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马(1915~1976),着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原名董世雄。祖籍为浙江省余杭县。他出生于北京,从小就爱好戏剧艺术,中学时加入左翼戏剧组织新球社,又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北平演员传习所。1934年加入职业话剧团中国太行剧团。抗战爆发后,辗转在西安、武汉、香港、重庆等地,先后参加大风剧社、中华剧艺社、中国救亡剧团、旅港剧人协会、中国艺术剧社等演出团体,献身进步的戏剧业。参加了《回春之曲》、《李秀成之死》、《雾重庆》、《祖国在召唤》等剧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参加上海艺社、昆仑影业公司,成功地在影片《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
中扮演了重要脚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在总政文工团从事话剧演出。1956年,因在话剧《万水千山》中出色地塑造了红军指挥员李有国的光辉形象,荣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一等演员奖,生前曾任中国剧协理事。
蓝马是深受全军指战员和全国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富于激情,深厚感人,可塑性强。他扮演过一系列性格迥异的脚色,演来个个真实可信,生活气息浓郁,毫无自然主义的痕迹。在《万水千山》中,塑造的红军指挥员李有国高大充实、可爱可敬,是我国军事题材的影剧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成功的艺术形象。
吴仞之
吴仞之,着名话剧导演艺术家。原名上千,又名常千。江苏苏州人。
1902年生,青年时代当中学教员时即从事业余话剧导演活动。抗日战争初期,在上海艺术剧社、上海剧艺社等进步话剧演出团体当业余导演。1941年起转为专业影剧导演,创作十分活跃,成为与黄佐临、朱端钧等齐名的“孤岛四大导演”。解放战争时期,除从事影剧编导外,还任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教务主任、教授,国立南京剧专副教授等职,致力戏剧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艺工作。转业后,较长时间在上海戏剧学院任领导职务,并导演《雷锋》、《家》、《霜天晓角》等剧。现为中国剧协理事。
吴仞之的导演风格朴实疏朗,时代感强。在艺术上勇于探索,能创造性地吸取各演剧方法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石凌鹤
石凌鹤,着名表演、导演艺术家,剧作家。原名石联学。江西乐平人,1906年生。“五四”运动时,参加过进步演剧活动,后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迫流亡日本。回国后参加上海艺术剧社,在《炭坑夫》、《西线无战事》等剧中担任重要脚色,此后创作了不少革命话剧和电影剧本,导演过夏衍的《赛金花》、《秋瑾》等。抗日战争时期,在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抗敌演剧八队和孩子剧团从事抗日宣传,编导了许多戏剧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文化局长、江西剧协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方志敏》,组织挖掘整理了赣剧传统剧目《珍珠记》、《还魂记》等。
石凌鹤既是党的戏剧电影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实践家。他的演出活动、导演实践和戏剧创作,对中国革命戏剧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
欧阳山尊
欧阳山尊,着名话剧表演、导演艺术家。曾用名欧阳寿。湖南省浏阳县人,1914年生。自幼过继给伯父欧阳予倩。中小学时代在上海参加了影剧演出。30年代在上海、杭州等地参加上海戏剧协社、五月花剧社、40年代剧社等演出团体,献身进步戏剧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1938年到延安。曾在“抗大”总校文工团副团长,一二○师战斗剧社社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兼副总导演。导演了《白毛女》、《日出》、《关汉卿》、《上海屋檐下》、《雷雨》、《霓虹灯下的哨兵》、《带枪的人》等剧目。现调到文化部工作,任中国剧协理事。
欧阳山尊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坚持从生活出发的原则,坚持话剧民族化的道路。作为剧院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对北京人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导演风格严谨质朴,构思完整。善于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引导演员把情感体验和形体表现结合起来,导演的戏真实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黄佐临
黄佐临,着名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早年留学英国,专攻戏剧导演。回国后在若干剧团等演出团体从事编导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留在“孤岛”上海,坚持爱国戏剧活动,导演了《夜店》、《林冲》等有进步意义的剧目,为当时着名的“孤岛四大导演”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导演了《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布谷鸟又叫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第二个春天》、《激流勇进》、《伽利略传》(与陈顒合作)等剧。
黄佐临熟悉欧美戏剧,后来又深入研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格鲁托夫斯基等各种戏剧流派,不囿于一家之言,而能博采众家之长。
他欣赏“写意的戏剧观,但也并不排斥写实的戏剧观。他主张导演应做多种戏剧观、戏剧手段和演出样式的尝试。他自己导演的戏,从内容出发,需要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对不同风格体裁的剧本都能驾轻就熟,导演得有声有色。在艺术风格上清新开放,隽永独特。
着有《导演的话》、《京剧与梅兰芳》(英文版)。
石羽
石羽,着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孙坚白。天津市人,1914年生。18岁时在天津市立师范求学时参加校文工团,开始话剧演出。1936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受教于曹禺、马彦祥、余上沅等名家。毕业后在四川重庆、成都、上海等地从事影剧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后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参加了《西望长安》、《红色风暴》、《钦差大臣》、《上海屋檐下》等剧的演出。曾在电影《风暴》、《樱》、《第二次握手》
中扮演过脚色。现任中国剧协理事。
石羽戏路宽广,在中外名剧中扮演过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脚色。他的表演内在含蓄,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见长。台风潇洒,有书卷气。台词、形体动作都很见功力。
刁光覃
刁光覃,着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河北省束鹿县人。1915年生。在北平读书时热心戏剧活动。抗战爆发后,参加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南下演出,宣传抗日。1938年,加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创建的抗敌演剧队,在国民党统治区鼓舞人民抗日热情。演出曹禺、夏衍等人的剧作《一年间》、《愁城计》、《日出》、《北京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导演。先后在四十多部中外名剧中担任脚色,代表作有《带枪的人》、《蔡文姬》、《钦差大臣》、《非这样生活不可》、《胆剑篇》、《北京人》、《李国瑞》等。1956年,因成功扮演《明朗的天》中的医学科学家凌士湘,荣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一等演员奖。现任中国剧协理事。
刁光覃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从事革命戏剧运动的。战斗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人民、了解了社会,获得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解放后,他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和更高的艺术修养,艺术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他戏路宽,能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脚色。无论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都演得血肉丰满,光彩照人。在表演上,他始终把民族化作为追求的目标,把民族戏曲的技巧、美学原则不着痕迹地融进话剧艺术中,演来形神兼备、内涵丰富。
道自功力深厚,意永味浓;动作洒脱洗练,自然地体现脚色的思想感情。整个表演能给人以真挚、深醇、准确的审美感受。
梅阡
梅阡,着名话剧、电影导演艺术家。原名梅曾博。笔名老梅。天津市人,1916年生。原在天津市任小学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流亡学生抗日工作到上海。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学习期间,兼作艺化影片公司编导。1942年创建未名剧团、综艺剧团,在上海、南京等地,上演了《雷雨》、《日出》、《原野》等剧,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中电三厂导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导演,与着名导演艺术家焦菊隐合作导演了《虎符》、《武则天》、《耶戈尔·布雷乔夫》、《明朗的天》、《胆剑篇》等;独立导演了《烈火红心》、《汾水长流》、《女店员》、《骆驼祥子》、《丹心谱》、《王昭君》等。其中不少是蜚声剧坛的佳作。《丹心谱》、《王昭君》荣获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丹心谱》被搬上了银幕。梅阡现任中国剧协理事。
梅阡的导演风格深沉、含蓄。他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坚持话剧艺术民族化的探索。执导的戏生活气息浓郁,舞台形象鲜明,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田冲
田冲,着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原名田馨田。祖籍湖南省桃源县,1916年运动。1936年三八妇女节,首次登台演出诗歌表演和话剧。后在冼星海等人支持下组织大夏歌咏队,抗战爆发后,在武汉参与筹组中华全国歌咏界抗敌协会,随即加入抗敌演剧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1939年到延安。曾参加《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独唱《黄河颂》。后去敌后开展武装宣传。
1943年在洛阳被捕,转西安劳动营,在营中以自残右臂抵制演戏。抗战胜利后,到北平,演出话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主要演员。演出《带枪的人》、《悭吝人》、《同志,你走错了路》、《关汉卿》、《王昭君》等戏,拍摄过电影《海霞》。