、通过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扶那些故事中生活困难的家庭,甚至将历史传记、风土人情编入当地的课堂读本以便更多地学习了解等。只有这样,百姓故事会这个活动所要倡导的优良作风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扬,城市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开展的目的才会得到最终的实现。

(五)百姓故事会调研报告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设计及受访者基本信息

(Q21)男性452人,占48.8%,女性475人,占51.2%。男女人数差别不大。

(Q22)这次问卷调查的范围涉及成都市9个区,每个区分别随机分发103张问卷,总共927张,实际回收927张。(S1)在发问卷之时,首先要做一下甄别。如果在成都居住少于6个月的,很可能没有完全了解以及融入成都市民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是否看过《百姓故事会》这个节目,对它有怎样的看法,则不足以反映百姓故事会活动对成都市民真正的影响。因此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在成都生活了6个月以上的927人。(S2)另外,对于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我们也不做采访,因为他们可能本身就不经常收看电视节目,或者他们的判断力没有成人准确。

从S2中可以看出,这次调查对象年龄层次的分布也比较合理,主要集中在21-50岁之间,他们是收看电视节目的主力群体,占总人数的62.6%。其中21-30岁的占24.2%,31-40岁的占17.8%,41-50岁的占20.1%。另外,16-20岁的调查对象占总人数的14.2%,50-60岁占13.1%,61-70岁占10.1%,总共占总人数的37.4%。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既相对平均,又根据实际情况又所侧重,这样收集到的数据较为合理,得出的结论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成都人民群众对百姓故事会这个活动的满意程度。

(Q23)受教育程度:60.7%的受访人的学历为初中/中专(30.2%,280人)和高中/中专(30.5%,283人),21.2%为大学专科(14.9%,138人)及大学本科(6.3%,58人),小学及小学三年级以下者共165人,占17.8%,研究生以上者为3人,占0.3%。

(Q24)受访人职业方面:以一般办事员、个体经营人员和农林牧渔人员较多,分别为235人,占25.4%,182人,占19.6%,169人,占18.2%。其次是一些商业服务人员、离退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在校学生,各占10%左右,还有部分党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军人、生产运输人员和待业下岗人员。

(Q25)收入方面:收入集中在1500元到4999元左右,占82.3%;另外,有13.1%无收入者以及4.6%较高收入者。

2.活动知晓和参与情况

(Q2)“了解渠道”是一个多选题目。我们可以看到,“电视”这一项中,选择次数、百分比和个案百分比都是最高的,而且高出很多,说明电视是观众了解百姓故事会的最重要的渠道。其中,百分比=选择次数/总选择次数,这个意思就是,每个人选择了几个答案,就算做多次,再把所有人的次数相加(选项是可以重复计算的),得出结果是1781次。“电视”被选择了832次,百分比是46.7%。个案百分比=选择次数/总人数,实际上选择次数就等于选择人数,因为每个人只可能选一次某个选项,所以通过电视来了解百姓故事会的人士832个,占全部受访人927个的89.8%。这就是个案百分比。个案百分比一般要大于百分比,强调的是对于个体来说某个选项的重要性,而百分比则强调在一个整体中,某个选项的重要性,其他的选项也许也比较重要。

通过Q2可以知道,有89.8%的人通过电视这个渠道了解过《百姓故事会》节目;同时,报纸、互联网、现场参与、收音机也是宣传节目的重要渠道;再次就是通过邻里朋友的介绍、手机短信、实际组织以及社区宣传。

从Q3中可以看出,有813人至少看过一次《百姓故事会》节目,占总人数的87.7%说明看过《百姓故事会》节目的人还是占绝大部分的。

(Q3描述量统计)在这813人中,看过《百姓故事会》的至少一次,最多的有150次。每人平均看过7.12次,然而从标准差10.962看来,这813人收看《百姓故事会》次数的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只看过几次,而有些人可能看的次数非常的多。

同理,现场参与节目的人次数最多的有15次,最少0次,平均每人0.71次,标准差1.477;看视频(包括电视)最多100次,最少0次,平均每人5.22次,标准差8.274;收听音频版最多50次,最少0次,平均每人0.41次,标准差2.199;阅读报纸最少50次,最多0次,平均每人0.79次,标准差3.188。那么,我们来比较这几个标准差。然后大家会发现,“观看视频版(包括电视)”这一项的标准差比其他几个大出很多很多。我们知道,标准差描述的是个体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标准差越大,表示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那么,在这个表格里,就是说,有的人肯定看得比平均数多很多,有的人少很多甚至没有。我们再看“观看视频”的极大值,是100次,极小值是零次,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看视频的次数是非常频繁的,所以导致这个标准差很大。那么,从“看视频”这一项的标准差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一部分人看视频的次数是非常频繁的。我们可以说,他们是百姓故事会的固定观众群,因为他们看视频的最高次数达到了100次。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百姓故事会》有一部分比较固定的观众群,他们收看《百姓故事会》的次数比其他人多很多。另外,视频和电视是他们主要的节目收看方式。其次重要的收看方式就是报纸和收音机了。

(Q5)关于他们关注《百姓故事会》的原因,这也是一个多选题。来看第一行,百分比,就是,在1875次选择中,故事真实感人出现了607次,是32.4%;个案百分比就是,在看过《百姓故事会》的813人中,有607个人选了故事真实感人,是74.7%。有607人认为“不是真实感人,贴近生活”,488人认为“反映了地方文化特色”,370人认为“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三者比例最高,分别为32.4%、26%、19.7%,个案百分比分别为74.7%、60%、45.5%。另外,“反映时代主旋律”“故事编排合理,具有艺术欣赏性”分别占10.6%和11.3%,个案百分比分别为24.5%和26%。

(Q3)另外,有12.3%的人从来没有看过《百姓故事会》,人数为114人。

(Q4)其中,有80人是因为没有时间关注,占70.2%,占全部调查人数(927人)的8.6%;28人是因为不喜欢,占24.6%,占全部调查人数的3%;还有6人是因为从未听说过,占5.3%,占全部调查人数的0.6%。

可以看出,尽管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看过《百姓故事会》,但是主要是由于客观的原因,不喜欢节目以及没听说过节目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当然,我们也需要在接下来的调查中了解他们对《百姓故事会》的意见,对节目作出改进,以期更贴近成都市民的生活,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

(Q6)那么,如何提高百姓故事会的参与率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刺激各类文化团体和人士参与”“要让老百姓自己组织开展活动”“故事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以及“活动需要满足不同群体市民的真实需要”这四个选项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2.5%、21%、19.1%和18.5%,分别有56.7%(526人)、52.9%(490人)、48.2%(447人)、46.6%(432人)选择了这四个选项。另外,有29.4%的人(273人)认为“活动需要发挥塑造典型、反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作用”,有17.8%的人(165人)认为节目“需要与文化下乡活动结合起来”,还有一小部分人认为需要加大宣传(3人)

3.活动成效情况

(Q7)55.4%(514人)的观众对《百姓故事会》的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比较满意,37.3%(346人)的观众非常满意,两者占全部观众的92.8%。可见《百姓故事会》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Q8)33.8%(313人)的人认为《百姓故事会》的宣传动员工作非常好,43.3%(401人)的人认为比较好,两者累计达到总人数的77%,有18.2%(169人)的人认为一般,三者加起来占总人数的95.3%,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人表示不满意或者不清楚。可见,对百姓故事会的宣传工作较好,但是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