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功能,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有着内生的本质联系。在社会主义以前,特别是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劳动者处于被奴役地位,决定了生产力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无产阶级以暴力彻底摧毁私有制和旧的国家机器,剥夺剥削者,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被奴役的地位。
正是生产力解放最深层次的内容,是最高意义上的生产力解放。而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同现代生产的社会本性相一致的社会制度。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就是这种社会制度具有了“社会的”性质,即是一种社会化的制度,它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占有为基础。社会主义一般本质的主要体现,就是这种社会制度能够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给生产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制度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认为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取决于现代生产的社会本性,而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在他们的观点中,发展生产力是包含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内在规定。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实形态”的深刻认识,是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根据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得出的结论。
在以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我们偏重于从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的角度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而加以反对,结果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正成为世界两大主题,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努力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不仅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本质规定。自从私有制产生以后,剥削和两极分化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并随着私有制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加剧,成了私有制社会一切不合理现象的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应该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是,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两极分化,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两极分化,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剥削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而两极分化又会强化剥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除了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
最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落后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把贫穷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结果导致社会主义整个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极大的挫折。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才能振奋民族精神,聚集人民的力量,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方面的内涵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们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物质基础、社会条件和社会目标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关系方面,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是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条件,它制约和规范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使生产力的成果属于人民。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和结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有重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基本观点,并且从社会主义首要本质的高度对这一基本观点做出了创造性发展,把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它注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等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的结合和相互联系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任务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基本原理,而且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任务和价值目标的高度统一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往往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预测,这种教条式的社会主义“特征论”主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点。
社会主义本质具有普遍意义和稳定性;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识形态来概括社会主义的表象的,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标志。相对地讲,社会主义特征具有直观性和可变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既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又通过社会主义的特征来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特征则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并为社会主义本质服务。
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的偏差,就是只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和形式,但没有注意它的本质,就形式讲形式,把形式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不是根据本质来设计和规定具体形式,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就在于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的本质,亦即社会主义最大的功能、价值、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其他一切具体制度和形式,都必须体现这个要求,服从这个要求。符合这个要求的我们就坚持;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我们就调整、改革。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要求,变换旧的形式,创造更多的新的形式。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抓住了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内容,使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次伟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一些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突破与创新。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属性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十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而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搞穷过渡;片面地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排斥商品经济,忽视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现实;在忽视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长期短缺的情况下,搞共同贫穷的平均主义。从批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到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等级工资制混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把农民自留地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去割,把致力于发展生产、发展科学技术当作什么“唯生产力论”去乱砍乱批,到后来所谓“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宁要没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不要有文化的资本主义”,就是这种错误认识的典型写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方式,同其他社会方式一样,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只有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谈生产力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质的区别;只有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力来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
如果离开生产关系,仅仅从生产力方面谈论社会主义,就会得出谁发展了生产力谁就是社会主义的结论;反之,如果离开生产力,仅仅从生产关系方面谈论社会主义,就可能主观随意地变更生产关系,就会陷入某种空想。在历史上,正是由于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去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点,以创立有利于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条件,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来构建社会主义本质的。它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破除了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于最终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但是,经验说明,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社会所有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但做不到,而且势必导致共同贫穷。正是针对着过去搞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发挥,并且只能导致共同贫穷的情况,邓小平提出了从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着眼而制定的一项重大政策,一项经由一部分人、地区先富到全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政策。
邓小平用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完成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破除了一系列传统的错误观念,出色地回答了多年来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理解的问题,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活力和生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思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的展开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逻辑体系,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